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术华 《理论界》2014,(7):158-160
《赴宴者》是严歌苓的首部英文长篇力作,在美国出版之初,就立刻引起评论界的关注并获得文学奖项。它虽然是以男主人公的荒诞宴会虫经历展开故事情节的,但作为配角的女性悲剧形象,却饱含了作者对女性主义和女性生存现状的深度思考。本文试图以文本分析的方法,解读《赴宴者》中四位女性悲剧形象,挖掘其悲剧产生的原因,以其达到更深层次理解严歌苓对女性性别的思考和诠释。  相似文献   

2.
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从出版至今就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特别是在社会性别、种族和少数民族等问题上。本文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角度分析了这部作品所揭示的“他者”形象,包括女性为男性的“他者”、他者妇女和他者族裔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严歌苓是近年来活跃在世界文坛上的一位华裔作家,她的作品在华人文学中有着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201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金陵十三钗》的细读以及对严歌苓各类创作访谈的研究,分析了作家严歌苓的移民身份、女性立场以及民族集体的创伤记忆对其创作动机、创作心理和作品人物形象设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严歌苓的小说《扶桑》令人注目的主要不在于作品的故事,而是它的叙事态度和叙述方式。严歌苓对叙事形式的兴趣和探索使这部小说的叙事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多种人称的复合叙事和对历史化叙事的刻意追求,是这部作品的重要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5.
《毛诗正义》撰者及编撰时间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诗正义》虽作为《诗经》注疏史上一部里程碑式著作 ,但其撰者及编撰时间学界说法不一。本文详细考辨了《毛诗正义》的编撰、修订次数及具体时间 ,缕析了《毛诗正义》的各次参撰者 ,以期有益于对《毛诗正义》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同其他后现代哲学家一样 ,批判性地反思近现代主体一直是德勒兹反传统理性主义的中心支点。在其主要代表作《反俄狄浦斯》和《千高原》中 ,德勒兹为我们提供了“欲望机器”、“精神分裂者”、“块茎”、“游牧者”等后现代主体概念 ,这是在批判反思基础上进行的重铸新的主体模式的尝试。这种主体模式借助于传统主体的形式却有着不同于传统主体的旨趣 ,它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原则 ,倡导去除一切形式的“规范化认同”和“能指之暴政”。德勒兹的后现代主体本质上不过是逃脱了资产阶级的现实原则、逃脱了超我和自我的压制、解除了辖域化和编码的欲望之流的承载者。  相似文献   

7.
由于《老子》文本的文约义丰,致使后世的多向度诠释“遮蔽”了原创的本真,郭店《老子》的出土深化了学界对《老子》文本思想的认识。春秋战国之际的早期道者提出了以“道法自然”为核心内容的经世主张,他们虽然不像儒者那样致力于传道,但其理论的建构及言说对象和儒者一样都是各国的最高治者,他们不是一群离世的独语者,而是在与现实及现实的治者对话,甚或与儒者和公众对话,不过其心态比儒者多了些风度和从容,其思想具有的依旧是经世而不是出世的品格。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罗列作家严歌苓的若干"存在编码",把它们作为进入她的小说世界的钥匙,对严歌苓的精神特质作出整体把握与论说。作者重新梳理了严歌苓论题中常见的诸多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弱者、雌性,弱者的强大、雌性的包容等,将这一讨论整合为"弱者·底层·民间"的编码序列,将之归结为严歌苓的精神源流中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一脉。作者还开创性地提出了"荒谬感·魔幻感"的观点,认为它们是严歌苓体味、理解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其文本的重要美学特征。论文还采用"寄居者·局外人"的视角,对作家爱情观的历程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9.
宽容是对他者的尊重。《道德经》的宽容思想以"道"为立论基础,以"道"之"自然"、"无为"本性蕴含的他者理念为形而上的依据,以"若谷之德"的道德宽容和"无为而治"的政治宽容为内容,以实现人的身心和谐、社会和谐、国际和平为旨归,是具有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宽容理念。深入挖掘并辩证分析《道德经》的宽容思想对构建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10.
通过故事的虚构性、事件的普遍性分析 ,论证了《捕蛇者说》不是一篇纪实性散文 ;小说所必需的四大要素 ,《捕蛇者说》一样不缺。它因此是一篇纪实性小说  相似文献   

11.
杨亦雨 《社会科学》2023,(10):82-90
司汤达的两部自传《自恋回忆录》和《亨利·布吕拉的一生》既观照自我,又指涉他者。作者以情感的分析为进路,描绘自我,探寻个体的多维特质,同时也意识到在自我的建构过程中,少不了他者的凝视与参与。最后,两者在公共领域中相遇,由此,自我和他者的关系进而泛化为个人对世界的体察与联系。作者试图通过考察司汤达自传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以展示情感视域下自我认识的历程、他者和主体存在对自我建构的不同意义,并进一步分析在自我和他者的共同参与下,公共领域的具体内涵和它与个体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史记·日者列传》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二传在对贾谊的称渭、对贾谊的评价以及二传的学术思想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作者是司马迁,而《史记·日者列传》的作者是司马谈。  相似文献   

13.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所罗门的雅歌或唯一者》一节中,马克思通过对施蒂纳"唯一者"概念的虚妄性的细致批判和对"现实的个人"概念内涵及其解放途径的详细阐释,确立了从现实的生活实践出发来取代形而上的思辨作为考察世界的研究方式,并反映出他在哲学境界上实现了对施蒂纳等整个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革命性变更和超越。厘清马克思对施蒂纳"唯一者"思想的批判逻辑,对于我们准确理解马克思的新哲学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精神障碍者犯罪因主体之特殊性,在刑事诉讼中应受到特别保护。域外立法及实践对刑事诉讼中的精神障碍者保护较为充分。我国对刑事诉讼中精神障碍者的保护在价值取向上未形成系统化、制度化的理念,在具体制度上不能充分照应实践。未来强化刑事诉讼中精神障碍者的保护应在关照我国法治现实的基础上借鉴域外法治经验,具体可从明晰理念与建立完善制度两方面展开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15.
张亮 《晋阳学刊》2013,(1):78-83
《新理性者》和《大学与左派评论》是英国新左派早期重要的两份政治刊物。它们具有不同的起源、不同的人员结构和不同的办刊理念。《新理性者》的贡献在于提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为英国新左派的早期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大学与左派评论》则致力于分析当代英国资本主义现实,为英国新左派后来在文化研究、政治学等领域的学术繁荣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6.
电影改编是两种不同语言艺术之间的转换过程。根据麦家小说改编而成的谍战电影《风声》和《听风者》,与小说主要的不同就在于人物形象的重塑与视听表现手法的丰富。电影改编需要在对小说材料的取舍上找到平衡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纳尼亚传奇》和《哈利.波特》以其非人类他者形象塑造的手法,在同为反文学传统的艺术创作中,在相同的基督教文化背景下表现出文艺美学追求和理想倾向的差异性。在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等人文诉求方面,二战后出版的《纳尼亚传奇》借助能言动物的主体形象,更加深刻地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和人与自然二元对立观,在动物与人类形象的巧妙转换之间体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主体间性哲学思想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审美观念;相比之下,出版较晚的《哈利.波特》,其非人类他者形象的塑造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生态意识的局限性以及对他者生命形式存在价值的贬损。  相似文献   

18.
再论新闻的有效传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新闻的有效传播问题,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是在拙作《有效传播:新闻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兼论新闻传播必须从相关学科中借鉴方法论》的基础上从传者、媒介、受传者(受众)三者协调互动的角度,对新闻有效传播问题进行的再探讨。文章认为,新闻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传者、媒介、受众三者,围绕新闻信息展开运动并相互作用,其结果,或者是达到平衡(这就实现了有效传播),或者是最终并不能达到平衡(因而成为无效传播)。三者是否达到平衡,这就构成了有效传播与无效传播的根本区别。有效传播是传者、媒介、受众协调互动的产物。无效传播则是三者之间关系不协调的结果。不协调造成的结果,是各种作用力的互相抵消。  相似文献   

19.
平飞 《船山学刊》2011,(3):120-123
"讳"是春秋公羊学的重要理念。《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不仅是《春秋》笔法,也是《春秋》大义。"讳"本质上是一种独特的中国式隐性批判,体现了孔子作《春秋》的价值命意。理性审视隐性批判"讳",不仅能加深理解《春秋》尊尊、亲亲、贤贤大义,而且能加深理解公羊学派的批判精神,还能加深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20.
《高兴》是对《秦腔》中的农民走出土地,来到城市后生活状貌的叙写。与19世纪波德莱尔诗歌中"醉酒的拾破烂者"精神气质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这群进城农民坚强又懦弱、自负又自卑、充满同情心又愚昧不可及。小说通过对流落都市的拾荒者们命运遭际的"社会记录",客观真实精彩地提供了表达中国当下经验的一种"城市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