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葛洪是中国三世纪末、四世纪初的道教徒,是神仙道教在理论上和仪式上的奠基人。他在祖国的宗教史、思想史、哲学史、科学史和医学、药学史上,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葛洪自号抱朴子,著《抱朴子》七十卷,分《内篇》与《外篇》。在《内篇》中,葛洪大谈其“道”,并自称“属道家”。的确,葛洪确是承袭了道家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外杂篇共17篇41次提到孔子,本文在疏理归类基础上,论列其精微或要义,辨析具争议的章节,寻绎外杂篇作者描写孔子的意图与方法,并与内篇略做比较。本文主要观点:《庄子》内篇体系完整、思想精纯,外杂篇作者不一、思想驳杂,既有准确领会内篇的仿拟与阐发,又有误解内篇的偏离与背离.但对孔子的态度基本一致:斥悖道之实际孔子,褒顺道之真际孔子,即《齐物论》“然于然,不然于不然”,“孔子改宗”遂为内外杂篇塑造孔子形象的常见模式。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在与新的实践和新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会发生阶段性的质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形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4.
<正>庄子学说产生于孔子之后的战国时代,作为对老庄思想体系的完成它与儒家学说形成了共同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和艺术的显学名说。儒道互补的观点已被学术界人士一再论述,本文仅就儒道两家思想的联系与差异着手,向内发掘庄子散文艺术魅力的成因。《庄子》一书是研究庄子学说的正典所在,它是庄周及其门人后学的著作集成,凡三十三篇。一般认为其中的《内篇》为庄周自撰,《外篇》和《杂篇》出自他的门人后学之手。尽管《外篇》、《杂篇》与《内篇》相比,在行文意蕴和思维方式上有些差异,但作为对《内篇》的注释和阐发,在基本思想范畴上是一致的。所以庄子学说和他的散文艺术魅力实际上是融汇在庄子学派的学说和散文艺术中了。 对庄子的研究历来呈现为“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①的  相似文献   

5.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现存《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传统看法认为,内篇为庄子所作,其它篇则出于后学者手笔。本文论述庄子的“道”,主要依据内篇,也参考其它篇。 关于庄子思想,哲学界有所探讨。有的学者认为,“庄子哲学性质基本上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但包含着客观唯心主义的因素”。我的浅见是,庄子思想基本上是客观唯心主义,其中既有若干朴素唯物主义的成分,也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庄子学派的本体论和宇宙论紧密结合,混为一体,本文采用流行的说法,称为“宇宙本体论”。《庄子》内篇和外、杂篇在思想上多有出入,内篇基本上自成体系,而外、杂篇中,各篇的观点不尽相同。不少研究者已注意到,内篇的某些语言特点,与战国中期以前的其他古书颇为一致;而外,杂篇的某些语言特点,则与战国中期以后的其他古书大致相同。这种种迹象,大体己能够说明,外、杂篇从整体来说,确实后于内篇,而且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所以,本文将内篇作为研究庄周思想的依据,而将外,杂篇作为研究其后学思想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葛洪的《抱朴子》是熔宗教哲学与科学技术思想为一炉的仙学名著。尽管《抱朴子.内篇》通篇宣扬的是神秘主义的“成仙长寿”的道教思想,但是,其中的许多内容具有医学价值,还有待于后人不断地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 《大宗师》之“道”,是内篇思想体系的核心认识一个思想体系,其首要之处就是抓住它的核心。作为一个哲学思想体系,它的核心,就在于如何解决世界本原的问题,也就是恩格斯所讲的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即哲学家如何解决“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明确了这个问题,对于具体分析《庄子》内篇思想体系的性质、结构等等,就可以扫除许多疑团。比如,在《庄子》内七篇中,关锋把《逍遥游》当作“庄子哲学体系的纲领”,它为什么是错误的?很明显,如果作为一篇哲学文章,《逍遥游》根本就没有直接对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王夫之《思问录·内篇》文本为主要依托,阐发其人性论思想。王夫之人性论的逻辑起点.是从肯定天道运行的“继善成性”论出发,进而论及性体诚而实有、性具节文条理、性日生日成.在此基础上承孟子的性善说、融孔子性与习的思想构建其人性论体系。其人性论的逻辑终点则是肯定受大公之理所凝之“我”,“我”的挺立从而能主持天地、崇德广业,以人文化成天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参加了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的整理工作,对简本《晏子》十六章与今本做了详审比勘,写就“校议”共四万余言,限于篇幅,这里仅选内篇谏下第十八,内篇问上第三、十七、二十、二十一,内篇问下第二十二、二十三,内篇杂下第四。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文学的物质媒介,研究孔子的言辞思想更容易接近其文学思想的核心。“文言”是孔子言辞思想的核心概念,它对内容上的规范性与形式上的审美性的双重要求,使孔子的“文言”思想,不仅为中国文学提供了形式上可资借鉴的典范,同时,也在思想内容方面树立了“雅正”的尺度。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学思想,“文言”一词所包含的规范性与审美性的双重意味,奠定了孔子以及儒家文学思想政教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诉求。  相似文献   

12.
《抱朴子》,东晋葛洪著(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分内外篇。内篇二十卷,“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穰邪却祸之事,属道家”(《抱朴子·自叙》),是研究道教史的宝贵资料。外篇五十卷,“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作者自谓“属儒家”(《抱朴子·自叙》),而《隋书·经籍志》等历代史书多归之于杂家;《四库全书总目》则将其与内篇同归于道家,理由是“究其大旨,亦以黄老为宗”;近世学者多认为外篇是“内神仙而外儒术”,即儒家其表,道家其里。《抱朴子·外篇》历来不大为人们重视。这一方面是由于葛洪是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因此,人们在研究《抱朴子》时,自然更注意反映作者主要倾向的内篇;另一方面,不少学者认为《抱朴子·外篇》议  相似文献   

13.
外杂篇共17篇41次提到孔子,本文在疏理归类基础上,论列其精微或要义,辨析具争议的章节,寻绎外杂篇作者描写孔子的意图与方法,并与内篇略做比较.本文主要观点:<庄子>内篇体系完整、思想精纯,外杂篇作者不一、思想驳杂,既有准确领会内篇的仿拟与阐发,又有误解内篇的偏离与背离,但对孔子的态度基本一致:斥悖道之实际孔子,褒顺道之真际孔子,即<齐物论>"然于然,不然于不然","孔子改宗"遂为内外杂篇塑造孔子形象的常见模式.  相似文献   

14.
试论《庄子·内篇》散文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文章得到古今的赞赏。司马迁说他“善为书离辞,指事类情①”;鲁迅说:“其(指庄子)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②由此可见庄子散文的艺术性之高。然而,《庄子》一书内容驳杂,体例不一,自苏轼以来就认为它不是出于一人手笔;但绝大多数人都认定《内篇》七篇为庄子所作。因此,本文所涉及的范围就只限于《内篇》。  相似文献   

15.
卢益山  吕富彪 《理论界》2006,23(7):25-26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它在与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传脉。在与当代中国的建设和发展的结合中,诞生了邓小平理论,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自二十年代以来对于《庄子·逍遥游》不科学的总评价,几乎已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势:即在肯定它的艺术手法的高妙的同时,却对它所表达的思想意识,加以无情的贬斥。这就形成了对《庄子》其书(包括对《逍遥游》)的评价中艺术性与思想性成为强烈反比的公式。例如,1961年出版的一本名日《庄子内篇译解并批判》的书(关锋作,中华书局版),充满着“左”得出奇的论调,作者竟把鲁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写的讽刺小说《起死》和杂文《论语一年》,说成“实际上攻击的就是历史上的庄子”,“如实地揭出了庄子灵魂”,并断言:“在旧中国,庄子哲学成了买办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的武器,它起着极其反动的作用。”据他说:“庄子的哲学原则、结论,无一不是错误的”,“庄子思想是人类精神的堕落”。又说: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论中的美学思想是极为丰富而精湛的。它是中国民族绘画的理论基础与经验总结。它和中国绘画艺术珍品一样,为世界美学理论的长河增添了异彩,体现了中国画论美学自己独具的体系和风貌。中国绘画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写意画风和它以“三寸柔毫”,“线”、“点”的形式结构、笔墨气韵所表现的形象特点,使它在世界绘林中独树一帜,光彩夺目。它是中国画论美学思想实践的结晶。探讨中国画论中的美学思想,揭示它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光  相似文献   

18.
传统美学的“意象中心”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学思想,非但不曾将审美主体心理功能的知、情、意分解为三,而且不曾将审美过程的对象形式和主体能力化分为二,它往往着眼于两者浑融一体所呈现出来的“象”。这个“象”,既不单是对象的结构与形式,也不单是主体的情和意,而是这两者的和谐统一,是“意中之象”或“象下之意”,是完整而鲜活的“审美  相似文献   

19.
在庄子研究中关于庄子自然观的争论最为热闹,或以为是主观唯心主义,或以为是客观唯心主义,或以为是唯物主义。几乎可以说,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产生以前所可能出现的关于自然观的各种“帽子”庄子一人全都享用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原始资料本身的含混与矛盾,研究者对材料的不同理解等等。但很重要的问题是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的研究支点,或据《内篇》,或据《外篇》、《杂篇》;或以《内篇》为主,兼顾《外篇》、《杂篇》,  相似文献   

20.
庄子的自发性思想包含在<庄子>的一些概念如"自然"、"自化"中,也体现在<庄子>一些故事或情节中.庄子自发性思想在内、外、杂篇中表现不一,内篇侧重境界中自发的论述,外、杂篇是内篇自发性思想明晰化的延伸,并明确地把人的自发性与人的天性联系在一起.庄子的自发性思想在其美学生成中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出于人天性的心理和行为的自发在审美生成过程中的作用,二是境界中的自发对审美心境的形成以及走向审美实践中的创造的作用.庄子所强调的境界中的自发,即基于天性的自发、经过修养后的自觉以及在审美心境中人与万物相处的自在,为其形成颇有特色的"和"的美学情感范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