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末的社会主义运动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景观:实力强大的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纷纷垮台,而原先那些实力并不很强的国家却扛起了社会主义之鼎。历史是如此的复杂,却又如此的深刻:它以社会剧变的方式向人们揭示出社会主义改革的哲理。 世纪之交,我们需要反思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之成败得失,总结其经验教训。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在中国进行改革的同时甚至以前,原苏东国家也曾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改革,可是,中国的改革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却发生了剧变乃至解体。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为何会出现两种截…  相似文献   

2.
唯物史观认为,改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现象,有着极大的复杂性和重大的作用。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社会主义改革是发展生产力、推动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复兴的必然要求。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中国改革的目标,既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也不单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而是重塑社会主义的幼年形态.改革既允许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又要完善社会主义.在两种经济成份长期的共同发展中,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同发达资本主义经济有趋同的一面,又具有社会主义特殊性的一面.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对传统生产资料公有制改革的结果,前者是现象,后者是本质.二十多年的改革,使中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幼年形态.社会主义幼年形态具有对旧社会的母体存在着依赖性、其制度特征具有模糊性、成长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的论断,是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指路明灯和行动纲领.从二十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实践中两次历史性飞跃和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看,改革都是贯穿其中,推动着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我们应从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及其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方面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本质和必要性,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改革观。  相似文献   

6.
高考改革的教育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围绕高等教育招生考试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而进入学校的学生已经毕业,2001年取消了高考学生的年龄限制,以“3+X”为代表的高考科目与内容改革正向深化发展,一些高校还进行了自主招生的探索,确有特长的学生可以被特招进入大学学习,二级学院的招生正在逐步规范,远程网上录取已经变成现实,一年两次高考(夏季高考提前一个月)、网上阅卷、细化录取批次也都在积极的探索之中。正确评价这些改革的功过得失,无疑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尽快实现理想目标。教育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高屋建瓴、理清思路,因为它揭示出"公平…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融合是社会主义改革的逻辑主线,"帕累托最优化"理论衍生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大讨论构成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渊源。20世纪中期以南斯拉夫、匈牙利为代表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分权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开创了实践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改革。苏东社会主义改革的失败孕育了改革模式的分野,诞生了"市场主导"的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国际社会主义改革的逻辑演进启示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合的改革路径,完善国家干预经济的改革理论,坚持"结构型"改革的路径抉择,构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多维融合"的制度模式,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内涵。  相似文献   

8.
围绕对改革问题的认识 ,从哲学思维上可以分为三个基本方面。一是为何改 ,主要回答改革的必要性及相关的理论依据问题 ;二是改什么 ,即要搞清楚改革的范围、对象与内容 ,这是不容含糊的问题 ;三是如何改 ,也就是改革的具体措施、步骤与方法等问题。这三个方面密切联系 ,其中“改什么”是核心问题 ,这关系到改革的性质。对它的不同回答直接决定着改革的方向与结果。作者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些理论分析 ,从宏观把握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 ,社会主义各国适应世界潮流都走上了改革的道路。由于改革的策  略不同 ,社会主义的前途也不同。改革实践说明 :正确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 ,国家才能富强 ,人民才能幸福 ,社会才能稳定。  相似文献   

10.
农村金融改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这一战略举措需要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支持,但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却存在许多不足,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极不适应.为此,我们必须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金融的要求采取有效对策,以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西方税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税改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出现了新一轮世界性的税制改革浪潮。我国现行税制的运行结果表明其与转型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还有些不适应的地方。本文以西方税收理论为基础,借鉴发达国家税制改革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税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建国后不久,周恩来即对高度集中的苏联计划经济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有所察觉,并开始了对于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他认为:计划体制过分集中存在很大弊端,应当逐步分权给地方和每一个生产单位;在以公有制为主的前提下,要允许私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反对平均主义,同时又要防止收入的过分悬殊;改革企业管理制度,应当“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来管理”;要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的改革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党的各项政策,各项具体工作中,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毛泽东依据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进行了很有价值的探索,提出基本矛盾动力论.邓小平认真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点的深入研究,提出改革动力论.江泽民紧密结合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提出创新动力论,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翔莲 《江汉论坛》2003,3(12):15-17
刘少奇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改革思想的形成决不是偶然的,有深刻的根源。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刘少奇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思想动因;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探索是其改革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是其改革思想形成的客观依据;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改革思想也是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刘少奇经济模式改革思想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在中国应该基本解决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关于两者之间能否统一早已不成问题。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对各自的内涵、特别是二者间的能否实现真正统一等问题,依然存在着比较激烈的争论和种种模糊认识。本文针对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热点争论,就问题的提出以及如何深刻认识和把握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经济改革"渐进论"在经济学界日盛,并已演变为学界主流.然而,对中国经济改革"渐进论"的理论方法、现实根据和实践意义所进行的思考却使我们感到,"渐进"未必是对中国经济改革道路的本质认识和科学概括.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毛泽东首先提出并进行了理论阐述的,它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思想,为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毛泽东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和抓住时机,利用优势,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以及实行党政分开、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等设想,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佐军 《江淮论坛》2013,(2):10-14,193
随着国际经济危机的持续发酵,中国逐步进入中速增长阶段和转型发展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从改革呼唤新理论——“人本改革理论”、“人本改革”是最好的改革、制定“人本改革”新策略、发展“社会主义人本市场经济”等几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探讨.重新思考和认识这些必须重视的重大问题,对新时期新的理论、新的改革、新的策略、新的制度、新的目标,人本理论、人本改革、人本发展、人本市场经济等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拉关现代化改革进程出现了国民经济结构失衡、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拉美与我国同属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探索自身发展模式,拉关国家在发展道路上的一系列经验教训,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