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师德建设是关键。新时期高校的师德建设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本文从明确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高校师德建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师者,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应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者"的修炼术,即师德建设。中国古代教育先驱孔子的"仁学",对师德提出了诸如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要求,这对于在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复兴又面临多元困境的今天,深入探讨当前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新时期师德的基本内涵,指出新形势下师德培养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来加以内化和巩固。而作为构建精神文化的要素之一的高校社科学报,在寓师德培养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外部制衡作用和舆论导向作用。不可否认,这也是师德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姜艳华 《理论界》2007,(10):158-159
高校师德建设,对于促进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从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对如何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企业的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竞争力,用企业文化打造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现代企业的最佳选择。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关键领域建立的独特竞争优势,它是企业多方面技能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是技术、管理和系统的有机组合,是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合力。现在,企业之间已经从产品竞争、品牌竞争,步入服务竞争和文化竞争,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聪明的企业早已将打  相似文献   

6.
文章指出当今世界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高校教师的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质量。教师的职业角色、学生的素质教育、学校的生存发展和校风学风的形成都决定了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要搞好师德建设,必须建立一系列的长效机制,使教书育人真正变成教师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7.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解读师德的基本内涵,对高校师德建设现状和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建议,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品牌竞争的世纪。用品牌来打造和培育自己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竞争中运用的主要策略之一。但品牌要想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培育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阐述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 ,围绕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对高校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并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师德体系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是高等学校应遵循的治教方略 ,师德建设在高校的“三风”建设中居于关键地位。文章在概述了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后 ,着重讨论了高校师德建设的时代特征 ,并由此而提出了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四条途径  相似文献   

11.
和谐既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追求的根本目标,又是其最终的价值评判标准,因此和谐伦理思想既体现在现实伦理秩序的探索和建构,又表现在对其的反思和批判,两者共同构成了和谐伦理的完整形态,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展现了中国古代和谐伦理思想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2.
肖媛 《阴山学刊》2008,21(5):75-80
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理念的重要变化。但是,又好又快发展将面临许多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难题。基于发展伦理的视野,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出发,我们提出了又好又快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建议。只有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通过对又好又快发展的条件、模式、空间结构与政府主导政策之间的互动性分析,把握又好又快发展的本质、功能、结构、价值和演化特征,发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律范式”。  相似文献   

13.
许惠芬 《浙江社会科学》2012,(8):105-110,158,159
依据马克思人类历史发展三个阶段的论述,人的伦理主体的历史发展相应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作为群体的伦理主体、作为个体的伦理主体和作为"类"的伦理主体。"类伦理"概念的提出,是从唯物史观的伦理学视野出发,对人类道德发展规律进行探索的一种尝试。从这一意义上,类伦理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作为一种理想模型构成了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逻辑之始点。当今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全球发展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诸多困境,需要类伦理作为一种普遍伦理所展现的实践智慧来应对重重危机。  相似文献   

14.
正确的思想观念产生正确的行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揭示出的真理性认知。生态危机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并且使之成为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构成。从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开展有关生态文明观伦理形塑研究,既迫在眉睫,又有其合理性、可行性和不可忽视的实践价值,探索现实中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出发点和生态伦理教育应当达到的高度,从而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生态文明伦理形塑方案。  相似文献   

15.
先秦时期,产生于实践活动的"中"观念在走出了对具体物象的表意之后,经历了由政治性范畴到伦理性范畴,再到本体性范畴的不同理论形态演进.作为政治性范畴,"中"的基本含义是"中正";作为伦理性范畴,"中"的基本含义是"中德";作为本体性范畴,"中"的基本含义是"中庸"."中"的这一理论形态演进体现了先秦时期人们理性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成为后世奉行"中庸"之道的思想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人工智能技术悄然拉开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幕,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但该项技术的法律规制和标准规范建设尚不完善,引发了全球对于人工智能伦理原则与规范体系的探索与思考,各国学(协)会相继发布了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或政策文件。本研究全面分析和梳理当前认可度较高的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的核心框架,旨在为各国制定和完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提供参考。[方法/过程]运用网络调研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在综合考虑影响力、国别和可获取性等因素的基础上,选取近年各国学(协)会已发布的有关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的权威政策文件,提炼出其中涉及的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的核心框架和主要内容。[结果/结论]人工智能领域主要包括:造福原则、责任原则、公平正义原则、安全原则、尊重人的自主性原则、隐私与个人信息保护原则、透明性原则和可靠性原则等8项人工智能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技术极大地向社会渗透,其负面效应也日益突出,科学的伦理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前,科学共同体已成为科学研究和发展的主体,在科学的认知过程和社会互动过程中显示出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科学共同体是一种伦理实体,其伦理性的品质特征是伦理精神,它既包括又超越于作为其成员的科学家个体的道德精神,实现了“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科学共同体伦理精神的建构对解决当前的科技异化问题具有关键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汉代是孝伦理制度化的关键时期,与褒扬孝道相对应的就是"不孝入律",对后世封建法制影响深远。由汉代各类不孝罪及对不孝罪条文和法制实效的结合、比对入手,分析汉代"不孝入律"的发展、演变过程,可探讨汉代"不孝入律"的特征以及伦理制度化、制度伦理化的历史流变。  相似文献   

19.
李晔  苗青 《晋阳学刊》2007,(4):75-78
从"亲情伦理"、"普世(普遍)伦理"到"环境(生态)伦理",看起来似乎是三种完全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伦理学思想和理论形态,甚至可以概括为伦理思想演化的"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阶段。实际上三者之间一方面表现出道德共同体和伦理主体"类"的范围的扩展、权利主体的延伸,以及理论原则的一致性和普遍化的逐步彻底化趋势和关联性,另一方面三者背后的概念模式和理论思维方式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出"类"与"共同体"范畴在伦理思想理论中的方法论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20.
文明盛衰与伦理精神、道德品质有着一种最为内在而又直接的关联性。人类文化的内核和精髓集中表现为伦理文化,从根本上讲,人类文化的内在价值判断和发展朝向,最终取决于其伦理设定和伦理目标的追求,人类文明的发展或停滞、进步或倒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符合人性需求的伦理共识的达成以及人对自己惰性乃至劣根性的抑制或克服,亦即人在何种意义上超越动物性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