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念风筝     
风筝的渊源 中国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多悠久7爷爷说,小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姐妹们都放风筝.后来听我爸爸说,是宋朝,如<武林旧事>中记有:"少年郎竞放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也都有放风筝的场面.  相似文献   

2.
<汉语大词典·羽部>"翩"的义项⑥释为:"通‘谝'.参见‘翩翩'⑨";而"翩翩"的义项⑨则释为:"花言巧语.翩,通‘谝'".其以"谝"释"翩"的立论依据是清代马瑞辰对毛诗的训释.<诗经·小雅·巷伯>:"缉缉翩翩,谋欲谮人."通释云:"翩翩即谝谝之假借."  相似文献   

3.
一、重要字词误写说 甲<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南京第13项印刷版)"疑"字条,3、níng音,义项⑧曰:通"凝".凝结.例句为<苟子·解蔽>:"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偏也."就其例句来看,前三句好懂,但第四句别则上下不顺."  相似文献   

4.
<论语·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无友不如己者",<十三经注疏>解为:"言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亦日:"无、毋通,禁止词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据此,学人多解为"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如杨伯峻<论语译注>、许嘉璐<文白对照十三经>等皆持此说.笔者以为这样解释不够妥当,试加以辩说.首先,这种解释与孔子的思想体系不和.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仁"就是"爱".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考古出土距令约六七千年所制陶器上刻画的<河图>与八卦卦、爻符号等文物资料为依据,从辩证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出发,运用自然科学中试验与归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虑人类思维进程,仅使用<河图>与四象象符进行画卦模拟试验研究.试验包括置入、画卦、错卦与筛选四个步骤.给出32张八卦方位试验图.从中筛选出2张"好"的八卦方位图,它们是先天(伏羲)八卦方位图与古太极(八卦)图(<参同契>太极图).证验了争论达千年之久以伏羲为代表的先哲们根据<河图>创画八卦的史实.为无文字时期的<河图>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提供了科学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国风>"淫诗"之说,源于宋代,欧阳修<诗本义>说<静女>,"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1]197解<野有死肩>"吉士诱之"为"吉士遂诱而污以非礼",[1]192蛇并说"其卒章遂道其淫奔之状".说<东门之扮>"陈俗男女善淫风……男女淫奔多在国之郊野,所谓南方之原,犹东门之墠也".[1]211"这样直指某诗为淫诗,也可以说是欧阳修启其端."  相似文献   

7.
<韩非子·五蠹>一文说"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其中"麂裘"何解?查<说文>:"麂,鹿子也.""裘,皮衣也."合起来"麂裘"就是"用幼鹿皮制的皮衣服."再看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注:"小鹿皮做的袍子."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麂,幼小的鹿.麂裘,以麂皮制的裘."再翻翻目前通行的各选注本,亦无一不同上说.但笔者总有疑惑.  相似文献   

8.
该文考察了王国维从<文学小言>到<人间词话>再到<人间词话选>中关于"三种境界"说的历史演变,辨明他对言说对象不断调整和拓展的过程.在对王国维所引3首词原词词心词境考索的基础上,揭示它从渐修以至顿悟的逻辑关系和立足于诗人人格锻造的人文精神实质.由"三种境界"的理论内涵,可以贯通王国维构建的境界体系."三种境界"说的形成不仅与西方叔本华、尼采、康德哲学思想有关,而且它以文学话语来建立人文理论的方式,也与王国维特殊的个人"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一画"是理解石涛绘画美学思性与根据性,但更强调根据性."一画"也是画家创作的原动力和根本规律,它虽与具体的艺术技巧有关,但不再是对具体的法则与规律的描述."一画"还是在本体与画家主体之间的联系纽带,它根源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天人合一".而之所以能实现这种"天人合一",与画家的淡化功利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诗是周代乐制中乐的表现形态,属于乐的范畴,故所谓先秦诗论都是乐论."诗言志"原本是西周礼乐理论形态中乐论的一个命题,是"功成作乐"的乐学观在"论乐及诗"时的不同表述."功成作乐"表现的是乐以功德为价值取向,"乐以道志"即乐以功德为表现内涵."诗言志"即"乐以道志",与"功成作乐"的核心内涵一致.作乐以功德为基础,故诗也以歌功颂德为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决定着诗只能言"志".言"志"于主体来说,表现为美、刺两个方面,即对功德的歌颂和对违德的讽刺,以保证和维护功德的实现.孔子的诗论,包括他的"兴观群怨"说,孟子"王者迹息而诗亡",还有<毛诗序>亦都是从"功成作乐"的理论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1.
说"PK"     
"PK"是随着<超级女声>的火爆而流行开来.本文考察了它的义项、语用意义、使用范围和场合,认为"PK"的义项有对决、淘汰、比较和对比、竞争4个义项.它的语用意义一般都与<超级女声>节目有关,常用于标题中和一些体育比赛场合.  相似文献   

12.
释"强梁"     
<老子>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又据朱谦之<老子校释>:敦煌本"强"作"疆".宋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强梁,犹言刚暴也."<释文>:"强梁,多力也."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统计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在上古典籍<尚书>、<左传>、<庄子>中的使用情况,并进而探讨"吾"与"我"的区别.分析典籍中"吾"与"我"的消长,认为其在语法功能、语用色彩上略有分工."吾"的使用频率日渐超过"我".  相似文献   

14.
"提封"一词,商务印书馆1988年出版的<辞源(1-4合订本)>(修订本)第697页列有二个义项: 1.通共.谓举其总数言之 <汉书·刑法志>:"一同百里,提封万井."<注>引李奇:"提,举也,举四封之内也."王先谦<补注>引王念孙:"<广雅>曰:'提封,都凡也.'都凡者,犹今人言大凡,诸凡也,……都凡与提封一声之转,皆是大数之名.提封万井,犹言通共万井耳."  相似文献   

15.
"东道主"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词,从汉语词汇的历时演变角度看,它实则是由短语凝固而成的合成词."东道主"作为短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左传·僖公十三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相似文献   

16.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学著作,在很多方面有开创之功.然而又有很多不足之处,表现出理论上的不成熟.本文试对<马氏文通>的"动字相承"说进行评述,在肯定其历史价值的同时,又对其不足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17.
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后序>云:"<原道>篇:‘干越生葛缔.'高注:‘干,吴也.'刘本改‘干越'为‘于越',并改高注,而不知‘于'之不可训为‘吴'也."王说似不确.此处"于"当是发语词,也写作"於",<说文·于部>:"于,於也."段玉裁注:"凡<诗>、<书>用于字,<论语>用於字."<庄子·天地>:"於于以盖众."郭庆藩集解:"於、于今同,於于,犹于于也."  相似文献   

18.
梁代陶弘景的<周氏冥通记>是重要的道教文献.该书卷一云:"亲属道义,赍其上果,要往看之."清代黄生<义府·冥通记>:"道义,谓同事道法之义友."<汉语大词典>采用了黄氏之说.然以<中华道藏>及其它文献来看,"道义"无此义.在中古吴方言中,"友"和"义"读音相近,抄刻道藏经典的茅山道人受方音影响,把"道友"误写为"道义",黄生又对此"道义"牵强解释,<汉语大词典>则原封照抄.对<周氏冥通记>中"道义"一词的考辨,能为今后研究<义府>和修订<汉语大词典>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9.
<清明上河图>中虹桥桥头两侧立有四根高杆,此高杆为北宋东京街道两侧众多"表木"中的四个,是当时宋廷制止侵街行为的产物,具有标识方位及道路"红线"的作用,在中国古都规划史上占有重要一页.它采用古代桥梁端头"华表"的形制,但功能不同.其并非有学者认为的观风向杆,以杆上之鸟的转动来辨别风向,亦非有人所谓的古代"华表",或木制金鸡.  相似文献   

20.
释"箄"     
关于"箄"的本义,之前编撰的字典辞书注解均误.<汉语大字典>对"箄"的解释是:"笼篓之类的竹器".[1](P,2984)<汉语大词典>释为"笼",[2](P.5232)而<辞源>"箄"条干脆不收"箄"的本音(bǐ)本义.[3](P.2365)究其错误根源,都来自<方言>及其郭璞注.<方言>卷十三:"箄,(豦)也."晋郭璞注:"今江南亦名笼为箄."[4](P.795)"(豦)"不是"笼",而是盛水给牛饮的圆形竹器.<说文·竹部>:"(豦),饮牛筐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