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湘西汉语方言古全浊声母今读共有9种类型。古全浊声母舒声字今读不送气音,入声字大多今读送气清音是湘语古全浊声母自身的演变。古全浊声母舒声字今读送气清音是江西移民带来的赣语影响的结果。古全浊声母仄声字今读不送气清音是在与官话方言长期接触下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字在今庙塘话里均为清音,舒声字不送气,入声字部分送气,部分不送气,不送气稍占优势.古全浊擦音基本上清化,只保留一个与韵母[1]相拼的浊擦音[z].入声大多是古清声母字归阴平,次浊声母字归阴去,古全浊声母字大部分归阴去,一些归阳去.古全浊上声、去声和入声都有一部分读阴平.  相似文献   

3.
三、陕北话声韵调与古音的比较我们这里所说的古音,是借以《广韵》为代表的古音系统。与古音相比,陕北话声韵调有了很大的发展,其规律比较整齐。如古全浊声母全部消失,按古声调平仄的不同,分别变为同部位的不送气清声母和送气的清声母;古阳声韵深摄(收-m尾)、臻摄(收-n尾)字无一例外地并入曾摄(收-(?)尾)、梗摄(收-(?)尾)、通摄(收-(?)尾)。再如古平声按古声母的清浊分为阴平阳平;古全浊声母上声并入去声等等。从与古音的比较中,可以找到陕北话声韵调的历史源流。  相似文献   

4.
中古入声在今衡山前山方言中的归调及演变情况是:绝大多数古清声母入声字、古次浊声母入声字及部分古全浊声母入声字今读入声调;部分古全浊声母入声字和少数古次浊声母入声字因调值相似读上声调。此外,还有少数非常用的古入声字今不读入声,归调跟普通话一致。  相似文献   

5.
湘潭县县志记载,湘潭县境内方言可以分为易俗河话,花石话,青山桥话三类,在对湘潭县方言进行实地考察后发现,这一结论与实际语言事实有一定的出人。文章从“古全浊声母是否保留浊音;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时是否送气;古全浊上声的归派情况;声调类型和数目”四个方面,对湘潭县境内方言进行分析归纳,将其划分为五片:易俗河片、花石片、中路铺片、青山桥片和茶恩寺片。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全面考察中古四声次浊声母字在五华话中的声调演变。分四个部分:一、五华话的声韵调系统和考察声调演变所依据的统计分析原则;二、三部分,对中古约1200个次浊声母字在五华话中的声调演变进行统计分析,展现考察的结果;四、结论  相似文献   

7.
文章考察了晋方言并州片古全浊声母塞音、塞擦音的读音类型和层次,指出并州片古全浊声母塞音、塞擦音无论平仄读不送气音是晚唐五代时期的读音层次,读不送气音是并州片的固有层次.并州片内部在反映该读音时,其核心地区与边缘地区的读音有较大差异.并州片既受南部汾河片方言古全浊声母塞音、塞擦音仄声读送气音的影响,同时,其古全浊声母塞音、塞擦音平声读不送气音和仄声读送气音又对北部、西部方言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粤东闽南方言汕头话中 ,中古浊声母字除了上声之外 ,平、去、入三声字调类分化基本上是不论全浊、次浊均读阳调类 ,但上声的次浊字却读阴调类。而中古浊声母去声字又有读阴上和阳上的现象。本文对这两种现象进行了考察分析 ,并跟厦门、漳州、泉州和广州等方言的类似现象作了比较研究 ,提出了作者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9.
以26个汉语方言点古全浊声母的今读为样品,用NTSYS进行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并讨论相关的问题。结论是:(1)聚类分析结果不一定能直接作为一种合理的分类方案;(2)古全浊声母演变的特定方式跟大方言之间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3)汉语方言基本特征库建设的困难主要在于转写特征时如何保证足够的专家干预以及设计特征时如何把表面相似现象分开。  相似文献   

10.
帮组声母在粤方言中的演变规律,有和北方方言等大多数汉语方言相同的地方,也有特殊之处。和北方方言等其它汉语方言比较,帮组声母在粤方言中的发展变化有如下特点:(1)一些声母仍保留着上古读音,如明母合口三等字其声母粤方言念m(普通话念零声母);(2)演化出唇齿浊声母v和喉擦音h。v的出现是唇音声母互相转化的结果。而粤方言的这个h,来源有两个:开平县赤坎话的h是从双唇送气音ph演变来的,中山石歧话的h则是从唇齿擦音f发展而成.  相似文献   

11.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将湘阴方言与湘语和赣语的代表方言长沙话和南昌话进行了对比,主要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声母从古全浊声母今读、非组和晓组合口字今读方面;韵母从阳声韵读鼻化韵、咸山摄开口三四等字韵母、咸摄开口一等字覃谈韵母、咸山摄合口一三四等字主要元音、深臻曾梗摄开口一二三等字韵母、宕江摄和梗摄字韵母的主要元音等几个方面;声调从调类、调型、调值方面进行了比较。最后分析了湘阴方言与湘语、赣语的亲疏关系,认为湘阴方言接近长沙话,而不同于南昌话。即湘阴方言有较大的湘语因素,而极少赣语因素。  相似文献   

12.
广西防城区粤语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城区粤语属于粤方言钦廉片,无舌尖韵母和撮口呼韵母y;古全浊声母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平声读送气音,仄声字绝大部分读为不送气音,少量仄声字读为送气音;存在边擦音 和舌面前浊鼻声母 ;入声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13.
古全浊上及浊去字在盐城方言里有三种读音类型,即滨阜型、盐都型和大东型。滨阜型的特点是古全浊上及浊去字基本读为去声调,与绝大多数官话方言点的读音情况相同;大东型方言的特点是古全浊上及浊去字超过一半的数量读为阴平调,来源上几乎涉及中古全部韵摄;盐都型方言的特点是只有不超过5%的古全浊上及浊去字读为阴平调,来源上只涉及几个韵摄。盐都型方言在方言接触过程中受到通泰方言的影响而具有古全浊上及浊去字归入阴平调的特点。根据古全浊上及浊去字的读音差异可以将盐城方言分为北部型、过渡型和南部型三片。  相似文献   

14.
以《切韵》为参照,吴语青田话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切韵》时代的音韵特点。例如:古全浊声母今读浊音、部分非组字读重唇、部分知组字读舌头、部分匣母字读如古群母等声母特点,鱼虞韵相分、咍泰韵不混、盐仙-添先有别、东钟韵分明等韵母特点,四声八调、阴阳调调型一致等声调特点。有些特点并非传承于《切韵》,它们或源自当地古代百越族先民的语言底层,或源自前乎《切韵》时代的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15.
[摘要]四川客家方言普遍具有跟闽粤赣客家方言相同的语音特点:古全浊声母字逢今塞音、塞擦音读为送气清音,古次浊上声与古全浊上声字部分读阴平,山摄一、二等舒声韵基本有n与an的分别,蟹摄一、二等有oi与ai/uai的分别等;同时也具有跟四川官话相同的语音特点,出现了、y、z等来源方言中没有的语音成分。根据语音特点和来源标准可把四川客家方言分为四川粤东片和四川粤北片,再根据地缘标准进一步把四川粤东片客家方言分为川西成都小片、川东南内江小片、川西南黄联小片。  相似文献   

16.
对大约刊行于清光绪年间的南昌童蒙识字课本——《重订类字蒙求》中的直音材料进行了研究,归纳了直音所反映的声母系统特点。通过与现代南昌话声母系统特征进行比较,确定了直音所反映的就是清代末期南昌话的声母系统。  相似文献   

17.
运用现代音系学优选论的研究方法,对汉语浊塞音声母清化的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汉语中古声母塞音分清浊,且不论是平声还是仄声,清塞音声母既有送气音,也有不送气音.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浊塞音声母均已清化,其规律是:平声字今读送气音,仄声字今读不送气音.对于这种变化,优选论的经典理论无法作出恰当的解释.比较标记理论是优选论的最新进展之一,运用这一新的方法,可以为汉语浊塞音声母的清化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古全浊声母在今晋方言中的四种类型进行了探源,认为今读送气清音声母的最早源头是唐五代汉藏对音《大乘中宗见解》所代表的西北一支方音;今读不送气清音声母的最早源头是唐五代注音本《开蒙要训》所代表的西北一支方音;与北京官话相同的类型,最早也曾受到汉藏对音《千字文》和《大乘中宗见解》的影响,但最早的源头只能是北宋《皇极经世书声音图》所代表的音系;与北京官话相反的类型,则可能是前两种类型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19.
将那坡话声母与中古音进行比较,得出中古声母在那坡话中演变特点.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变迁、普通话的推广,合肥话发生了不少变化。通过对合肥方音中特有声母为语音变项的调查分析表明:其方音色彩较浓的浊擦音正朝着普通话的方向快速演变。受所处方言区与周围的方言区双重影响的[l]声母变化的进程相对缓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