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是高素养文化公民的培育以及中华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校园文化包含相互交融的四个子系统:校园文化价值系统、校园文化体制系统、校园文化传媒系统和校园文化符号系统。校园文化的特征表现为特、精、传。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应以非强制而令人愉快的方式濡染学子的文化心灵,使他们养成始终不渝地向往人生更高境界的文化自觉习惯。  相似文献   

2.
陈敏娜  黄国辉  吴文彬 《社科纵横》2010,25(12):152-154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相互的贯通更是必然的。目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未能较好地给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和参与社会文化的平台,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更多地与突出高职特色、企业特色、行业特色和地域特色,努力实现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零距离对接。  相似文献   

3.
钱耕耘 《唐都学刊》2012,28(3):120-124
大学校园文化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基础性工程,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校园,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注重培养和塑造大学精神,创造良好的教学和科研与校园文化"两促进"机制,利用网络资源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领域;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特点突出、个性鲜明的生态环境,以便更好地把文化强国战略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张莉 《社科纵横》2013,(4):166-168
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重要力量。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要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体现大学精神,坚持育人目标与学校改革发展相协调;积极吸收优秀传统文化,适当借鉴企业文化建设的理念。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要培育先进、深厚、前瞻的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独特、典雅、人文的大学物质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营建民主、平等、科学、实效的大学制度文化。  相似文献   

5.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北平 《唐都学刊》2003,19(2):45-47
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广义文化中的一个子文化 ,除娱乐功能外 ,它还突出地表现为育人功能。我国现有的校园文化尚存有内容单一 ,质量不高 ,传播手段缺乏等等不足。应当以培养“四有”新人为核心 ,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提高校园文化的层次与品位  相似文献   

6.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它提供了学校生存和发展的软环境。文化的重要价值和高校合并后的校园文化面临建设难度加大、建设的内容和方向还不明确、师生对原有校园文化存在怀旧情结的现状决定了合并高校文化整合与创新的必要性。合并高校在融合过程中必须从寻找高校定位,制定学校新目标;加强精神文化的融合;规范和优化制度文化建设;加快和提升物质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对原各校区的校园文化进行合理的吸收、整合与传承,构建新的校园文化,使之在促进实质性融合过程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华 《社科纵横》2006,21(5):156
民族高校是多民族文化相互交汇与融合的地方,因此民族高校的校园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本文分析了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并试图探讨如何使民族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发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走上一条既独具民族特色,又富有时代精神的新路。  相似文献   

8.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高等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但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改革原有的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还要求把校园文化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但是,目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地表现为过分注重功利主义的目的,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发展成长的主题意义。本文试图从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功能并结合工作的实践,探讨建设适合大学生文化素质发展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9.
林玮 《社科纵横》2008,23(6):133-134
档案是重要的民族文化之源.学校档案是学校发展历史的真实记录,是学校珍贵的文化财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档案文化,为"三育人"提供信息保障,不仅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合格人才的需要,这是顺应新时期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陈文昌 《社科纵横》2010,25(5):154-156
任何社会都需要主导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能够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因为它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志,能够成为全体学生共同遵守的价值规范;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是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核心价值观与边缘价值观之间存在着辐射与聚合双向互动的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教育,具体包括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倡导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魏潾 《学术交流》2006,(3):170-173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影响过程,实际上是对事物从认识到理解直至固化的过程。校园文化的影响遵循重力场准则,并且具有明显的相互性、有限性、方向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在一定的假设前提条件下,其影响过程可以用数字模型加以表述,用曲线加以描述。  相似文献   

12.
乔潮 《唐都学刊》2010,26(6):67-69
儒家文化重视"礼","礼"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修身治国之本。创建文明校园,更要传承中华美德,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营造"文雅序活"的校园文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的各项工作中,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文明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13.
方凤玲  李迈强 《唐都学刊》2006,22(5):105-107
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社会文化,都是管理与氛围的文化,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产学合作,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到校园,融入教学实践中,使校企文化有机融合,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陕西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4.
南台湾儿童影戏的校园传承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琪瑛 《创新》2009,3(7):17-20
我国皮影戏在2005年正式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后得到了具体保护。但在保护民间皮影的同时,更应考虑如何开辟一条能让影戏艺术可持续发展的传承之路。南台湾校园儿童影戏以一种适时、适人、适地的"三适性传承模式"有效地将学校、儿童、皮影文化区共同组合成一个动态的民俗应用场域,20多年来不断创造出与时代接轨的现代皮影,同时也保护了传统皮影。  相似文献   

15.
高校信息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祖权 《创新》2009,3(7):92-93
校园信息文化是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创造并使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建设是一个综合工程,不仅要建立开放共享的信息文化网络平台,有效开发并科学利用教育信息资源,还要加强师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对校园信息活动实行人性化管理。  相似文献   

16.
面对新的文化境遇:理性的审视与回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文化获得了相应的发展,其中大众文化和网络文化作为新兴的文化形态,成为人们新的文化境遇.对它们进行理性的审视与回应,就是认识这两种文化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同时,针对它们的负面效应,对大众文化应导入教化、价值、意义、审美等文化因素,对网络文化则应导入人文关怀以防止技术理性的片面统治.  相似文献   

17.
The three approaches for conducting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cross cultures proposed by Berry (1989), namely, the imported etic, emic and derived etic approach are critically examined for developing culture‐inclusive theories in psychology,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enigma left by Wilhelm Wundt. Those three approaches have been restricted to a certain extent by the pan‐cultural dimensional approach which may result in the Orientalism of psychology in understanding people of non‐Western cultures. This article is designated to provide the philosophical ground for an alternative cultural system approach to construct culture‐inclusive theories in psychology.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cultural psychology: “one mind, many mentalities” (Shweder et al., 1998), the alternative strategy contains two steps: First, based on Bhaskar's (1975, 1978) critical realism, all universal mechanisms should seek to represent the operation of the human mind. Second, based on Archer's (1995) analytical dualism, the mechanisms of the universal mind may be used as frameworks for analyzing any cultural tradition. The culture‐inclusive theories thus obtained represent the synchronic morphostasis of a cultural system, which may be used as theoretical frameworks for conducting either qualitative or quantitative empirical research in studying the diachronic morphogenesis of socio‐cultural interaction in a particular cul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