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台湾乡土文学对"故乡"的描绘,探讨台湾乡土文学中"故乡"的多重内涵。认为台湾乡土文学中的"故乡"存在着现实的故乡,记忆中的大陆故乡(原乡)和精神上的文化"故乡"的三重空间。乡土文学中的文化"故乡"把"故乡"推上了隐喻和象征的层次,使之具有表现知识分子文化乡愁的意味,而知识分子的"文化乡愁"乃是乡土文学创作的根本旨归。  相似文献   

2.
这里说的“两岸”,可不是中国大陆与台湾省之间的问题,而是人生的此岸、彼岸问题。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的、眼前的、可感知的此岸世界,一个是理想的、未来的、难触摸的彼岸世界。此岸世界充满诱惑,任何人都不好拒绝,彼岸世界难以企及,却也教人无法放弃。于是,便有了此岸与彼岸两个世界的探索与追求,有了自己跟自己对话与搏斗的历程,有了自我否定之否定的心路。  相似文献   

3.
余光中早期的乡愁诗,主要表达历史文化乡愁和对乡土古人的怀念;中期的乡愁诗,是对大陆、台湾、香港的怀念与想望;后期的回乡诗,无论是写台湾还是写大陆,更多地表现出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是对其乡愁诗的解构。  相似文献   

4.
张寒 《百姓生活》2013,(12):36-37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于右任的《望大陆》写的是对故乡的永志不忘。时间流逝,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的老兵,已经到了凋零的年岁。有的人选择了葬于台湾,与故乡相望;也有老兵希望叶落归根,埋在故乡的土地。今年47岁的刘德文,是台湾高雄市左营区祥和社区里长(台湾的里长类似大陆的居委会主任)。在他的辖区内,有很多当年从大陆到台湾的老兵。为了完成老兵叶落归根的心愿,刘德文多次往返大陆,把老兵的骨灰送回家乡。截至2012年8月,他已先后送13名老兵的骨灰回大陆。  相似文献   

5.
“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这是大陆女作家张洁《方舟》的开篇感言。当女性在新时期许多女作家的笔下感伤悲愁、彷徨无措时,海峡彼岸的台湾新文坛以女强人为题材的创作却几成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些崛立于台湾社会各层面的女强人们,既深受中华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熏陶,又传达出另一种信息:传统的女性意识在现代文明的撞击下正发生着巨大的裂变。女作家朱秀娟在长篇小说《女强人》中就以明快洒脱之笔为读者塑造了一个有恒  相似文献   

6.
樊宁 《华人时刊》2005,(1):52-57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大陆去台湾的老人们的无尽离愁别绪。暮归的游子啊,何日解乡愁?跨过海峡,到大陆去,到"人间天堂"苏州去安度晚年,颐养天年,偿却几十年叶落归根的夙愿,成了台湾老人们的百远之举。  相似文献   

7.
一艘军舰拉开夫妻距离,丈夫此岸独身,妻子彼岸等夫;四十年后相逢大陆,团聚台湾。先是热烈欢悦,继尔冷漠凄苦。为什么?谁之过?他问苍天、问历史、问人生。分裂造成的痛苦,只有统一才能消解。  相似文献   

8.
文化乡愁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母题。在文学史的长河中,文化乡愁作为民族情感的一部分,它内蕴于纷繁的文学现象之中并成为推动文学发展的一股内驱力。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由于民族特殊的际遇,由于社会生活的重大变迁,文化乡愁在文学中便表现得尤其明显。当我们将视野投向台湾当代文学,用冷峻的理性目光审察彼岸迷人的散文风景时,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一股感情激流。这便是以文化乡愁为基本内核的中国情意结。文化乡愁的消长和演变,是台湾当代散文的主要情感走向。1949年对于台湾人来说,是一场历史大噩梦,海峡两岸从此开始了长达三十余年的…  相似文献   

9.
台湾文学乡愁母题及其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愁文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历史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各具特色的内涵。滥觞于明末移台文人笔下,在日据时期一度充分表现的乡愁主题,在当代台湾再度得到生动而丰富的体现与发展。台湾乡愁文学所表现的是文化的乡愁。  相似文献   

10.
对徐訏小说《彼岸》的研究有较多的成果,但是,海洋与海洋文化是两个被忽视的话题。《彼岸》是一个独特的文本,从文化、人情、哲学与宗教等方面看,它具有海洋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在《彼岸》,海洋不仅是叙述空间,更是书写、赞美的对象。露莲的神性、锄老与海洋融合的哲学是救赎迷狂现代人的资源,后者隐逸于海洋的人生境界是"我"的彼岸。《彼岸》深入海洋的灵魂,抒写海洋包容、博大的品性,讴歌海洋宗教的神性,对海洋审美内涵的挖掘与拓展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节日,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或称"乞巧节",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由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编织起来的浪漫的爱情故事,故也有人称其为"爱情节".因为传统的钟情者和参与者,更多为少女,所以,又有人称其为"女儿节"或"少女节".可是,在浙江沿海温岭石塘地区的田野作业中,笔者发现,该节日在我们民间,至少从宋以来,一些地区衍变为祈求儿童吉祥如意、健康成长的"小孩(儿)节".从对自由爱情的期盼,到对爱情结晶的倾心,深刻展示了中国人独特的婚恋观.从现有的民俗资料分析,与石塘隔海相望的台湾台南地区,也还保持着类似的习俗生活.它以文化"活化石"的形态,生动反映了两岸文化历史的血缘联系.这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也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知识产权的竞争已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对致力于自主创新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对福建知识产权的现状分析、对策探讨及对知识产权战略进行必要的研究,都有助于增强地区经济的竞争力,开创海峡西岸经济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屈作楚辞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和深切的爱国精神,感染国人,影响世界。建议端午节应增加祭拜屈原的仪式;增强端午赛诗的内容;升华原生有形文化赛龙舟等;在屈原乡里建立"国际端午节研究中心",以加强组织,规范其节俗活动。  相似文献   

14.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晚会也就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平台,在时下兴起的传统文化热潮背景下,春节晚会节目中传统艺术的展现意义就更显重大。文章以2008年这一具有典型特点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为切入点,对晚会中突出传统文化特点的节目进行研究,试图从文化融合角度来分析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间年画艺术这一绘画体裁,有它自身的美学原理。从民俗学、人类学来看,它留有人类早期巫文化的部分痕迹,是部分巫文化的绘画表现,有助于我们阐释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施琅统一台湾与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成功驱荷复台后,近二十万汉族移民成为台湾人口的主流,汉文化在台湾迅速传播,使台湾文化向福建文化靠拢,为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但其时汉族移民主要集中在台湾西部平原,汉文化也主要在这一带传播,尚未遍及台湾全岛,而海峡两岸的分裂和对立,又阻断汉族移民的继续入台,严重地妨碍汉文化的进一步传播,闽台两地的文化尚存在一定的差异。施琅统一台湾,并力促清廷将台湾保留在祖国版图之内,为海峡两岸的往来扫除了障碍。随着大陆特别是福建移民的大量入台,大陆特别是福建流行的语言文字、儒家思想、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广泛传播于台湾各地,台湾的文化与福建文化日趋一致,终于形成为一个共同的文化区域。文化的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关键因素。施琅在促进闽台区域文化形成方面的贡献和积极作用,应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7.
春节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文化,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主要承载着三种核心价值:感恩、迎新、大团圆。春节作为一种民俗,是生活美的高潮,不仅是物质生活美的高潮,而且是精神美的高潮,融汇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今更好地建设富有时代精神的节日文化,能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从桃符演变为春联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一过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的内容。从桃符演变为春联,从神荼郁垒演变为其他武士形象的门神或门画,是桃图腾崇拜到英雄崇拜的发展,也是桃图腾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完美结合。桃符文化属于道家符箓文化,也反映着儒家的天人感应意识。桃符演变为春联的过程,是符箓文化由俗变雅的过程。春联对于原来实物表现的桃符来说,不仅是高雅的文学化,更是具有特殊美感的诗化。  相似文献   

19.
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城市经营者必须重视的显学。提升海西文化软实力,对贯彻中央和福建省的战略决策、促进区域文化品牌的形成、提高区域文化竞争力、满足当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整合地方资源,打造海西文化品牌;改革创新,推进海西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海西和谐文化;发挥区位优势,加强对台对外合作,是有效提升海西文化软实力的四大着力点。  相似文献   

20.
从经济学视角出发,结合海西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独有特性,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升级规律、产业关联理论、主要经济衡量指标等几个方面,揭示海西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未来福建省的主导产业,是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前提条件,将有助于福建省各项经济指标的改善。同时提出了发挥对台贸易优势,借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