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高娟 《人才瞭望》2017,(14):135-136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企业、为社会提供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主要方法,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进行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但是合作层次只停留在表层,没有达到最终的目的.笔者基于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层次探索,这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束云刚 《人才瞭望》2016,(18):41-42
目前,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和推进,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校企合作”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如何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通过推进“校企合作”来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是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重视的问题.笔者通过对我国高职现状研究,探讨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的策略及实施的路径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连锁经营类专业对人才的培养是非常符合现代社会市场人才需求的.而高职院校的发展直接给企业管理和社会发展带来各种所需的人才补给,由于高职院校本身在发展中对人才的培养更侧重于技能,因此,对于很多社会中对人才技能需求比较高的行业领域来说,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带来的各种教育成绩,关系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现,关系着高职教育领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从高职教育中连锁经营类人才教育方面入手,对连锁经营类人才培养与企业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4.
宋启平 《人才瞭望》2014,(10):79-80
一、“订单式”培养模式概述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用人协议.利用校企双方的有利资源.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并根据企业的需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预定目标的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操作型人才,其以培养学生的物流基础知识和综合业务能力为教学目的,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实用性的人才。但是当前高职院校与物流企业之间并没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本文从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对策,以进一步推动物流管理专业服务职能的增强,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有其特殊性,在高职院校建设创业孵化器要遵循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体现高职办学特色,探索出一条能体现高等教育性与技术应用型并举,融合校企合作、项目教学的创业孵化新路子.而对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器建设的评价指标,也需要打破以创业成功率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偏差,从机制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培养、科研提升、教学改革、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建立综合性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形式,企业按照其发展方向和生产规模,预测出未来的人才需求数量,要求高职院校按照其提出的员工培养规范或标准针对在校学生进行面试、组班、培养的一种“订单”式产学合作形式.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可较好地实现高职教育与人才市场的对接,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对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实施方案进行探究,以促进此种人才培养模式健康、有效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校企合作模式的推进使得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始为校企合作企业提供一系列的服务项目实现校企合作在信息领域的交流及沟通,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其中的服务包括了提供期刊阅览服务,专业图书借阅服务,以及开放资源服务。力争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文章就高职图书馆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为校企合作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和方式进行阐述,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职能,以便更好的发挥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职能。  相似文献   

9.
韩保明 《人才瞭望》2016,(24):138-13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上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强.为了应对新社会发挥新形势下对会计人才的新要求,我国高职院校正在对会计人才模式培养进行新一轮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然而,我国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方面仍旧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力度不够,教师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等方面.笔者将从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和遇到的发展障碍做简要分析,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同时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改革与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0.
李昱 《人才瞭望》2016,(20):211-21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的转变,我国人才的结构和思想观念都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女性人才的培养在各种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作为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高职院校对于女性人才的培养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在女性人才的培养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制定相关的策略来保证高职院校女性人才的多维度培养,完善我国的人才结构.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数量迅猛增长,加快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与完善,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校企合作模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之一,而校企模式中的协同创新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现阶段的协同创新显然不能满足校企合作发展的速度,所以,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求我们要不断研究合作的优势,探索实施策略,重视人才资源,构建高职院校与企业长期协同创新的合作关系,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曾妍 《人才瞭望》2017,(12):105-10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这种人才需求,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在高职院校得到广泛的认可与应用,通过校企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让学生毕业后能找到最适合的职位,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高等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本文针对校企合作模式下,对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探讨,并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适应现代服务产业发展形势,开设了与之相关的专业,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培养着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类专业的师资队伍存在着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佳、发展不足、激励不够等问题,影响着服务类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基于研究和实践,建议有关部门和各高职院校从广纳人才、优化结构、加强培养、科学激励、注重评价等方面全面加强社会服务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出一支适应服务业产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5.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时代下的产物,是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举措。在数智化时代背景下,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纵深合作已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提升院校知识技能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够在企业的指引下,提供正确的、明确的用工标准及人才培养方向,也加强了高职院校的教育体制改革;另一方面,通过和高职院校的深度合作,根据高职院校提供的专业性人才,能够将最新的知识理论应用到生产发展中,创新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但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形式还存在困境阻碍。本文将从分析其原则、意义着手,探究发展的问题现状以及适宜的发展策略,以期能够为数智化时代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辟出一条顺畅之路,保证其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下,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上的创新。本文以国内主要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为出发点,分析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的选择依据。通过成功和失败的校企合作案例分析影响双方合作效果的因素,总结因素对于高职院校选择企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高校应立足于自身的发展情况,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合理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笔者主要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指出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8.
校企资源深度融合就是高职院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办学服务,为企业输送能迅速适应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实践教学组织等方面全面渗透企业的理念和需求,以此来推进"教育与生产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校企合作成为越来越多高职院校选择的人才培养路径。校企合作作为新型人才培养方式能够解决“课堂之外”实践能力培养的难题,但是也存在学生管理理念缺乏、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目标不明确等问题。本文聚焦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管理需求,就如何推动学生管理制度变革进行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提高管理效率、为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提供积极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存在的核心问题体现在“招生不理想、就业不对口、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为此,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改革应围绕“就业与招生率、就业与招生质量”,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培养方案等方面入手,要适应高职教育自身禀赋、专业特色、院校特色,为区域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