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彷徨》中的《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孤独者》和《伤逝》等篇章,是鲁迅集中地探索中国知识分子的道路和命运的艺术结品。《在酒楼上》又是这种探索的开端。 《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狂人”,无疑也是一个受过封建主义教育而又发出了叛逆呼声的知识分子,因此可以说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间,早已出现过知识分子的形象,但是这篇小说的主旨显然不在于探索知识分子的道路和命运,而是要剖析和鞭挞封建伦理制度的“吃人”的实质。“狂人”这种揭露性的呼声确实是震聋发聩的,不过由于“狂人”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已经不可能冲出这个将他禁锢起来的家庭,他在这个封建家庭中所受的折磨和迫害。必然注定了自己悲剧性的结局,因此不存在进一步探索他的道路和命运的问题了。 至于《呐喊》中的《孔乙己》和《白光》,则是描写孔乙己和陈士成被封建主义制度腐蚀掉灵魂的故事,他们实质上也是被这个制度所“吃掉”的无辜的牺牲者。他们都曾专心致志地想沿着封建制度所规定的道路去奋斗,希望能够在应试科举时侥幸获胜,挤进封建统治者的行列,然而他们毕生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鲁迅在这两篇小说中,都批判了他们那种陈腐和卑微的思想感情,然而对他们悲惨的结局却都表示了惋惜。他通过对这两个艺术形象的描绘,十  相似文献   

2.
在中外文学史上,有不少作家描写过“疯子”,但真正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成为文学典型的、至今仍在世界文苑中闪烁光辉的“疯子”却不多。果戈理曾在《狂人日记》中写过“狂人,鲁迅也在《狂人日记》中描写过“狂人”。果戈理是俄国的“散文之父”,鲁迅是我国新文学的旗手,他们笔下的“疯子”是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的,同样  相似文献   

3.
两篇《狂人日记》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文学史的长廊里,伫立着两个狂人形象。这两个狂人形象分别出自俄国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和鲁迅的《狂人日记》。比较一下这两篇作品,研究他们的关系和联系,对理解鲁迅文艺创作借鉴的理论,探索某些借鉴的规律,发展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新文艺,有着重要意义。一、产生创作意图的相似的时代背景“五四”运动爆发前夕,鲁迅发表了表现“深切”,格式“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这篇作品是向封建制度、礼教进击的怒吼,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开始时所爆响的第一声号炮。这篇作品的成  相似文献   

4.
卢军 《东岳论丛》2023,(5):41-49
《端午节》的创作动机、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与当时鲁迅自身的经济生活体验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小说以1920年代“索薪”事件为背景,展示了面临经济与精神双重困境的民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实况。通过塑造持“差不多”说的小官僚兼教员方玄绰这一人物形象,鲁迅既剖析了人性的弱点,又审视、反省了自我,其所折射出的是鲁迅对价值理想精神日渐消解的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的深刻思考。结合其后创作的“索薪”题材杂文和鲁迅的实际行动进行互文性阅读,可了解鲁迅对“索薪”行为的鲜明态度:否认“不高尚”说,认为其是捍卫知识分子经济权利的正当行为。  相似文献   

5.
在“五四”思想启蒙运动中,鲁迅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都是先驱。鲁迅写了许多出色的杂文和小说,给“五四”新文学带来了眩目的异彩。本文试图从启蒙的角度,对两部具有代表性的小说——《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作一些粗浅的分析,目的是为了探索鲁迅启蒙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加深我们对鲁迅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贵刊1981年总1号上,发表了滕云同志的《<呐喊>、<彷徨>与鲁迅的前期思想》一文,读后颇受启发,受益不少。但对其中某些观点,有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向滕云同志请教。 滕云同志说:“如果连‘五四’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都不能属于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之列,那就有些难以索解了”。我觉得这没有什么“难以索解”的。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伟大旗手,我体会是指鲁迅反封建的彻底性说的。当时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鲁迅是彻底地亳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战士,说他是旗手,自然当之无愧。但是如果说鲁迅这时已经是一个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  相似文献   

7.
马龙 《东岳论丛》2023,(5):50-57
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中的“月光”意象,是在创作者本人乐于赏月的现实审美活动与有机融通中西方文学文化传统的二重语境中生成的。因其在小说开端即发挥巨大的诱惑力,成为主人公狂人发狂或觉醒的契机,由此也就伴随对于狂人“是觉醒还是癫狂”两种存在状态的不同预设与理解而构成意蕴复杂的象征体。从“月光”意象的营造这一角度看,《狂人日记》还与鲁迅的其他小说之间保持着明显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8.
长篇小说《沧浪之水》是“官场小说”中的一部力作。作品塑造了主人公池大为这一“失败的成功者”的艺术形象,别具新意,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9.
作为十七年时期的小说文本,《月夜清歌》没有塑造工农兵中的英雄人物和先进典型,也没有通过知识分子在和乡村民众的亲密接触中,拷问出了自己灵魂深处的“小”,而是通过暧昧含混的叙事,将乡村颂歌变成启蒙阐释.由于时代政治环境的抑制和启蒙话语本身的缺陷,当代知识分子的启蒙话语实践由“五四”式的高尚道德义举变成了一场可爱的玩笑并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尴尬的处境之中.  相似文献   

10.
历史真实的共时化变形─—“狂人”典型的修辞论阐释王一川笔者曾在《走向修辞论美学》一文(《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中.提出90年代美学的“修辞论转向”问题,并就“修辞论美学”思路作了初步勾勒。这里正是想在对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典型的修辞...  相似文献   

11.
最近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一书,从一个方面认真研究和正确总结了“五四”新文学经验,填补了新文学史研究的一块空白。 吸收“西洋文化”,接受外来影响,这是“五四”时期的文学风尚,也是“五四”新文学的一个传统。“五四”新文学的先驱者们,无不把译介外国文学作为自己创作和推动新文学发展的首要任务。“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主将鲁迅先生提出过“拿来主义”的口号;一代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呐喊》《彷徨》,是我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高峰。这两个小说集,既有共同的特点,也有互异之处。从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判断,前者高于后者。但事物是复杂的,如果从作品某些方面所体现的思想深度和艺术的圆热程度而言,则《彷徨》较之《呐喊》又有新的发展。鲁迅是一位最善于发掘和揭示灵魂的艺术大师。以塑造典型形象,显示灵魂之深和提出重大社会问题见长,是《呐喊》也是《彷德》的特色。那么,《彷徨》究竟在哪些方面哪几点上,是鲁迅小说现实主义发展、深化的标志呢?下面,我们就集中阐述这一问题。如所周知,鲁迅从事文艺,原以改良国民精神为目的。早年在日本留学时,他就致力于国民性的研究,探讨中国国民性的病根,他认为兴国必先“立人”,改良国民精神。他首先寄希望于“先觉之士”的出现,而最终目的则是广大民众的觉醒。“五四”时期他写小说,“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作为现实主义者的鲁迅,并不在自己的小说中去创造理想中的“先觉之士”,他所写的仍是“老中国的儿女”,暴露的是“老  相似文献   

13.
在对鲁迅《狂人日记》的研究中,不少论者对小说主人公“狂人”的原型相当重视,并有所论列。王士菁同志在《鲁迅传》中,于叙述“狂人”原型发病情况之时,还引述了一封病人所写的绝命书——此信现在保存于鲁迅博物馆。这封绝命书,应是研究这位精神病人的精神状态,进而对比研究“狂人”形象的很有价值的资料。为了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笔者向鲁迅博物馆求教;承鲁迅博物馆热情协助,寄来了经鲁迅保存下来的“狂人”原型阮久荪的四封书简(包括上述绝命书在内)的抄件。笔者对鲁迅博物馆的同志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和敬意。为了和同好者共同研究这些材料,现将书简转录于下,并陈述自己的见解,希望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成名作《狂人日记》历经百余年众说纷纭而又渐趋整合的密集评析,已形成文本整体上被重复论述淹没、被过度阐释覆盖的状况。但对于狂人向大哥宣讲“真的人”的道理,以及狂人最终忽然不药而愈并且随即“赴某地候补矣”的结局等关键细节,一直未有足以贯通作品全篇脉络的恰切解读。这些细节紧密牵连着鲁迅与他所了解的尼采思想和克鲁泡特金学说的隐秘对话,也直接映现着进入《狂人日记》创作之际鲁迅自己的精神际遇和人生规划。依循这些发现,有关《狂人日记》叙事肌理和思想蕴含的总体认识,可望推进到新的层面。  相似文献   

15.
如何评价孔著《桃花扇》的艺术形象和它的结尾,这是正确评价《桃花扇》的两个重要问题。这不仅涉及一部作品的评价,而且涉及文学评论、特别是古典文学批评的若干问题。十几年前,学术界曾为此有过一场争论。现在继续进行探讨,也还是很有意义的。一任何作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服从作者统一的艺术构思,服从作者所要抒发的那种思想感情。孔尚任正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在《桃花扇》中成功地塑造了侯方域这一艺术形象。然而有人在评价侯方域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时,却撇开人物形象本身的思想意义,去探究孔尚任的所谓“难言之隐”。认  相似文献   

16.
今年二月,《书林》第一期以显著地位刊登了沈鹏年同志的文章:《周作人生前回忆实录:毛泽东到八道湾会见鲁迅》.大意是说,在“五四”运动之前,经周作人推荐,鲁迅就读到了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发表的《体育之研究》等文,因而引起了他对毛泽东的关切:“五四”运动之后,鲁迅又读到了毛泽东寄赠的《湘江评论》,认为该刊连载的《民众的大联合》“是值得重视的一篇好文章”.一九一九年十二月下旬,毛泽东率湖南驱逐张敬尧请愿代表团到达北京.次年四月,鲁迅终于在八道湾寓所跟毛泽东会面.两人“意气相投、一见如故地畅谈了半天”.以上情况,都是鲁迅研究史上前所未闻的事情,自然引起了读者很大的兴趣,加之有几家报纸又相继以“摘要”的形式转载,更扩大了  相似文献   

17.
姜振华 《晋阳学刊》2011,(2):144-145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小说,甫一出世,就震惊了文坛。它断言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人吃人的历史,这一观念很快就成为了几乎所有进步知识分子的共识,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肯定其固有的思想价值。然而,颇耐人寻味的是,这么尖锐犀利的观点却是出自"狂人"之口。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是现代文学名篇,也是中学语文的传统教材。它写于1919年11月。 如果要问《一件小事》表达了什么思想,大概连中学生都会毫不费力地回答说:“《一件小事》通过人力车夫和“我”对待老妇人的不同态度,赞扬了人力车夫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的高尚品格和“我”严肃的自我批评精神。‘从而在现代文学史上首次提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必须向劳动人民学习的重大课题’。(陈漱渝《读〈一件小事〉札记》)这是一种被许多专家首肯因而也很有代表性的观点。 但,这是鲁迅先生创作《一件小事》的真实动机吗?或者说,鲁迅先生创作《一件小事》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什么,为知识分子指出一条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正确方向吗?我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6,(12):116-122
《中国新文学大系》作为“整理、保存、评价”五四文学的重要选本,推进了现代乡土小说经典化以及乡土批评与研究。继1920年代周作人、茅盾等引进、界说“地方色”“乡土艺术”等概念后,《大系》最终确立了作为类型研究的“乡土文学”这一理论术语,也呈现出鲁迅与茅盾对此的认识差异。《大系》对乡土小说文本的遴选、《导言》的批评推介以及《史料卷》对乡土小说家的评价,成为以后现代文学史叙事和相关研究的重要依凭。从《大系》可以看出编选者审美观与文学史观的异同,其中某些遮蔽、局限或偏见恰恰体现出“五四”一代在1930年代新的文化权力场中,借助经典遴选对新文学正统地位以及知识分子文化身份的重新确认。  相似文献   

20.
鲁涛 《云梦学刊》2011,(3):76-76
《五四知识分子的淑世意识》(陈占彪著)于2010年1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经历了"五四"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