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动结式述补短语带宾语的情况探析伍和忠一、题外话与“题内”话1、动结式述补短语的语法性质,学术界的共识是,相当于一个动词,可带“了”或“过”,往往可以带宾语。“相当于一个动词”,毕竟不是一个动词。一是“级别”有高低;二是语法特征不同,动词可带“着”(听...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对“A一A”式进行讨论 :黄伯荣、廖序东二位先生认为是表动量性质的数量短语作补语的动补短语 ,即后一个“A”是借用动词来作动量词 ;而笔者效仿其他同仁的看法 ,认为此结构是动词“A”的重叠格式  相似文献   

3.
短语是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单位之一,短语的重要性决定了短语研究的重要性。以往人们认为了解了词 的功能也就了解了它所构成短语的外部功能,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符合汉语实际的。通过动词与其动趋式短语 的功能差异比较,可以看出汉语中X词和X词性短语在功能上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4.
0.1爱恨类动词,即《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所说的表示赞许和责怪的及物动词。它的名动后续成分是指它后面的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构成的序列。例如: ①我恨他坐不下来。 ②他爱你家老二肯动脑子。 0.1例①的“他坐不下来”就是动词“恨”的名动后续成分;代替名词的代词“他”在前,动词性短语“坐不下来”在后。例②的“你家老二肯动脑子”是动词“爱”的名动后续成分,名词性短语“他家老二”在前,动词性短语“肯动脑子”在后。  相似文献   

5.
试析汉语短语的多义与歧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简单短语的多义 简单短语是具有一个层次结构关系的短语。如果构成简单短语的一个成分为兼类词,就会形成具有不同结构特点的多种短语类型。例一:“学习文件”,如果“学习”为动词,“学习文件”则是述宾短语,为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学习”为名词,“学习文件”则为偏正短语,是限制与被限制关系。“进口服装”,“出租汽车”等结构关系,也都存在着或者为述宾关系或者为偏正关系问题。这种以兼类词为多见的多义成分决定了词与词之间多种可能的组合关系,形成了词与词组合的多种不同结构。这种不同结构就造成了汉语短语的多义。所谓多义成分,主要是指短语成分中属于兼类词的这个成分。由于这个成分的存在,才出现了短语的多义。这是简单短语多义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6.
以表“取得进展”短语中常用的四个副词ahead/along/forward/on所组成的四组短语动词为例 ,阐述了逆向思维在词研究中的应用 :以短语动词中的介词、副词为中心词来认识短语动词 ,可以更清晰、明了地把握其意义的相似性与彼此间的联系 ,使难度极高的短语动词更灵活、更正确地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7.
动词加上副词、介词或两者兼有,表达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动词概念,就构成短语动词。它由一个动词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小品词组成,在句法上充当一个动词的作用。动词与小品词之间的搭配存在一定的搭配限制,这种搭配限制在于动词与小品词的相互制约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两方面:词汇的决定作用和语义句法限制。副词对与之联系并组成动词短语的动词具有广泛的作用,并导致了单一动词和相应的“动词 副词”的语义差异。  相似文献   

8.
量词短语的语法功能为:1.名量词所参与构成的量词短语(A类),大多位于名词之类的词语之前,一般充当定语;2.由动量词参与构成的量词短语(B类),大多位于动词之类的词语之后,充当补语,在其前,多充当状语;3.复合量词参与构成的量词短语(C类),只出现在动词之类的词语之后.  相似文献   

9.
动量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量词研究是量词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然而近年来开始出现一些研究成果。本文就动量词的分类、动量词语义、语法功能研究、动量词的共时与历时研究,以及“同形动量词”的属性问题等几个方面对现有的研究状况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从而勾勒出动量词研究逐步深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七十年代初,R·夸克等人提出了如何从句法上区分英语短语动词和介词动词的问题。一九八五年他们的合力巨著《英语语法大全》问世,进一步修正了原标准。他们的最新理论究竟如何呢?现略述如下:一、小品词位置标准夸克等人认为:“短语动词的小品词能位于该动词后的名词短语之前或后,但介词动词的小品词(除推延外)必须位于名词短语之前。”  相似文献   

11.
英语的新词以每年至少850个新词的速度增加,在这些新词中,短语动词成为英语新词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190多万字的最新英语报刊新闻语料库为基础,归纳出由小品词up构成的30个新短语动词,着重分析这些新短语动词的语义特征和小品词up的语义。  相似文献   

12.
短语动词由动词加上一个或两个小品词而构成。从传统的观点看,不能从动词的表面知道其意义,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本文从认知的视角,运用概念合成理论、认知隐喻和转喻理论对短语动词get off的认知语义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1)短语动词get off的语义是由动词和小品词的意义通过概念合成得出来的;(2)短语动词getoff的语义扩展是通过隐喻、转喻或二者交叉实现的;(3)get off的概念意义可概括为:离开就是出去;离开就是逃脱;离开就是停止;离开就是反对。(4)在短语动词get off的意义中,动词get反映的是动作本身,而小品词off则蕴含了动作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13.
论“动啊动啊”及其有关格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汉语中,由两个单音节动词后面分别缀以助词“啊”,并列组成“动啊动啊”结构格式。本文讨论这种结构格式以及和它有关的格式,着重分析它们的意义和句法功能。 “动啊动啊”中的两个单音节动词有相同和不同两种形式,分别写作“A啊A啊”和“A啊B啊”。和它有关的格式主要的有“A啊A”、“A啊A的”和“A啊B的”。它们都是动词性结构。 一、“A啊A啊”和“A啊A” A啊A的” “A啊A啊”和“A啊A”、“A啊A的”中,两个动词迭用,是迭词式并列结构。后两种格式与前者相比较,只有细微差别,可看作是前者的变体。 (一) “A啊A啊” 1 “A啊A啊”这种结构格式表示同一动作行为或心理活动反复绵延。例如: (1)有时候他读呀读呀,好象记住了单词,可默写的时候,又错了。(《为革命勤奋学习》8页) (2)范郎死了,她坐在长城根下,哭啊哭啊,哭倒了万里长城,自己也跳海自尽了。<《杨朔散文选》213页) (3)小江想呀想呀,果断地做出决定:不管怎么着,先去看看贾老板留下暗号没有。(胡正言、阎世宏《鸡鸣山下》205页) 这种结构格式多用于第三人称陈述句中,在句中经常充当误用语。如例(1):也充当复句的  相似文献   

14.
引 言 “到”做为一个词,单独使用是“到达”之意,如:老李昨天到北京。此外,“到”还经常用于某些词之后,如:他说到做到;她早已回到上海了。对于这样使用的“到”,目前有下面几种解释。 一种认为“到”是介词,但一般限于“到”后面的词为时间名词或处所名词。“到”与这些时、处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介宾短语在句中做补语。 另一种解释认为“到”是动词或趋向动词,它用于某一动词之后,充当该动词的补语。  相似文献   

15.
《平凡的世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轰动文坛。它以积极奋进的思想,独具特色的语言,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其语言特色有很多方面,本文只想从AABB式重叠词的角度谈点看法。 《平凡的世界》共三部,出现AABB式词语224个,共使用466次,其中有的词使用过19次之多。这些AABB式词,并不像语法书上讲的那样都是形容词。除了形容词外,还有名词、动词、拟声词和副词。此外,还有一个名词短语“哥哥嫂嫂”。本文将从构成和功能两个方面,对除去那个名词短语的233个AABB式词进行描述和分析。 一、A…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察了“被”字短语的构成形式和构成成分的语法意义。“被”字和光杆动词直接结合的形式,是“被”字短语的基式。“被”字短语的扩展式是指那些在动词前后分别或同时出现其他符合要求的成分的语法形式。在动词前出现的成分在语义上虽然可以表现为具体的施事、工具、原因甚至是受事,但概括的说来,更主要地是表示“出现什么人、物或事件”。在动词后出现的成分,可以是动词的宾语,也可以是动词的补语。  相似文献   

17.
短语动词是英语成语的一个重要类别,表达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动词概念。其语义往往不是其组成部分的语义相加,因此短语动词成了外语教学中较为困难的领域之一。本文通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短语动词的意义存在系统性的概念理据,许多短语动词的意义是建立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的,对短语动词的语义理解必须考虑小品词对其整体意义的特殊贡献。提高学习者隐喻意识对其短语动词的语义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小品词的隐喻理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短语动词是英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短语动词的语义形成中,小品词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尝试由小品词切入,援用Lakoff的隐喻理论,结合人类的生理、心智和社会经验,探寻小品词意义构建的基础——隐喻理据,进而阐明短语动词的意义构建,为短语动词教学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含up的英语及物性短语动词进行认知语义分析,发现小品词up既包含空间意义也包含隐喻意义,并且小品词和动词对于短语动词的语义构成都极其重要。研究表明,“V+up”通常表示一个力作用于一个实体,使之发生位置、数量、状态的改变,因此语义上表现为致使意义。这种语义致使结构可由空间域通过隐喻拓展至心理域和社会域。文章从认知语义的视角对英语及物性短语动词的语义机制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里,很多人将“睡了一觉”的“觉”和“睡觉”的“觉”混为一谈,认为这两个“觉”的意义和功能是一致的。其实不然。复合词“睡觉”表示进入睡眠状态,整个词由“睡”单独表意,“觉”没有明确具体的意思,它主要起音节陪衬的作用。而“睡了一觉”的“觉”则不同,它是一个动量词,与其前的数词一起,具有计算动作次数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