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一今年1月,一场50年一遇的特大冰雪灾害袭击了茶城古丈。我居住的那栋楼里住着三户人家,一户是我家,另外两户均为70多岁的老人,分别姓彭和姓田,儿女都在外地工作。冰雪灾害到来的时候,两户老人的儿女们每天都要跟我通讯,询问老人们的情况,拜托我照顾好老人,我满口答应。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人民痛击外辱的抗战名地、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的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清真寺内,人们每天都会看见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一早起来,拄着拐杖,在一块“迎澳门回归倒计时牌”下,从不间断地更换倒计时牌。这是位独特的老人。在台儿庄清真寺简陋的房屋内,挂满了社会各界赠送给回族老人马福同的各种牌匾、锦旗、荣誉证书70多件。这一切记录着这位回族老人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1997年6月中旬,马福同用游人名片张贴举办“迎香港回归展”,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6月30日,一万余人聚集在清真寺门前的广场举行签名迎回归活…  相似文献   

3.
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各民族都把尊老敬老作为衡量人的道德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这些准则和规范强烈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言行,形成了善良淳朴的民俗风情。 老人是宝。在壮族聚居的地区,人们在路上与老人相遇,须主动与老人打招呼,退让到路边请老人先过去;如果是骑马或骑自行车,须下马下车,等老人过去后再骑马骑车赶路。老人进屋,要请老人坐上座,在老人面前跷腿被认为是对老人的不尊敬。与老人吃饭,只能坐桌子两端,不能趴在桌子上,且应该端起饭碗,吃完饭后还要请老人慢吃,否则被认为是不懂礼节。  相似文献   

4.
广角镜     
“世界长寿中心”:比尔卡旺巴世界上最老的“老人国”,在拉丁美洲厄瓜多尔的一个偏僻的村庄,这里被称为“世界长寿中心”。世界上活到190岁的人虽然不少,但集中在一个村庄是非常罕见的。“老人国”在比尔卡旺巴,坐落在距比尔卡旺河不远的山谷里。据统计,1974年住在村庄中的有1000人,其中80岁以上的就有72入。该村活到140岁的人有很多,目前有部分百岁或过百岁的老人仍在田间劳动。他们并没有采取什么长寿措施,而且营养不足。该村有一本“已去世的百岁老人死亡登记册”,这本登记册从1907年算起,活到140岁的老人有40多人,有一些老人活了130岁或120岁,最少的也活了100岁。据说,在这里的河水里,含有预防风湿病和降低  相似文献   

5.
用心生活     
在我国大中城市,近年来热衷于公益事业和社区服务的青年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我北京的一个朋友的朋友是位传媒多有报道的商界才俊,除像其他志愿者一样参加一般性的公益活动外,他还暗暗负责起了他所在的居民小区两户鳏寡老人的日常生活。按说依照他的财力和能力,如果捐出一笔钱来,把老人安排到福利院去安享余生,实在是易如反掌。但他没有那样做,而是把来自不同家庭的两位老人一起接到了自家共同生活。他和妻子、女儿把两间朝阳并带有宽大阳台的屋子让给了生活已基本不能自理的老人,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给他们擦身按摩读报看病洗澡,以至于每当他和家人在天气好的时候用车推着两位老人到花园散步时,新搬来的街坊都会说“你爸妈的气色近  相似文献   

6.
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有时还有牢骚),也没有九死一生的传奇经历,他们只是平静地生活在高高的野山上,多少有几分孤寂。但是,仅凭在荒野中度过的17年,仅凭他们为儿孙留下的大片青山,就足以使我钦佩、感激……我进了山,找到他们。那时已是8月。“老人家,您多大年纪了?”“你猜猜。”“看样子,有80了吧?”“81岁啰,”老人搬过废木头当凳子让我坐,又指着旁边两位坐在门坎上的老人,说:“他们也77啰。”这就是林场的三位主人。年纪最大的叫杨全弟,另两位名叫吴志良、李平军。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们在17年间,山上山下的行程相当于攀登了6900多座珠穆朗玛峰。  相似文献   

7.
在黔东南的苗村侗寨,有一位闻名遐迩,年逾百岁的侗族老医师,曾干一九八三年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他,就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民族中医院的吴定元老人。吴定元老人生于光绪丙戌(1886)年古历二月四日(公历三月十三日)。他一岁多由父母背着逃荒。十五岁跟师从医,先后共拜了七十多人为师。在民间行医几十年,他勤奋好学,博采众方,集众经验之大成,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颇有声望。古稀之年才当成编外人员吸  相似文献   

8.
播种与收获     
在遥远的沙漠中有一片绿洲,一位老人跪在地上,拿着铁锹在挖沙土。一个旅人经过绿洲,停下来给骆驼饮水。他看到满头大汗的老人,便上前打了声招呼:"你好呀,大爷。""你好",老人回答的同时并没有停止干活。旅人问道:"这么热的天,你在这里挖什么呢?""我在播种",老人说。"你要在这里种什么?""种椰枣",老人答道。"椰枣?!"旅人惊讶地说,那副  相似文献   

9.
见到布依族八音老人白德舟,是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马别村的万峰山上。68岁的老人口吹木叶手弹琴,正坐在那里用布依族“八音”自娱自乐。看到有外地人来了,他吹弹得愈发起劲儿,却无暇理睬我们对他的问候。他的心思都在八音里。细听之,老人的布依话渐渐变成了普通话:今日记者到我家见到我心里喜煞煞问寒问暖多关照深情更比河水宽(夸)儿……  相似文献   

10.
2005年,咸丰县大路坝一村民,酿出了土家咂酒。而使绝迹半个多世纪的咂酒重现土家山寨的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就是居住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大路坝村上街小组的年近古稀老人李正福。  相似文献   

11.
顿珠老人是我最挚爱的忘年交。他的一生有两件事是我一辈子也会记得并愿意讲述给朋友听的。第一件就是他作为世界屋脊的守路人,花费了40年的时间,和他的同事一起养护了青藏公路。第二件事就是他作为一位共产党员,用多年的积蓄创办了一所小学。我认识顿珠老人已经有近10年的时间了,10年前,顿珠老人还是西藏交通厅公路管理局青藏公路分局当雄公路段的党支部书记。那时他是天天和路打交道,这个工作只能用一个“苦”字来描绘它的不容易。海拔4000多米,走路都喘的地方,老人和道班的工人们用朴实的心愣是把他们管辖中的路铺得极其平整。和路打了一…  相似文献   

12.
秋日的怀念     
天凉了.夕阳还好,可我的心一阵阵打颤.我倚窗而立.窗外,夕阳下小花园的石凳上坐着一位悠闲的老人,怀抱的是小孙子或是小外孙?小孩调皮地拽拽老人的短胡子,老人笑呵呵地亲了亲小男孩的脸.许久许久,一阵凄楚袭来,一层薄雾蒙住了我的眼睛,热泪滚落,秋风凉透.我多羡慕这小男孩.他拥有人间珍贵的爱——爷爷对孙子,姥爷对外孙.我也曾有过,而且是那么美好,可如今我却失去了.  相似文献   

13.
今年81岁的安桂兰老人看上去精神很好,思维清晰,表述流利。在对老人访谈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她和老伴白文成老人相敬如宾,在生活中相处和谐。聊天中,也得知在他们晚年生活中有着很高的"幸福指数"。安桂兰老人告诉我们,以前她们在放牧,因为年岁已高,牧业干不动了。许三湾"开发区"建成以后,从牧业点搬到"开发区",这为老人看病、购物等带来了便利。现在老人每年要接待许多从事田野调查的学者、地方文化工作者和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高校学生。每当我们对她进行访谈时,老人经常面带微笑地说:"我只有知道的给你们说。"言外之意是她既要把资料准确地提供给采访者,同时还要把一些文化事项尽可能完整地表述出来。  相似文献   

14.
库尔班·吐鲁木老人见到毛主席的事迹(见《民族团结》月刊1958年8月号和1959年6月号),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话剧团编成话剧“步步跟着毛主席”上演后,感动了很多的人,民丰县尼雅人民公社社员库尔班·美斯格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决心作库尔班·吐鲁木一样,处处听党的话,步步跟着毛主席。库尔班·美斯格对毛主席的热爱,是和吐鲁木一样的。因为他的大半辈子生活在旧社会,和吐鲁  相似文献   

15.
明末清初,一梁氏苗族老人东寻西找,在这坡长五公里的大山上搭了第一间“爬地棚”,其子孙聚族而居,形成一个山中村寨。民国初年,此寨再三遭土匪洗劫,梁氏后人不得不一次次重建“爬在棚”。然而,今天这个小村寨命运如何?高高的山上石头多我们苗家住高坡喝的是黄莲水住的是茅草窝祖祖辈辈抬不起头世世代代苦难多苦难多……自从来了共产党苗家翻身见太阳啊,见太阳邓小平掀开大石板翻身的苗家喜洋洋啊,喜洋洋——一位被采访者所唱的歌大山里的第一间“爬地棚”据传,明末清初,一梁氏苗族老人,因贫穷而遭人凌辱,被迫离乡背井迁居于黔…  相似文献   

16.
晓鹏 《民族论坛》2005,(5):31-33
2005年3月17日下午,在成都刘诗昆钢琴艺术中心的琴房里,11岁的重庆小姑娘侯思雨正在一位老人的指导下认真练琴,老人坐在钢琴前亲自为爱徒示范《小奏鸣曲》。老人不是别人,正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钢琴家刘诗昆。此时,在琴房外,侯思雨的父亲侯天锡和母亲李绍碧早已是泪流满面。是啊  相似文献   

17.
都是老人:一个与九十六个的故事文/潞人人的老年生活往往是极富个性的。含饴弄孙、养花护草,乐天者也;经世济弱、志道据德,知命者也。若按此论及,太原市75岁的回族老人张学文当属后者。从1995年至今,张学文先后拿出10多万元,资助96位孤寡残弱的老者,帮...  相似文献   

18.
乡情     
羊年新春的一天。霏霏细雨中,一群土家族农民风尘仆仆地来到湘西自治州物资局的院子里,一连迭声地说:“我们要找高队长……”一位身材矮胖,头发花白的老人应声而出,一双宽厚的大手握住了一双双与他同样粗糙的手。老人名叫高家善,湘西州物资局副局长,一个有着36年党龄的土家族老党员。这20多名农民兄弟来自保靖县昂洞乡铁厂村。一番嘘寒问暖之后,他们掏出了土家人最珍贵的贺年礼物:一叠叠雪白的糯米耙;一块块熏黄的肥腊肉;一串串深红的干辣椒。62岁的王选楚老人双眸含泪:“高队长,这都是乡亲们托我带来的。这里可有你的心血和汗水呀!”两行滚烫的热泪消然而下。高家善脑海里一幕幕浮现出在铁厂村和乡亲们度过的300多个日日夜夜…… 1990年2月,年近花甲的高家善主动要求参加农  相似文献   

19.
当前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对老人特别是农村老人的法律保护还很薄弱。由于一些主观因素(比如传统上“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和客观因素(大多数老年人还无力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那些未被赡养的老人真正选择把儿女送上被告席的少之又少。为解决个别老人“老难所养”的特殊问题 ,麻阳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借政策法律进农家的机会 ,在农村组织部分青年农民学法教育 ,认真签订赡养老人的协议公证书。结合本村的经济条件 ,写明每个老年人的赡养标准 ,赡养人与被赡养人在协议书上签字盖章 ,由公证处予以公证。该措施体现了…  相似文献   

20.
深秋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在群山的托举和围绕下,气温已经微凉,村民石爬专老人已在家里架起了火塘。11月3日的下午,老人像往常一样静静地坐在火塘前,家里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村里近年才通上电,老人家里唯一的电器是一盏节能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