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古典园林的意义在于与古为新,在"养生"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今,探索养生思想与造园的关系是以其现实价值进行古典园林研究的一种途径。通过资料分析与比较研究,重点阐述两者在四方面具有相关性,即养生思想与造园主体同源,养生思想与造园发展脉络相合,养生是造园目的之一,养生思想影响园林要素营造。从文人园林养生思想与造园的相关性角度,对古典园林于"养生"的现实意义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
洛阳独乐园是中国文人园"园以人名"的典型案例,其园林实体早在元代就已荒废无存,但由于主人的声望和高雅的园中生活,独乐园一直为后人传颂近千年,成为中国古代园林史上最著名的文人园林。本文根据历史文献探讨了独乐园的园林布局、造园手法和文人的园中生活,并结合《资治通鉴》的编撰以及独乐园向市民开放等史料,阐述了中国文人园林生活与城市生活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细致的分析了艺术与视知觉的密切关系,格式塔心理在艺术创作与接受的各个环节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该文试图以格式塔心理学分析米芾代表作《蜀素帖》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云峰寺作为西蜀寺院园林的典型代表,其师法自然的空间处理手法对景观空间的营造具有深刻意义。文章分别对空间布局、序列关系及园林设计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西蜀寺观园林的造园特色,旨在继承优秀传统园林文化,古为今用,为寺观园林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将借景置于陈从周先生"造园有法而无式"的论述背景下,考察了关于借景的"法"与"式"的含义,及其在造园文献及实例中的表象,并比较了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的不同情形。可以发现,中国园林的借景可称之为"有法无式",而日本园林则发展出借景园林这一类型以及样式化的造园手法。  相似文献   

6.
园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传统文化的历史结晶,是民族审美心理的物质表达。这种审美心理,反应的是民族内心深层次的感受,即使时代变迁,这种文化习惯是无法改变的,反映在园林上,无论物质构成的表象如何,注定需要引起内心的共鸣。传统的营造手法,在现代造园中依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强劲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更加源远流长,在时间的积累与沉淀上,中国古典园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系统,拥有独特的造园手法、艺术风格。同时,中国古典园林还是自然美与人文美的集中概括,园林的美学意蕴从其意境美、功能美、人格美中得到完美的体现,使得我国传统美学得到传承与发展。文章简要概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意蕴及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巴蜀传统山地园林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成一派园林艺术表现风格,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独树一帜。文章通过对巴蜀地区白帝城、张飞庙、峨眉山清音阁等山地园林造园手法的分析研究,总结了真山真水、多维多向、曲折开合、因势就形、雅野自成的传统山地园林的内在"匠心",提出了形态、生态、业态、情态综合作用的山地景观适应性设计思想,以期对当今山地园林的营造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也对未来山地景观的规划设计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建构格式塔意象有助于有效转换原文的语言与审美双重信息,其次也有助于实现译文语言文本层面的整体和谐统一.本文从语言框架和整体情景两个维度对柳永《雨霖铃》译文的格式塔意象再造进行了分析,希望能给翻译工作者在词语选择、句法结构安排、使译文和谐统一方面带来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10.
法式研究一直是中国传统建筑、园林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自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中提出了造园"有法无式"一说起,已经广泛为园林学界所接受。在其他学者的著作和论文中,还可以看到"无法而法"、"一法多式"等说法。本文试图梳理"法"与"式"的词源、含义,剖析有关学者对"法"与"式"的表达,探讨中国园林法与式的关系,以期促进对中国园林法式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作为空间的认知主体,人在探索与认知环境的过程中具有整合场所感知的特点,通过空间拓扑关系认知形成知觉图式,进而自发营造出特殊场所氛围。目前,许多寺观园林的研究浮于表面,止于平面构成关系分析,缺乏对人在空间体系中的知觉体验以及对场所氛围感知的关注,本文基于对成都经典道观青羊宫现场调研与资料整理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知觉的图式化过程探索道教氛围空间的组织架构手法,希望对道观空间以及其他特殊场所氛围古迹的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从李清照词译介述评出发,运用格式塔质对其文本英语译介的美学特质进行梳理和研究,提出:翻译美学与格式塔意象"建构"方式,并从整体性与客观美、闭合性与简约美、简约性与形式美、连续性与意象美四个方面"再现"源本文美学特质,以期为外译选材和译者风格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中蕴涵着丰富的关于思维教学的假设与探索。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思维并不发生作用;格式塔学派的顿悟说把人类的学习从“尝试错误”的动物级水平中解救出来,理解、顿悟和创造性思维开始受到重视;而结构主义心理学则主张让学生从结构中发现学习,通过解决问题和自我探究促使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18世纪欧洲传统园林轴线空间从生成、探索到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具备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空间结构,从内向孤立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过程。本文以具有时代先锋性的15—16世纪意大利园林、17世纪法国园林和18世纪英国园林为代表,归纳并总结了园林轴线空间形态与功能、轴线空间与建筑关系、视线与围合边界的关系、造园要素的处理等方面的演变,试图剖析演变过程中轴线空间对多种单元空间和造园要素统一的组织。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的剖析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1994,(1)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山水园”被称为世界造园史中的三大体系之一,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现代园林是一项巨大的自然与社会相结合;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我们要继承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手法,运用有生命的各种观赏植物和山水、小品建筑等进行艺术的组合和配置,使一定的空间形成一个适合于人们生活、生产需要和文化艺术享受的环境。本文仅通过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的剖析,对现代园林艺术风格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园林研究依据的史料主要为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一直与相对较为严格的科学研究方法之间存在理解和表达上的疏离。这在以陈从周的《说园》为代表的"园林文学"中达到了一种契合:以文学方式表述园林研究成果,亦将园林研究成果文学化。其中影响广泛且重要的论断之一就是关于"造园有法无式"的论断。本文试图将之置于陈从周园林学术的视野之下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其具有非常典型的美学特征,注重对自然的追求与表现。为表现自然,创造了一系列独特的构景手法,比如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借景等手段,这些构景手段的组合运用,创造出具有意境之美的古典园林审美特征,符合当时人的审美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园林出现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特征,比如开放性、规模性、参与性、科技性等,这使得现代园林与古典园林有了很大的不同。本文在研究现代园林与古典园林不同的基础上,讨论了现代园林设计中对古典园林美学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产生是在民族分裂、政治动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不得志的文人骚客转而用对山水自然的青睐来逃避现实中的不得志。于是在文学、艺术上有着卓越成就。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文人园林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的阐述,其中包括道家思想在魏晋时期融合与发展的魏晋玄学的探讨,以及通过对老子思想精髓的探讨,从而找寻中国传统文化对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造园的影响以及最后本文着重撰写江南私家园林中呈现的中国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上看,心理学的分析要素一直是个体。人格、发展、认知、情感、知觉以及社会关系的研究都侧重于个人,个人被视作这些事物的渊源。外部的现象只有在显示它们是如何影响个体以及个体怎样才能影响它们时,才被认为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0.
长春洞是巍宝山保存最完整的宫观,虽占地不到两亩①,却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九楼十院的空间格局。本文以长春洞空间布局序列为研究对象,从知觉体验的连续性入手,提出了空间变化对参观者情感的影响,论述了在建筑空间布局序列中参观者知觉体验逐层递进的控制机制,探讨了以"起、承、转、合"为结构,以"知觉体验"为章法的动态空间布局设计手法,希望为道教建筑空间与其他超越日常的精神空间的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