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在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史上,中国共产党都紧紧依靠人民,坚持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中国共产党不断突破瓶颈,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中国共产党积累的历史经验是全党智慧的结晶,也是宝贵的政治资源和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
刘淑霞 《中文信息》2022,(3):275-277
我们国家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乡土文化,因此,坚持新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  相似文献   

3.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阐释和时代回应,有其自身的现实逻辑:顺应新时代我国国情面临的新变化,适用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契合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鲜明宗旨。在新时代,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要坚持党组织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强支撑、激发农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构建和完善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振兴模式、推动和拓宽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帮助群众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振兴新路子,切实解决农村群众致富难题,确保乡村振兴振到点上和振到根上,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和农民富裕富足。  相似文献   

4.
人民立场就是在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判断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的体现,鲜明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从人民立场的视域阐释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价值向度,就是要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指向、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准则、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的价值诉求。坚定人民立场,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能把握现在、开辟未来、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民群众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提升农民群众精神风貌,才能激发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应当承认,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持久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保障,而且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价值遵循,所以必须突破培育主体重视不够、培育客体动力不足、培育环体相对失衡的困境。对此,应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引导作用、全方位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优化社会环境等方法来应对。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乡村振兴作出系列论述,逐步形成乡村振兴战略观。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以及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共同构成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观的基本内涵。乡村振兴战略观继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关于城乡关系的思想,发展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展示提供了世界乡村问题解决的中国经验。新时代新征程,需要廓清思想认识,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观推动全社会观念变革;巩固制度支撑,坚持完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明晰方法原则,坚持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科学系统筹划;凝聚政治共识,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领导,勠力推动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观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乡村振兴战略的综合形象和全景描述是乡村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乡村振兴战略的硬性要求和鲜明标杆是农业必须强、农村必须美、农民必须富;乡村振兴战略的庄重态度和宗旨使命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的终极目标和评判标准是务农成为体面的职业、农民获得体面的收入、农村树起体面的形象;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取向和战略措施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发端于农民的伟大创造。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是惠及全体人民的战略抉择,是推动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的方针政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以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伟大目标的实现夯实了政策基础。20个中央一号文件见证了以农村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发展从开启新征程、推进新发展到实现新跨越的三次飞跃。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要实现共同富裕,就离不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让亿万农民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果。乡村振兴战略与共同富裕的政策内涵和内在机理具备高度一致性,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与方向,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与实践前提。但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乡村产业发展困难重重、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动力不足、乡村社会“空心化”现象仍然显著。因此,应不断完善公共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完善农村政策保障,解决乡村“空心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建构文化领导权是中国共产党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捍卫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时代要求是:从战略高度考量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相似文献   

11.
张静在《理论探讨》2020年第6期撰文认为,"人民至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巩固和完善的价值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至上"的价值根基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将"人民至上"作为一切工作的价值立场和原则;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制度探索和创造中始终把更好地保障人民根本权益、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活力和满足人民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每一项具体制度都毫无例外、一以贯之地体现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原则.不断强化"人民至上"的价值自觉,就是要在制度实践中自觉强化"人民至上"的制度立场,自觉强化实现人民福祉的制度追求,自觉尊重人民群众制度建设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人民至上"的价值自信,需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高效运行的内在机理就在于其"人民至上"性,需要理性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动力源泉归根结底在于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需要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在制度优势的创造性转化中筑牢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制度根基,彰显中国之治的人民智慧和人民力量.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三农”工作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乡村振兴战略之“三重逻辑”的背景、“三个现代化”的任务与“四项遵循”的原则构成了其基本意涵。立足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在把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现代治理三个基本着力点的前提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3.
科学推进党的建设必须设计正确的党建目标,党建目标的设计必须体现先进性、注重现实性、坚持整体性、具有调适性。正确的党建目标有赖于对现实的科学把握,党建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疑虑、新探索必须及时在党建目标中予以回应、解答和体现。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正是对以往党建目标与党建实践互动的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依靠为人民服务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也必然要依靠为人民服务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依靠不断创新走出了不同于原苏联的中国模式,也必然依靠创新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依靠对"型"的追求建立了中国基本的政治经济等基本制度,也必然依靠对"型"的坚持发展和完善来实现制度化的中国。  相似文献   

1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作为扶持单位及"第一书记",怎样做好扶持工作及激活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投身乡村建设工作,把他们的内驱力充分发挥出来变为伟大创举的潜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结合云南发展的具体实际,文章提出,在西部大开发中,中国共产党要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观念,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原则,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为先的指导思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更好地担当起"三个代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达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6.
《为人民服务》是载入中国共产党史册的光辉篇章,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重要文献,其核心思想“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始终忠实地代表和发展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注重人文关怀,更好地保持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始终重视促进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显然,人的所有价值创造实践皆围绕人的主体需要而展开,这决定了人本价值在所有价值中的核心地位,因此梳理《为人民服务》人本价值的这四重意蕴,对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领导中国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习近平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讲话是对7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最好的回音。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又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自己的根本使命。  相似文献   

18.
“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改革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有力见证。通过对安顺市1951—2022年农村治理变革的考察发现,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改革呈现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产生改革动力、以农民利益为根本制定改革目标、以农民参与为核心贯穿改革过程、以农民满意为宗旨形成改革评价”等四个特点。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改革之所以能有效进行,其治理逻辑在于政府往往以政治吸纳农民关注改革、以情感强化农民认同改革、以授权组织农民参与改革、以利益激励农民支持改革。实现以农民为主体的改革要站在农民的立场,使政府与农民、效率与公平、帮扶与内生的关系更贴合时代发展要求,也更突出农村改革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之一,是在一个高度压缩的时空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乡村振兴不可能在乡村孤立地实现,而需要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偶联”机制推动下逐步实现。通过推动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县城振兴,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动能。乡村建设不是简单地建设村庄,而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和美乡村建设不是搞“形象工程”,而需要在人居环境改善,发展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和农耕文明,改善乡村治理等方面系统推进。和美乡村是为农民而建,从规划到实施都要坚持农民为中心的原则。推动和美乡村建设与经营的农民主体性,需要从以农民为中心的决策机制、建设机制、经营机制和受益机制方面统筹安排。  相似文献   

20.
注重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作为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报告的光辉典范,蕴含着丰富的调查研究思想,即坚持系统思维、坚持人民至上和坚持问题导向等。这些调查研究思想历久弥新,能够很好地昭示现实,指导新时代开展好各项调查研究工作,助力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