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试图用引文与正文间的互文参照关系做隐喻,来映射原文与译文的互文关系,从而进一步说明,原文各语言层面上的表达可视为激活译者的相关译语语篇储备的互文符号。宏观策略上,译者可根据翻译目的等相关翻译情境来决定如何使用原文;微观操作上,译者应不囿于语言表层的一一对应,而要增强语篇储备意识,并在翻译创作中积极地调动相关语篇储备。  相似文献   

2.
从互文性视角看新闻英语语篇风格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互文性理论引入新闻英语语篇风格的翻译打破了必须忠实于原文的翻译原则,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根据互文性理论,新闻英语的译者将原新闻英语语篇的风格、原新闻记者的风格以及同类汉语新闻的风格融合起来,力求使译文的风格做到“恰如其分”。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语篇性的七个标准对翻译等值的程度进行了阐释 ,认为翻译等值即语篇等值 ,它是原文和译文在语篇性七个标准方面最大可能性的传达。等值程度的大小取决于译文在这七个方面的损失情况和补偿幅度。  相似文献   

4.
创造性叛逆是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它一度是中国译界的热门话题;文化翻译的两种策略即异化与归化均可表现为一定意义上的创造性叛逆。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了语际翻译中蕴含的文化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关联性原则(即最佳关联)的关系。翻译,总是译者或多或少的创造性叛逆;而关联理论作为认知语用理论,可以为文化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提供有效的准则:异化与归化都是为了再现原文的最佳关联,即达到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期待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5.
当代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颠覆了原作与译作的等级关系,为译者带来了解放的福音,使译者有了充分展现其创造性才能的开放性空间。译者的历史意识、译者的文化意识以及译者的读者意识都指向了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说明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容忽视的,而体现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和谐统一的译者主体性才是译者应有的定位。  相似文献   

6.
韩礼德建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语篇分析建构了一个可适用的理论框架,然而从该角度对英诗及其译文的鉴赏在我国并不多见。通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从概念功能、逻辑功能和语篇功能出发,对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代表作“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的五种汉译版本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从新的视角诠释翻译研究中原文与译文对等转换的差异问题。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英诗汉译本的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具备应用性;英诗汉译的原文与译文很难实现“对等转换”,因此在翻译评价活动中应避免机械地照搬功能对等原则。  相似文献   

7.
翻译中译文与原文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我国翻译界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译者感到棘手的问题。本文通过文学翻译探讨了"隐含读者"中读者与原文本之间的关系和译者对原文本的"具体化"。阅读是翻译的前奏,根据"隐含读者"中强调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作者阐明了一点,即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原文可进行再创造,但所译之文又必须基于原文;文中还粗略分析和归纳了译者对原文本"具体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广告语言翻译与接受美学理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选择品牌及宣传语的翻译作为考察对象,从译者和译文读者角度出发,探讨了接受美学理论对广告语言翻译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主张广告翻译过程中应视读者为主体,把握其能动性和接受性,使广告语言翻译保持其固有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刘小云 《广西社会科学》2008,19(11):174-178
随着语言学理论在翻译领域的推广应用,语篇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已经成为翻译教学的有效策略。以语篇意识指导翻译教学,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全篇译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公示语翻译中译者的读者意识,译者应熟练掌握译语的的表达习惯,熟悉译语与源语的文化差异,照顾译文读者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文学经典的阐释是一个历史过程,永远不会终结.译者翻译的过程,是对原文文本进行阐释的过程.读者阅读的过程,也是对译文文本进行阐释的过程.但是,在批评界,阐释、误读与错译三者有时混为一谈,甚至等同起来.阐释学观点认为,对作品的理解总是以理解者——包括作者、译者、读者——的视野为前提.《红楼梦》译文中几个具体例证显示,作者、译者、读者三个主体因素在文本的创作、翻译和阅读过程中均起相应的主体作用.译者对原文的不同解读,在读者眼里可能是错译,也可能是误读——在理解者本人看来,不同于自己理解的就是误读.这些解读,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构成文学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贺鸿莉 《船山学刊》2008,11(1):143-145
如何解决翻译主体问性问题是翻译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通过对林纾翻译的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对整个翻译过程具有控制力并占有中心地位.只要译者的视界与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视界部分融合,主体间性问题就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3.
朱玉彬  陈晓倩 《学术界》2015,(2):149-158
伴生文本作为大多数读者阅读文本之"门",对文本的阅读与接受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翻译学界,研究者大多通过比较原文和译文,找出翻译转换过程中出现的变异进而探究其背后的动因,而较少专门对原文和译文的伴生文本成分进行系统性地比较研究。本文通过比较《荒人手记》及其英译本的伴生文本,包括内生文本(封面、宣传页、序言、注释、封底评价)和外生文本(原作者的演讲和译者的采访、书评、读者的评价),发现翻译活动的参与人(如译者、出版商和赞助商等)在设定目标语文化语境中伴生文本的相关信息时,主要以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主流意识形态为导向,这种导向有可能会影响译文读者对原作思想内容和原作者意图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胡作友  张小曼 《云梦学刊》2006,27(1):145-148
从意图性与翻译中的功能对等、意图性与翻译中的隐含含意的传递以及意图性与语篇翻译策略的制定等三个方面对意图性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强调指出意图性作为语篇语言学家Beaugrande&Dressler提出的七项语篇标准之一,译者在翻译时必需考虑意图性。  相似文献   

15.
语言的意义表达依靠语境.文学作品翻译除了受语言语境影响,还受非语言语境各个因素的共同制约.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儿童文学翻译的成人译者与儿童读者构成翻译过程的内在困境:成人译者在翻译时很难做到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恰如其分地处理原文中的文化背景、语言情景等,使译文符合儿童读者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因此非语言语境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格外凸显.结合功能对等理论,通过对任溶溶先生翻译的E.B怀特小说《夏洛的网》的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分析,从文化背景、情景场合及人物主观因素三大方面探讨非语言语境因素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制约及解决成人译者与儿童读者之对立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胡作友  张小曼 《学术界》2006,(6):212-217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处理好语篇翻译的关键在于把握语篇实体和语境诸要素的关系。在翻译理解过程中,译者应当充分考虑到影响翻译过程中的各种语境因素的作用,这样在翻译时才能达到与原作者的心灵契合。在翻译表达过程中,译者既要充分发挥目的语优势,关照语篇翻译的七要素,使译语读者能够顺利理解原语语篇的题中之旨及题外之意,又要充分照顾原语语篇的社会文化语境,充分尊重原语符号所承载的文化差异。得当的语境分析有助于克服文化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取得功能对等的翻译。  相似文献   

17.
从语篇分析的观点出发,分析了语篇分析对小说翻译的影响,结合The Indiscretion of Elsbeth的中译本,阐述了语篇分析在小说翻译中的作用,提出语篇分析与小说翻译密切相关,译者必须具备明确的语篇意识,熟悉语篇知识,掌握语篇分析方法,才能做出正确的传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安德烈·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比不同时代David Copperfield的两个中译本,分析译者选用的翻译策略,探讨了译入语社会文化意识与小说翻译策略生成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文化意识对文学翻译策略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小说译本是译者这一翻译主体在不同的文化意识规范制约下对原文的一种改写.  相似文献   

19.
田玲 《江淮论坛》2011,(6):185-188
依据关联理论,科技英语翻译的过程即为原文作者、译文读者都取得最佳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另外,科技文章在其用词、句法、结构等方面均有其自身特点。本文着重分析了关联理论与文体学观照下的科技英语翻译策略,指出为了使译文具备最佳关联性,译者应准确推测作者原意,推理读者的认知语境,采用最佳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风格的研究是文学翻译研究的重要议题。风格具有可译性,但是要想在一部译作中复制出原作所有的特征绝非易事。翻译的最高境界是使译文的思想内容、文体风格乃至读者感受等诸多方面与原文完全相同。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应该只追求自己的风格,而应该兼顾作者的风格,以达到原作风格和译文风格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