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山地环境下住区特征分析,采取部门走访、实地踏勘、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收集典型样本住区碳排放相关数据,构建山地住区碳排放测算模型,分析测算所得样本住区碳排放量与规划要素的相关关系,包括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建筑要素、路网格局和绿地碳汇等技术性要素,以及居民收入、文化程度、住区低碳宣传等社会性要素,结合住区碳排放结构分析结果,探寻山地住区低碳规划的关键控制要素及其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人类社会的载体,城市居住是城市居民生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方式的选择将影响居民个体、家庭和社会的多层次物质及精神生活。随着居民价值取向与投资建设主体的日益多元化,人们渴望在住区与城市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发展的关系。街区型住区作为一种紧凑高效的住区模式,注重建立住区与城市之间的有机联系,营造开放共享的城市住区环境。本文追溯了街区型住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将街区型住区与传统封闭式小区、街区进行比较研究,明确街区型住区的内涵与特征,从思想观念、规划体系、管理模式与开发模式四方面分析我国街区型住区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规划原则与策略,以期为我国街区型住区的开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在联合国提出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和当前我国即将进入二胎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在城市住区的郊区化蔓延与高度机动化的影响下,规划建设儿童友好型的户外活动空间成为城市住区规划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以大连某一边缘住区为案例,首先,基于实证研究获取该住区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日常游戏场所选择、游戏出行方式、时间和频率等活动行为特征;然后,对住区内现有公共空间的布局结构、服务范围和可达性等进行调研分析;并进一步通过问卷获取家长与儿童对其住区公共空间的认知评价;最后,探讨现有边缘住区的公共空间布局规划在儿童适宜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利于儿童活动的相应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当前人口高龄化背景下城市既有住区的养老设施建设问题,介绍了国外在城市住区更新发展中的养老设施建设经验,指明了住区化养老设施的发展新方向。在对北京市八宝庄住区老龄化现状与养老设施实态调研的基础上,文章结合首开寸草恩济花园养老设施项目实践,在住区照护服务层面上解析了住区化养老设施对于创新住区养老供给模式、健全住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推进作用;在建筑空间改造层面上探讨了设施内装工业化改造、部品集成化研发对于提升养老建筑空间宜居品质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老旧住区是我国城市老年人居住的主要场所,住房与老年人经历了共生长和共衰老的“双老化”过程,此类住区是老旧住区更新的重要类型。积极老龄化框架下的老年友好社区实践作为改善居家社区养老的方法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其旨在为老年人塑造出满足安居(吃住看病和基本锻炼),乐居(个人兴趣的满足和开发)和家居(邻里共建和贡献参与)三个层次目标的宜居社区,但目前在此框架下开展的针对“双老化”住区更新的研究和实践仍存在不足。为此,本研究选取北京四个典型的“双老化”住区,采用活动路径记录法归纳老年群体从事积极生活行为的规律特征,并结合以老年人为主的针对多方利益主体的非结构式访谈进一步分析环境空间,经济等维度的要素影响其行为积极度以及阻碍制约住区可持续更新进程的深层次原因。最后,从城市—社区,社区—住区,住区—建筑三个空间尺度提出“双老化”住区的环境改造策略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水环境设计自古以来都很受人喜爱,灵动,柔美,活波是水的重要特性,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水不蕴含着无穷的诗意。因此现代住区设计中,水环境设计也日渐兴起。文章主要探讨现代仅具有生态价值,而且可以调节温湿度,净化空气,增强居住舒适感。水的形态、风韵、气势、声音住区水环境的开发,利用与要求。  相似文献   

7.
人作为构建低碳住区的第一个维度,其对住区低碳品质的评价是对住区进行更新改造的关键理论之一,而我国对既有住区的低碳品质评价体系研究较为缺乏。首先通过对大连市既有住区进行现场调研,结合问卷进行综合评价;然后运用MATLAB软件中Fuzzy Logic模块将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结合,建立了有效的低碳品质模糊评价模型,实现了该模型精确的可视化表达。通过该模型的建立,可以针对每个既有住区给出一个直观的评价结果,用于指导既有建筑改造。  相似文献   

8.
人居环境研究与绿色住区环境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艺峰 《城市》2003,(5):51-53
一、绿色住区环境设计的意义 绿色住区环境是一种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的城镇人居环境。绿色住区环境的意义可以理解为具有生命与活力的城镇住区环境,它们具有优化的生存条件和使人们能够在住区环境中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生活空间。除此之外,绿色住区环境还可理解为是自然资源消耗少、能源消耗少、无污染、无公害、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居住质量、高性能、高生活品位及具有文化意韵的住区环境空间。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住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估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联合国于1975年5月31日至6月11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了第一次人类住区大会,通过了《温哥华人类住区宣言》,表明全人类对住区问题的极度关切。1978年联合国成立人类住区委员会,推动着人类住区的发展。根据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决定,于1996年6月3日至14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了第二届人类住区大会,简称“人居Ⅱ”。大会通过了《伊斯坦布尔宣言》和《人居议程》。这两个文件成为21世纪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大政方针。它体现了全人类渴望生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海绵城市建设以缓解城市水资源问题,目前主要以雨水径流控制量为建设目标。水量平衡作为水资源利用的重要理论依据,对海绵城市建设水量控制更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首先分析了海绵城市的水量平衡过程,并选取典型案例,提出多个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要求的设计方案,通过水量平衡数值模拟,对不同方案水量平衡基本要素进行比较。研究证实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不同海绵城市设计方案水量平衡过程差异明显。本论文提出了基于水量平衡的海绵城市设计决策方法,并明确指出海绵城市设计应因地制宜的设定更细致的水量控制目标,根据水量平衡数值模拟方法优化规划设计,使海绵城市建设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保障房住区的规划与设计常套用一般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标准,符合特定居民需求的住区公共空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对广州市7个典型保障房住区居民进行访谈和问卷调研发现,保障房住区居民的年龄构成、经济收入、户外活动类型等与普通住区的居民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保障房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应以居民的真实需求为依据,在研究不同人群的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来进行,具体需要关注的内容包括改善步行交通环境、优化配置住宅周边的休息空间、拓展架空层的功能等等。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住区规划以机动交通为导向,普遍存在着步行网络支离破碎、步行环境逐渐恶化、步行安全日益凸显等问题。而住区作为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可步行性水平的提高对减少环境污染、提升住区活力、改善居民健康状况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文献综述为基础,总结了影响可步行性的关键因素,剖析了既有可步行性测度方法存在的问题;通过德尔菲法及现场调研确定可步行性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明确指标体系权重向量,进而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建立住区可步行性测度方法;最后,以重庆典型住区对该方法进行应用,并根据测度结果提出了提高住区可步行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城市建设中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居民亚健康、文化缺失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受到空前重视。指出生态文明理念下注重生态保护、提倡低碳建设、关注居民健康、追求文化认同四个方面在山地住区规划中的必要性。结合大理海东一期商品房住区规划项目对四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建设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山地住区。  相似文献   

14.
冯帆 《城市》2011,(3):36-39
一、引言 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大多是对环境客体的研究,如主要以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为参数指标来评价整个城市的绿地面积,较少关注使用者和客体之间的关系。随着城市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绿地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满足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的要求。本文以市民对于绿地的游憩需求为依据,在传统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引入游憩型绿地子系统的整体规划。  相似文献   

15.
曾珏霞 《城市观察》2010,(5):180-192
以广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为背景,从经济学上探讨住区分布的形成原因与演变趋势,并结合广州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寻求可行的住区分布优化调整措施,进而起到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并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绿色交通规划是生态城市的基础。1990年代中期,德国展开了一系列生态新城项目,以探索绿色、生态与人性化的未来城市模式。本文在对中德两国城市交通安全、交通规划用地与法规框架比较的基础上,以德国慕尼黑里姆会展新城住区为案例,通过对该生态住区的公交系统、非机动交通规划和机动车交通控制与管理等方面的详细分析,总结德国生态住区的绿色交通规划与管理的成功经验,以期为推进我国建设人性化的生态开放住区,促进城市居民的绿色出行与健康生活方式提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住区规划建设偏重于空间区位优劣、环境舒适、户型合理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等因素,而对于作为隐性公众利益的防灾系统效能问题,通常情况下除了满足最基本规范要求外,鲜少受到足够重视。对此,本文从系统角度出发,在梳理城市住区安全空间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综合防灾的城市住区安全空间因子层级:首先将防灾阶段划分为预防和应急两个阶段,然后分别对两个阶段中需要应对的不同灾害种类所涉及的空间要素进行分类梳理,接着将各相关要素依次落实到城市住区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空间层次中,最后通过对各因子进行分类与整合形成系统因子层级,以此指导安全住区的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18.
在快速城市化和地震灾害频发的背景下,绿地系统的防灾避难功能得到极大重视。高校是城市中人口密集区域之一,又是国家人才的集中地,高校绿地系统应急避难机能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对福州大学绿地系统应急避难的机能进行分析,首先调查并统计整理了福州大学旗山校区的各项基本数据;其次运用Arc GIS的空间技术分析手段,分别以服务半径300 m、500 m计算缓冲区所覆盖面积;最后对绿地系统进行可达性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福州大学绿地避难系统基本满足紧急、固定的避难场所要求,但生活区和教学区人均避难面积相对较低;可达性方面教学区最弱,运动区最好。通过得出的结论,为提高该校园应急避难能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谈锦钊 《城市》2002,(4):55-56
一、发展绿色住区是城市发展的需要绿色住区是指在适宜人类居住的完善的生态环境中建设的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居住小区。虽然绿色住区的提法是一个通俗的说法,但它概括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追求和回归的愿望。人类与地球上的一切环境和生命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绿色的环境更是人类不能离开的。在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却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破坏。环境污染、生活环境质量和人们体质下降等“城市病”愈来愈严重,因此环境问题已经到了与城市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地步,不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经…  相似文献   

20.
高层高密度住区三维指标拓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高层高密度住区公共空间立体化发展策略提出建立对应的三维指标。引入三维空地率概念,将空中开放空间以一定比例折算计入空地率以鼓励公共空间面积的增加。针对高层高密度居住区对绿化效果重视不足的问题,引入"绿视率"和"三维绿容比"指标,并为"三维绿容比"的绿量计算建立简易的计算模型以提高指标的可操作性。所提出的三维指标将原有的居住区指标由二维平面上的控制向立体化发展,为改善高层高密度住区环境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