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佛教的关系前面已经提到,就总体来讲,《格萨尔》宣扬佛教的观点,信奉释迦牟尼,佛教里有的佛、菩萨和神,几乎都提到了,成了歌颂、祈祷、信奉的对象。史诗中还把莲花生大师放在突出的地位,说格萨尔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莲花生大师又是观世音的化身;因此,格萨尔也是观世音的化身。莲花生大师在整个史诗的情节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格萨尔自己多次宣称,他来到世间,是要宏扬佛法,降伏妖魔,“把魔地变为佛法昌盛的地区,把信奉苯教的众生教化成佛祖的信徒。”史诗里还有一个重要的神,那就是大梵天王,说在天界里,格萨尔是他的儿子。大  相似文献   

2.
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格萨尔》史诗,不但在藏族群众中家喻户晓,而且流传范围也比较广。通过浅析《格萨尔》史诗及其在甘南地区的传播来解读史诗传播所依据的内在生命力;《格萨尔》史诗以佛教文化价值和苯教文化价值的优异面在民间融合后,形成具有普世价值思想的一种热爱和平、反对暴力,且积极向上、追求自由的民族精神。它不但是藏民族对于理想生活的美好憧憬,而且也是向往在一种由强力保障的公平社会下,可以自由的生活在以信仰慈悲为怀的佛教为终极目标的极乐世界,而不是单纯地追求佛教以慈悲为道德榜样,逆来顺受的消极思想。  相似文献   

3.
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格萨尔》史诗,不但在藏族群众中家喻户晓,而且流传范围也比较广。通过浅析《格萨尔》史诗及其在甘南地区的传播来解读史诗传播所依据的内在生命力;《格萨尔》史诗以佛教文化价值和苯教文化价值的优异面在民间融合后,形成具有普世价值思想的一种热爱和平、反对暴力,且积极向上、追求自由的民族精神。它不但是藏民族对于理想生活的美好憧憬,而且也是向往在一种由强力保障的公平社会下,可以自由的生活在以信仰慈悲为怀的佛教为终极目标的极乐世界,而不是单纯地追求佛教以慈悲为道德榜样,逆来顺受的消极思想。  相似文献   

4.
《格萨尔》与康巴文化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硕 《西藏研究》2004,(4):61-64
康区是格萨尔故里,也是《格萨尔》英雄史诗发源地。文章对康区为何会成为《格萨尔》史诗的发源地以及该史诗在藏族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及其精神价值进行了探讨。认为,康巴人总体上具有个性张扬、强悍和善于开拓进取的性格特点,而造就康巴人这种性格特点的一是康区独特的地域环境,二是康区种族与文化的多元性,这也是《格萨尔》史诗产生的土壤。《格萨尔》史诗不但与康巴人的个性特点息息相通,且代表了藏族文化中对人性的颂扬和肯定的一面。藏族文化中有两个鲜明的层次,一个是对神的信仰、敬畏和服从,另一个是以对英雄的赞美而体现的对人性的颂扬,前者以宗教为代表,后者则以《格萨尔》史诗为载体。可以说,正是《格萨尔》史诗的产生使藏族文化的结构达到了一种完善和完美的状态。故《格萨尔》史诗在藏族文化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和不可或缺的价值。而《格萨尔》史诗对英雄的赞美和对人性的颂扬与肯定,也正体现了康巴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5.
苯教的历史和特点尚不为人们所熟悉,尤其对于古代的苯教更是如此,12世纪后的藏传佛教和苯教的著作中,零星记载了有关苯教带有某些偏见的历史概况。敦煌文书虽记述了9至10世纪间的一些情况,但也缺乏系统的论述,苯教的整个面貌仍然显得朦胧不清。而藏传佛教明显的是个混合物,“它在乔答摩创立的教义上有惊人的变化”,这一变化是由于佛教教义在盂加拉及不同的区域内接受不同的观念而形成的独特形式。莲花生大师初到西藏传教时,又掺合许多西藏的观念,与原始宗教兼蓄并存。晚期,佛教虽然在表面上控制着西藏,但以西藏本土的生活方式为其主要内容的苯教,却充斥在西藏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苯教与佛教相互渗透和影响。本文试图从佛苯二教的比较研究中,勾画出这两个庞大宗教体系的线条,就教于同行专家。  相似文献   

6.
丹曲 《西藏研究》2005,(2):43-49
藏传佛教文化的兴起,对藏族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佛教思想不仅在藏族民间文学作品史诗《格萨尔》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同时藏传佛教寺院对《格萨尔》的保护和传播亦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达那寺为例,就藏传佛教寺院在史诗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等问题展开讨论。作者认为,在史诗《格萨尔》的流传过程中,藏传佛教寺院发挥了传唱、收藏、撰写、研究、收集格萨尔文物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巳龙  万果 《民族学刊》2020,11(2):84-90, 139-140
位于藏羌彝走廊区域的大小金川地区存在较为典型的苯教传统与藏传佛教信仰共存现象。大小金川地区民间在历史上曾以传统苯教为主流信仰,清乾隆时期,经历大小金川战役后,在清政府的推动下发生了从苯教到藏传佛教格鲁派的话语转换。改革开放以后,苯教传统在此地区重新被回归到当地宗教文化视野,并发生与佛教的去界限化乃至混同。两次转变无论从转换发生的社会语境、转换的触发机制和转换形式与结果均存在本质上的显著差异。这种佛苯话语转换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行为与其所根植的文化土壤语境需求相适应的结果,属于社会语境催生的宗教文化行为基于功能性所发生的调适。  相似文献   

8.
“在苯教及其它教派中,‘十三’被视为一个神圣的数字。”——[意大利]G·杜齐论题的由来 1989年11月在我国四川成都举行的首届《格萨尔》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西德波恩大学中亚研究所藏族学者扎雅教授的发言提到:在《格萨尔》史诗中,有几个数词如九、十三、十八等,常常包含有特殊的象征内容,这是“象征学”在史诗中的一种表现。这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格萨尔王传》的分析,对在这部著名史诗中反映的藏族和纳西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考释和研究;并结合历史古籍的记载及民族志的资料,对史诗《格萨尔·姜岭大战》所反映的因争夺盐池而引发战争的内容进行了考证,论证了史诗所描述的内容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格萨尔》中的姜国国王“萨丹”(三多)与藏语“三赕”(丽江)和纳西族民族保护神“三多”之间的关系以及反映在《格萨尔》及纳西族宗教经典和绘画中的一些内容进行了比较研究;介绍了流传在纳西族中的《格萨尔王传》的变异文本。  相似文献   

10.
李连荣 《中国藏学》2017,(1):158-171
文章介绍了《格萨尔》史诗抄本的起源与传承、《格萨尔》史诗抄本传统的形成与抄本资料的移动、《格萨尔》史诗抄本的篇章概念、《格萨尔》史诗抄本的种类与数量以及《格萨尔》史诗抄本的特点共5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蒙藏《格萨尔》音乐艺术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生在雪域的藏族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上千年来以它特有的魅力被多民族所接受,并各自得到巨大的发展,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博大、渊深、丰厚与多彩。这种多民族共同发展一部史诗的现象,将为我们在研究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方面提供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因此,现就在格萨尔学中具有独特意义的藏蒙《格萨尔》音乐试做一比较研讨。  相似文献   

12.
藏族《格萨尔》流传到土族,叙事情节和结构均发生了很多变异。本论文从影响研究学的角度比较分析藏族《格萨尔》和土族《格萨尔》在结构上的不同,认为藏族《格萨尔》的叙事结构是圆型结构,土族《格萨尔》的叙事结构则是树型结构。藏族《格萨尔》属于串联复合情节结构的史诗,而土族《格萨尔》属于并列复合情节结构史诗。  相似文献   

13.
王军涛 《民族论坛》2013,(7X):79-84
文章对《格萨尔》史诗艺术改编的五个阶段进行了述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格萨尔》史诗艺术改编的思考和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格萨尔》史诗艺术改编的五个阶段进行了述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格萨尔》史诗艺术改编的思考和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5.
藏族《格萨尔》流传到土族,叙事情节和结构均发生了很多变异.本论文从影响研究学的角度比较分析藏族《格萨尔》和土族《格萨尔》在结构上的不同,认为藏族《格萨尔》的叙事结构是圆型结构,土族《格萨尔》的叙事结构则是树型结构.藏族《格萨尔》属于串联复合情节结构的史诗,而土族《格萨尔》属于并列复合情节结构史诗.  相似文献   

16.
王治国 《西北民族研究》2015,(2):154-160,144
《格萨尔》史诗经千年传唱流传至今,文本传承是一条重要的传播渠道。说唱艺人、唱本记录者、僧侣文人作者和听众群体都参与了史诗文本化的过程,构成了史诗传播的多重主体。文章借鉴互文性理论,在对《格萨尔》文本迁移与当代重构的寻绎中,审视《格萨尔》文本生成机制的多重视域,力图构建史诗从古老传说到现代演绎中互文传承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藏族文学研究的对象都以书面文学为主,但书面文学并非藏族社会历史发展中文艺接受的主要形式。以听觉和视觉为主要传播载体的口头文艺传统才是广大藏族民众进行文艺创作、传播和接受的主要方式,其代表作为《格萨尔》史诗。《格萨尔》史诗的口头传统接受关系是双向的,既有古典学与口头诗学理论中业已论述的文艺接受过程,又存在不同类型受众的前理解构建出的史诗的多重身份。以《格萨尔》史诗为代表的中国口头传统研究足以参与口头诗学理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李连荣 《中国藏学》2005,(1):98-107
在西藏进行调查和翻阅相关资料时,作者发现随着西藏南北生产生活模式的明显差异,演唱形式的《格萨尔》史诗只流传和分布在北部牧区地带,而南部农区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则很少有史诗的演唱形式。本文通过分析史诗中"董"氏部落与敦煌藏文文献中记载的相关部落的传说历史,结合西藏民歌演唱传统与《格萨尔》史诗演唱传统的特点,认为北部游牧部落的民歌传统更接近史诗的演唱特点,而且这种接近看起来与史诗最早传承的部落文化有密切关系。因而《格萨尔》史诗在西藏的传播过程中呈现出了鲜明的地方文化差异,史诗的传承和传播形式受限于地区部落文化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格萨尔》,作为一部正在搜集整理中的巨型史诗,具有英雄史诗所具有的品格,她的人物,也具有“诗性人物性格”的特征。但是,《格萨尔》至今仍在人民群众中传唱着,在年深日久的流传过程中,自然会衍化、变异、融进许多历史的“溪流”,而使《格萨尔》呈现历史化、社会化的特征,人物性格则开始出现非诗性人物性格的迹象,而有些不傢史诗人物。这是《格萨尔》这部尚未定型的英雄史诗所独具的特色。由于这一特点,而使《格萨尔》人物性格趋于复杂,不再纯粹是毫无个性的一种理想或能力的象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研究《格萨尔》状况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格萨尔》史诗虽然产生于青藏高原,但是它以独特的魅力,不仅冲出族属的省界,流传于大半个中国,而且早已跨越国境,在许多国家的文苑中竞相开放,为世界人民所喜爱。《格萨尔》研究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人说国外对《格萨尔》的研究比国内早,而且成果颇丰,正如敦煌学在中国,而敦煌研究在国外一样。同样,《格萨尔》史诗在中国,而《格萨尔》研究在国外。其实不然,事实上,这部史诗以其“非凡的普及性”引起国外学者注意之前,早就受到了本族学者的热切关注。在国内,研究史诗的历史比国外早近200年,研究成果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