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徐婧  刘锐  宋宜璇 《城市》2010,(4):34-36
党的十六大以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目前,中国有9亿农村人口,如果农民全部转移到城市则需要再造一批与目前数量相等的城市才能容纳,这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实现城乡统筹和全面现代化,就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加快小城镇建设,以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  相似文献   

2.
数据看台     
《老年人》2007,(8):13-13
0.9%:截至2006年底,我国城镇人口总数为5.77亿,城镇化水平达到43.9%,从1980年至2006年的26年间,我国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每年有近千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  相似文献   

3.
王振坡  张静文 《城市》2013,(8):24-28
十八大后,"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城镇化将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成为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2011年,我国内地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比2011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到52.6%;根据预测,30年后我国农村人口将由  相似文献   

4.
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是实施我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土地利用是小城镇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人口的聚集、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都离不开土地这个基本载体.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小城镇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针对小城镇土地利用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主要原因,对提高我国小城镇土地集体利用水平,进行了相应对策措施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易斌 《城市观察》2015,(6):151-160
预测城镇人口规模是城市规划编制的基础工作.由于我国城镇人口增长主要源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故对城镇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行预测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转移地——昆明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点、过程和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农村农业劳动力的人均收入与城市制造业、建筑业、交通业、批发零售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劳动力等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的重点行业的人均收入差距,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的预测方法,并对昆明市2020年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进行了预测.本文是对城市规划业内既有人口规模预测方法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相比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水平,从乡村迁移至城镇的人口无疑是影响城镇人口未来规模的更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以及未来经济产业布局的日趋成熟和协调,这种高强度的乡城迁移水平会得到一定缓解.城镇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各类研究和政策决策度都离不开城镇人口规模的详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孟兆阳  吴娟  刘爱华 《城市》2013,(9):72-76
一、城镇化过程中城市文化的得与失(一)我国城镇化进入新阶段1978年~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由1.72亿人增加到7.12亿人,城镇化率由17.92%提升到52.57%(见图1)。我国的城镇化经过了快速发展时期后,随着城镇化率过半,城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要求。正如国内相关学者所言,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兴,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  相似文献   

8.
"当高铁作为一种快速、便捷的大区域交通方式,成为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变量,无疑将对未来10-20年我国城市发展的空间形态、产业结构、社会管理等各方面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预计2020年城镇化水平将突破60%——我们正在经历世界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正说到城市品牌一般我们都会想到是旅游的开发,而不会想到一个城市的产业。用旅游托起一个城市的品牌是较为常见和传统的做法。而用产业来带动一个城市的品牌形象,或者说认识一个城市,这在当下中国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中显得非常独特。产业能否带动一个城市的品牌形象树立,通过这些年城市发展的走向与趋势,用产业特点承载一个城市的品牌形象是完全可能的。"十二五"期间,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从2010年到2020年,中国将有约2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在经历了滞后城镇化和城镇化  相似文献   

10.
赵培红 《城市》2012,(9):24-28
"十五"以来,我国城镇化高速推进,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为6.6亿,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9.68%,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型国家行列。与之相伴,城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城市承载力研究显得重要而迫切。一、国内外学者对城市承载力研究的回顾国内外学者围绕承载力概念的内涵演进、城市承载力及其分要素内涵、评价方法、城市群承载力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我们进行城市承载力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