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对苏、鲁、豫、皖、京、浙、桂、川、陕、辽等省、市进行的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的实证调查显示:当前民众对家庭在社会建设、家风在家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对家风与社会风气、家庭教育和个人发展的密切联系较为认可;父母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但其知识来源较传统社会发生显著变化;肯定传统家训文化的时代价值,传统美德仍是当代优秀家风的基本内涵。调查中也发现存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方缺失现象较为严重、成才教育重于成人教育、家风受到世风冲击、优良家风亟待培育和弘扬、家风和家训文献在现代家庭中的传承不够等突出问题。对此,应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以提高家庭教育效果,日常生活中的熏陶是传承好家风的重要路径,营造和优化世风是培育优良家风的重要条件,要重视发挥家长、教师、亲友在孩子教育和家风培育中的关键作用,家庭、学校、社会、媒体凝成合力是培育优秀家风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家庭是家教家风的承载主体,家教是家风的弘扬手段,家风是家庭道德的基本标识,三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从理论之维看,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本质要求;从历史之维看,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新时代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的需要;从社会发展之维看,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新时代应对家庭结构嬗变的需要;从现实之维看,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新时代提高家庭道德水准的需要。实现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需要回归最基础的家庭场域,从重视家庭教育、培育优良家风、弘扬家庭道德、建设文明家庭等方面着手,共同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相似文献   

3.
民族内蕴的底色或者说道德体系构成了一个民族的内在基因,传承并不断升华的家风及其文化已经深植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其不仅为家庭乃至家族确立行为典范,也为中国社会的前行和发展提供了独有的价值与秩序维护。《民法典》将优良家风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贯彻了民族文化,也成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依据。“家风条款”作为价值导向更是行为规范,通过将道德规范法律化,是对传统文化得以有效弘扬的良好方式。而在司法实务中落实该条款是树立优良家风和弘扬家庭美德的关键,“树立优良家风”入法,从微观角度看,为家风败坏、对子女失管失教等划出了法治红线,及时推动家风、家教等基本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规范,补上无法可依的治理短板。从宏观角度看,则进一步呼应了德治与法治相得益彰的时代大命题。法律作为道德的底线,其维系着道德的发展保障,中国底色的传统文化有凝聚力,但同样需要法律的刚才能有效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4.
李少石与廖梦醒均为共产党人,他们于1930年组建革命家庭。其家风突出表现为:尚德、务实、节俭、笃信,具有革命的崇高性、榜样性和清廉性。李少石家庭是千万个红色家庭的代表,梳理发掘李少石红色家风有助于推进学习型家庭建设,进一步弘扬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落实中央从严治家的要求,激发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对当前从严治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的重要论述是“两个结合”的重要成果。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新挑战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论述了新时代“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的“新变化”;齐家先要修身,“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加强个人的修身养性以齐家;国之本在家,要加强家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一体的建设。家国一体,国家富强才能家庭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家庭思想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6.
红色家风以中华传统家风文化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革命家庭为载体而形成,蕴含着高尚的精神境界和特殊的时代记忆,集中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风骨和信仰追求,是红色文化的又一历史呈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社会各领域也不断深入探索红色家风内涵,推动红色家风建设走向纵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将红色家风作为一个切入点展开研究,不仅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而且对提升公民道德、塑造社会文明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陈波  郭瑞达 《江汉论坛》2023,(12):134-140
家风是家庭伦理价值和社会道德诉求的共同表达。囿于家风传统的教化方式和时代面貌的日新月异,家风渐失其助推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由于家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基础性地位,复位家风成为时代所需。遵循理论逻辑,将家风问题解构为起始、变易与效用等方面,把握家风的生成缘由、演进脉络和功能作用,是理解并重塑家风的应然进路。从生成缘由看,家风的形成顺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要求,契合了孝悌之道的伦理需求,满足了统治阶级的政治诉求。从演进脉络看,家风经历了生发与扩展、颠覆与衰微、转型与重构等历史发展阶段。从功能作用看,家风具有完备道德生命、孕育人格平等、明晰公私之辨等多重价值。对家风的整体性认识,有利于挖掘家风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发挥家风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作用。  相似文献   

8.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家风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其特有的传承方式和感染力在提升国民素质和道德品质方面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认识到培育、传承、建设优良家风对于发展良好党政社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多次讲话,为新时期的家风注入了新的内容,形成了修身齐家的价值理念、廉洁自律的道德准则、正心诚意的人格气质、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范等一系列家风建设思想,为我国家风建设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在习近平总书记家风建设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应该着力从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传承家庭美德、党政领导干部带头树立好家风、表彰"最美家庭"等方面入手来推进我国社会的家风建设.  相似文献   

9.
唐建兵 《江淮论坛》2023,(3):124-129
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在时代变迁中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新内涵,能更好地融入家庭生活、服务社会实践。新时代要始终以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根本指导,结合时代语境和现实需求,深入挖掘阐释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蕴含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同时借助文化创意活动对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进行时尚化重构和生活化传承,并应用现代新兴科技为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塑形赋能,不断推陈出新;在百姓生活实践层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创新发展,用生动鲜活、灵活多样的方式展现我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魅力,提高其现代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彰显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是执政为民思想的重要体现,对全社会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注重家庭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是时代的需要,通过良好的家风为社会培育合格公民,可以解决当代家庭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注重家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家庭的德育功能通过家风的熏陶得以实现.注重家风是政风清廉的动力和保障,以家风带动廉洁从政是决定一个家庭兴亡存续的大事.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家风文化源远流长,正确把握和传承发展中国传统家风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从而使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安定。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第一次对中国传统家风的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概括和凝练,为我们用传统优秀家风涵养当代家风提供了基本遵循。传承发展传统家风核心价值观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和重要抓手,传承发展传统家风核心价值观必须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并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2.
《理论界》2017,(10)
优良的传统"家文化"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现代"家文化"、带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着重要意义。辽宁"家文化"植根于中华"家文化"沃土,融合各地、诸家思想,并不断吸纳和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点。在当今社会变革、社会转型期,我们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根据时代变化,"返本开新"、"守正出新",在传承中弘扬、在弘扬中创新,建设现代"家文化",通过家庭"小细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生根",从而形成社会大家庭的良好"家风",以良好的家风汇聚成社会清风。  相似文献   

13.
王思邈 《南方论刊》2022,(4):11-13,47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以来,家风建设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及鲜明的时代特色,不仅是塑造个人道德品格的心灵润滑剂,也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场域中不断凝聚共识的有力举措.新时代条件下家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三方面的挑战,一是由家长主体责任意...  相似文献   

14.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公民都在一个具体家庭里成长和成熟,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与其所处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家风是无言的教育,家教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家风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必须重视家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湖湘家风家训蕴含立志有为、希圣慕贤的人生追求,心忧天下、勇毅担当的责任意识,修身立德、笃伦睦邻的持守之道,勤学力思、笃行精进的为学之道,这些精神内涵贯穿不同时期的湖湘家风家训,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湖湘人才。湖湘家风家训是湘人精神传承的家庭依托、湖湘人才培养的丰厚滋养、湖湘家庭建设的精神风尚。新时代既要弘扬湘人精神,彰显新时代湖湘家风家训传承的历史底蕴;也要注重辐射效应,增强湖湘家风家训培育的组织力量;同时加强引导规范,促进家长形成践行家风家训的行动自觉;更要创新方式方法,营造家风家训耳濡目染的培育氛围。  相似文献   

16.
美好家风是营造党风政风民风的基石。传承和弘扬伟人家训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训文化,领导重视、精心谋划、高位推进,干部带头树好示范标杆,汇聚成果以放大综合效用等,是洪泽营造美好家风的创新举措。洪泽营造美好家风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催生了一批崇德尚廉、修身守正的模范干部和优秀党员,更促进了睦亲齐家、仁爱和美的社会风尚的形成。洪泽家风家训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经验证明:美好家风是涵养党风、政风、民风的源头活水;家风建设需要抓好"关键少数"和典型示范、传承和创新优秀家风文化,注重宣传引领和家风建设氛围营造、加强廉洁家风监管、创新家风建设考核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家风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长期发展历史进程中形成优秀的思想道德传统。家风家教对于个人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直接性影响,也直接关乎到社会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的形成,同时还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新时代,国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方针,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公民层面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位。基于这一背景,结合家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本文提出推动良好家风家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性互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家风,狭义而言,犹门风。仅指一家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等。广义而论,当是指一个家庭、家族世代相传所沿袭下来的、能够展现该家庭及家族成员的传统风尚。习凿齿家风称之为"凿齿之风",对习氏家族家风的形成影响甚大,主要表现在:"崇尚忠烈、学习忠烈"之风,对习氏"忠直爱国"家风形成的影响;"慎忠追远、和谐忠孝"之风,对习氏"和谐团结"家风形成的影响;"热爱教育、注重德行"之风,对习氏"尚学敦厚"家风形成的影响;"行善积福、破男尊女卑"之风,对习氏"男女平等"家风形成的影响;"精擅学术、勇于践行"之风,对习氏"刚正不阿、学以致用的苦读,特立独行多创见"家风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家庭—国家"的逻辑理路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传统。家庭伦理秩序与政治生活秩序具有双向涵摄、互为建构的内在关系。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架构的基本特点决定着党内政治生态是国家政治生态的核心。作为党内政治生活主体中的"关键少数",领导干部的家风具有政治性、先进性、示范性特征,其家风败坏是党内政治生态局部恶化的重要诱因。党内政治生态是党内政治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关联互动状态的综合映射。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应以领导干部角色冲突的调适为先导,促进党内政治文化心理的净化;以领导干部家庭内外关系为重点,促进党内政治关系的规范建构;以细化从严治家制度为保障,促进党内制度体系的健全完善和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20.
巴蜀家风家训作为巴蜀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中华传统主流文化和巴蜀地域文化的影响,巴蜀家风家训重视家庭教育,以经、史、百家之说传家;把孝悌忠义作为修身立德的标准;重视家族内部和睦邻里关系的培养,把睦族亲邻、行善乡里作为家教的重要内容。巴蜀家风家训中包含的这些优秀精神文化不仅能为树立现代公民美德、培养新时代优秀家风提供丰厚滋养,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