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站在马克思哲学立场上来看,自柏拉图至黑格尔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理性主义占据主流地位的历史,其中感性始终处于边缘地位.柏拉图首先把感性与理性割裂开来,从而通过贬低和排除感性的办法来建立具有贵族化的理性主义传统.在近代认识论中感性处于被动状态,在古典能动哲学中感性处于抽象状态.这些感性的遭遇是导致理性主义形而上学虚假性的主要原因.追思感性的遭遇是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李海青 《唐都学刊》2004,20(6):63-67
综观整个形而上学史,柏拉图的思想以有所变化的形态始终起着决定性作用。传统形而上学的问题、内涵、思维方式、方法特征在柏拉图哲学中已被决定性地展示出来了,不理解柏拉图,就不可能理解形而上学。王路先生在分析形而上学时之所以忽略柏拉图,原因就在于他常常只是纯粹从语言学和逻辑学、而且是形式逻辑的观点看问题。这虽然使分析严谨细致,但却往往失其宏旨,难于把握其内容要义。  相似文献   

3.
"感性",在哲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西方传统哲学中,感性一直是在实体本体论及其赖以支撑的认识论传统之下被理解的.在这种框架下,感性在二元对立的思维中,或被抽象化为人的认识能力,或被直观为感性本体,但都远离了人的生命的现实性,导致对"感性"的理解是外在的,是与人相分离的.在马克思哲学中,感性被赋予了生命意义,感性是人的生命感性.是人的生命活动.马克思哲学从感性的人和人的感性活动出发,通过人的感性活动对感性世界能动改造的理论论证,表征出人谋求生存,改善生存,谋求安身立命的理想前景,从而克服了传统哲学理性主义和直观主义的抽象性错误,超越了旧哲学的本体论倾向和思维方式,使感性成为"人"的感性,实现了哲学向"人"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语言转向"被比喻为20世纪哲学界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这场革命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形而上学在寻求统一的规定中不断分化语言并使语言逐渐中心化的结果.这一结果在古希腊早期哲学中表现为从语言逻辑平台上确立并通达形而上学对象;而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体现为哲学家们超越传统"语言"理论的狭隘和缺失的同时,对语言本质和使用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实现了西方哲学整个研究视阈、运思方式以及问题探讨的转换.因此,不论从与历史关联的直接性来看.还是从语言本身的逻辑系统来看,语言都必然成为形而上学研究中一个自主的领域,并在原初性的理论基础上实现其形而上学理想.  相似文献   

5.
《求是学刊》2018,(1):24-30
"现代性"是西方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重要概念,对现代性危机中传统形而上学的命运进行思考是近现代哲学共同关切的主题。作为对话形而上学的核心领域,现代性的审美批判话语开启了思辨艺术理论重建形而上学的诸多尝试。然而,这种理路却使其对形而上学的扭转陷入了困境。超越此局限,马克思哲学对艺术之思与思辨之思进行了双重审视,并在更高的理论平台上为形而上学的现代建构寻找到了出路。  相似文献   

6.
张文喜 《学术交流》2004,2(2):16-22
回应从柏拉图直至黑格尔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对艺术的剥夺,是海德格尔对艺术作品的本源追问的主旨。海德格尔试图在古希腊的艺术作品中发现未被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败坏了的"真理",以此校正传统真理观的客观化的言说方式及其科学主义的美学态度。由此深化了对艺术的理解。但海氏的艺术存在哲学在克服艺术与科学、自然与精神之二元冲突时,陷之于思想混沌"无力言说"的困境。在此一意义上,凸现了马克思让存在在实践结构或经济学场域中显现的思想,对颠覆传统形而上学的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玲 《学术交流》2005,(7):31-3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集中地表现为对旧哲学思辨传统的超越.感性世界理论的明确阐释,构成了新唯物主义得以生成的理论机制.通过感性世界的中介,哲学回归了生活世界,从而为新唯物主义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感性世界的理论分析,可以透视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成机制和基本理路.在理论范域的确认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理论视角的根本转移;在关于感性世界的理论界定上,马克思主义哲学阐明了感性世界的属人性质;在感性世界的构成机制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强调了"感性的活动"即实践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在对感性世界的理论阐释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人的理论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8.
可以将形而上学理解为从理念、主体出发来统摄社会历史生活的哲学思考,这是主体理性霸权的表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核心在于,通过哲学与社会历史生活之间的互文性关系,实现了哲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批判性互读,走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问题域。这是我们从马克思哲学出发,走向当代社会历史批判的理论起点。  相似文献   

9.
《求是学刊》2019,(3):53-59
俄罗斯精神哲学的思考路径始终依托于精神的形而上追问的理论视域与现实路径,将精神作为哲学的时代主题进行探讨成为重建形而上学的新的突破口,其在对精神世界进行重构的过程中,改变了传统形而上学还原式的思维方式,在"如何是"的探索中赋予了哲学以实践改造功能,使形而上学与现实之间产生了新的勾连;立足于人的本性所具有的自然性与神性的二重化特征来厘清"形上"与"形下"界限的同时,不断为"形上"维度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并加以切身实际的捍卫;通过精神体验的内在感悟来唤起人的感知神圣的能力,从而发起永恒的精神性追问,来达到克服虚无和信仰上帝的最终归宿,异质性要素在其中得以真正显现并开启了自由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为止的西方形而上学发展史是由以下三次翻转构成的:首先是以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主体性形而上学”对柏拉图主义的“在场形而上学”的翻转;其次是在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内部,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意志形而上学”对以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形而上学”的翻转;再次是后期海德格尔的“世界之四重整体的形而上学”对其前期的“此在形而上学”的翻转。  相似文献   

11.
《求是学刊》2019,(4):29-36
不深入反思黑格尔形而上学体系所隐含的差异意识(或经验之差异维度),就无法深入揭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内在张力,马克思所实行的实践哲学转向也就是无法理解的。马克思在"解放"和"批判"的意义上接受了黑格尔的差异意识。差异意识是近代形而上学到实践哲学转向的认识论和存在论基础;差异意识预指着人之存在与对象之存在,以至存在自身的共同的原初发生;存在本身之原初发生的超越性是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的共同基础。  相似文献   

12.
<第一哲学沉思集>中出现的"阿尔诺循环"体现了笛卡尔的认识论立场和本体论立场的冲突."我思故我在"作为哲学体系的起点,说明认识论立场的优先性,而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问题的探讨则使得"理性/感性"对立的传统得以延续.理性相对于感性的优先性使得审美活动在理性主义的体系中一直不能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3.
郑伟 《学术交流》2008,(2):23-26
众所周知,巴门尼德哲学是西方古典哲学和本体论哲学的逻辑开端,它为古典哲学的主流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后来经过苏格拉底-柏拉图在到亚里士多德,以及后来的新柏拉图主义,逐渐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传统.后经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达到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三者的统一.德里达沿着海德格尔开辟的"遮蔽-解蔽的本有运作"的路径.受列维纳斯的"他者:踪迹现象"的影响,提出了"延异"的概念.当海德格尔用"此在"来颠覆一切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时候,可以说它的希望并没有落空,这场革命是由马克思来开始的,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新的本体论,并显现出的它在理论上和方法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4.
"政治哲学"在今天的哲学研究中炙手可热的事实,使得回答"什么叫政治哲学?"的问题甚为急迫.政治哲学在哲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形态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的政治哲学.人们当然可以坐在今天的各种意见洞穴中理解政治哲学,若想了解政治哲学的本义,却不得不首先回到柏拉图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5.
概念化、逻辑化的形而上学并不是形而上学的惟一可能形态。当形而上学本身成为哲学焦虑的对象时,形而上学自身即在窘迫之中。此时彰明一种似乎是史前形态的形而上学,或许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场景上,柏拉图最有影响的自然哲学对话《蒂迈欧》与他最有影响的政治哲学对话《理想国》联系紧密.这引发我们关注《蒂迈欧》的写作意图.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西方古今政治哲学共同的首要问题是哲学与礼法的关系,即“苏格拉底问题”,故有必要探究令苏格拉底问题得以诞生的西方古典政治哲学,尤其《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式政治哲学.为了更好地理解《理想国》,不可不探究《蒂迈欧》的写作意图,即探究柏拉图的两个主角苏格拉底与蒂迈欧的关系.事实上,由于与礼法构成张力的本来就是自然哲学,故苏格拉底式政治哲学的内核正是某种自然哲学,且可能接近于蒂迈欧的自然哲学.  相似文献   

17.
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不断的"还原"获得对世界统一性的认识.这种"还原"的思维方式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它以虚幻的、抽象的概念来把握"流动的实在",势必扼杀事物的丰富性,从而造成对事物的歪曲;第二,它注重外在对象的客体,却忽视了人自身存在的主体,从而使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人的自由和尊严被消解在思辨的形而上学体系中.正是因为传统本体论哲学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加之实证主义的泛化,使得追求绝对基础和确定性的形而上学不可避免地衰落了.20世纪西方的一些哲学家致力于形而上学的重建工作,努力为形而上学寻找新的合法性基础,并以此作为解决现代性困境的根本途径.后形而上学不再追求超验的、确定的绝对基础,而是立足于内在的神圣性或生活世界,将意义还俗化,并将其界定为一个不断被发现的流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形而上学是人类的自然倾向.根据形而上学对象--"绝对"对于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来说是"超越"的还是"内在"的,形而上学应该被区分为"外在形而上学"和"内在形而上学".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确立的是外在形而上学,而<实践理性批判>确立的则是内在形而上学.作为内在形而上学的自然倾向,其实践活动最终落实在"信仰"上面.信仰作为人类满足内在形而上学要求的活动,是通过信仰的实践来完成的,它不必把"信仰"变成"知识"的理论活动来完成关于"绝对"的思辨知识.在这个意义上,"信仰"的最高意义仅仅在实践理性之中,而不在理论理性之中.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笔下哲学与诗的关系绝非仅有冲突的一面,和谐亦是其重要的方面.在<王制>中,这种和谐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哲人苏格拉底在<王制>中做了很多诗;其次,<王制>本身就可谓一首诗;再次,苏格拉底批评荷马的同时也在向荷马学习;最后,苏格拉底表明,无论是哲学教育还是政治教育都离不开诗.当然,苏格拉底的诗是一种臣服于哲学的独特的诗.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哲学界开展了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的讨论。人们对重大问题的不同看法,表现了对哲学性质和功能的理解等哲学观的差异,特别是对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的理解的差异。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终结了理论形而上学,但保留了传统哲学关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理想,保留了传统哲学超越的形而上学维度。只有进入和保持在哲学思维方式的水平上,才能有哲学意义和性质的重大问题研究,哲学思维方式仍是哲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