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云交往"作为虚拟世界替代现实世界中的交往行动,其本质是界面依赖.资本驱动下数字化迁徙促成社会转型,形成"被编程"的社会性,这构成了新的交往秩序.在此背景下,界面具身性其实是技术可供性的产物.本文指出,界面是一种"拟客体",它的"中立"是一种假象,"云交往"本质上是一种被控制的"连接".界面依赖是数字时代交往行为的基础,数字技术已将用户主体塑造成一种"外主体",个体不由自主地按程序行事,这导致生活世界的异化.界面空间需要一场革命以重建公共领域,重建交往理性的技术系统以保障云交往走向健康之路.  相似文献   

2.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法律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贝马斯以其交往行动理论为根基,阐发了独特的交往理性法律观。其主旨是以主体-主体结构为基础的交往理性取代以主体-客体结构为基础的工具理性。交往理性法律观认为,交往理性基础上的话语共识决定着法律规范的合法有效性;陷于窘境的“自由主义范式”和“福利国家范式”应由“程序主义范式”来取代;法律是制度和生活世界的中介,也是交往权力转换为行政管理权力的中介。在一定意义上,这一法律理性观实现了对西方传统法律理性观的某种超越和变革,对我国法治秩序的建构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交往理性视阈中的价值共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贝马斯设计的交往理性具有非先验性、包容性、相互理解取向性三大特征,它用交互主体理论框架取代主客体二元对立理论框架,展示了反思现代性的独特方法论.这些方法论中所阐发的生活世界合理性、交往主体的平等相关性和交往行动的和谐互动性等理念和思想,为达致中国当代社会多元分化态势中的价值共识提供了重要的认知向度.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2016,(7)
在哈贝马斯看来,生活世界是由文化、社会和个人这三个因素组成的,只有在三者的相互协调中生活世界才能维持存在。系统与生活世界起初是融为一体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系统逐渐脱离并侵入到了生活世界,使得生活世界殖民化了。对此,哈贝马斯并没有停留于单纯的理性批判,而是转向了对生活世界的合理化构建,即通过交往行为的合理化、"文化解释体系"的重建以及法律和道德手段的综合运用,最终建立一种合理交往的生活样式。由于不能深刻理解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哈贝马斯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病症的治疗只能是隔靴搔痒,其构建的生活世界也就带有了一种理想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5.
律师会见与交往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交往理性”向度 ,律师会见权从主体、客体、内容、目的、功能及价值意义等要素彰显了一种理性蕴涵。律师会见行为本质是一种“交往行为” ,它使信息交流和意见沟通成为可能 ,使刑事辩护和人权保障作为一种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挥 ,并创立了辩护律师与被指控人之间、控辩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连带关系 ,使整个刑事诉讼秩序得以规范化和社会化 ,促成一种交往理性。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认为,交往是一种主体间行为,它是行动者个人之间的以语言为媒介的互动,它注重"主体间"对话的分析,倡导交往行为合理化,强调主体之间平等自然的对话.在教育公平的实践中,作为教师的教育者与作为学生的受教育者之间实施双向平等交往模式,有利于实现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二者之间的和谐交往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理性追求,其本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行政强调的是用和谐的发展观协调各利益主体的权利,在满足政府自身发展和公众需求的同时,提倡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定科学的、符合生态规律的发展方针、发展战略、发展对策和发展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环境友好的措施和管理方法,实现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会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可以把交往主体区分为类同主体和差异主体两种不同类型.差异主体由于存在交往障碍,导致主体间隔离,由这种隔离形成的"群沟"现象,对社会和谐发展极为不利.我国政府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差异主体相互交往,对社会和谐起到积极作用.尝试时这些方法进行理论层面的分析和研究,首次提出"倡导式交往"概念,并对其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视野中的“交往”理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春阳 《天府新论》2005,1(3):16-18
交往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是人类历史的起点,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交往"是一个多学科共同使用的科学概念.哲学上的"交往"概念为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交往具有整合功能、沟通协调功能和人的全面发展功能.全球化是人类社会交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应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和建设性的姿态来迎接全球化,也应该理性地分析和理解全球化.  相似文献   

10.
"交往理性"是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之核心,他用交往理性取代意识哲学中的工具理性,摒弃了传统意识哲学的独白性质,而突出了对话式的主体间性交往行为。其"交往行为"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以语言为媒介、交往的主体间性、追求包含差异性的普遍性。"交往理性"与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的诉求有契合之处,由交往理性切入比较文学研究是必要的。中国比较文学学者乐黛云成功地、创造性地将交往理性引入比较文学研究,建立了以"互动认知"为基本认识论和方法论、以"交往"为取向的作为对话理论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体现了东西方异质文化平等对话的需要,在实践上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