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为广大妇女提供竞争和成功机遇的同时,也使妇女面临新的冲击与考验。在当前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中,如何切实维护妇女劳动权益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否则必将影响妇女参加社会劳动的权利和妇女劳动力潜能的开发与利用,从而影响妇女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本文拟就劳动就业逐步走向市场化过程中,怎样维护女职工劳动权益,谈一点粗浅看法。《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当前培育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之一是发展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的配置将着重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就业结构…  相似文献   

2.
妇女占劳动群众的半数,劳动妇女积极起来参加革命工作,对于革命有很大的作用,如妇女参加游击队,女子参加义勇军,赤卫队,少先队等,这都表现妇女参加各种斗争的革命积极。如果不注意妇女问题,不实行保护妇女应得的利益,是为削弱妇女对革命斗争的积极性,这是对革命有损失的,尤其是在日益扩大向外发展的革命战争中,多数劳动男子均要到红军里去参加前线的工作,则后方的工作与巩固保卫的责任,更要有妇女来担当,坚定实现保护与解放妇女的法令,领导与兴奋劳动妇女群众来积极参加革命战争,使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妇女自1949年后已全面彻底解放,妇女生活中已不存在任何问题。如果现在还有人提妇女受压迫一词,将会受到猛烈攻击。是的,如果仅仅从劳动生产的角度看.妇女似乎已经与男子平等,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妇女还被排挤在高收入人群之外。但中国妇女基本参与社会劳动生产是不争的事实。但妇女的生活不仅仅是劳动生产.衡量妇女是否受压迫或剥削也不仅仅这一个参数。事实上,在妇女生活的领域.在妇女的身体、生育、性和教育孩子四种形式中,存在明显的剥削和压迫。因此英国女权主义理论家朱莉·米切尔在她的《妇女的领地》一书中指出:家庭历来被看作妇女的领地,妇女主要是在家庭里受压迫。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历史上,拔丈夫于寒做并成就帝业、其子三人为皇帝、一人为实际上之国君的妇女,除东魏北齐的娄太后昭君外,别无二人。这个特殊的妇女,更因其在创业之初和建国之后所表现出的政治才干和敏锐决断,堪称我国古代一位难得的少数民族女政治家。然而,由于历史的、种族的、性别的偏见,娄昭君的真正形象被有意无意地掩盖,失去了她应有的地位。笔者不揣鄙陋,爬梳旧史,述其事迹,议其功过,以就正于方家硕学。东魏实际执政者高欢之妻委昭君,出生于北魏一个典型的鲜卑贵族家庭,其祖父娄提,“雄杰有识度,家憧于数,牛马以谷量。性好周…  相似文献   

5.
陈冬 《理论界》2006,(3):195-196
针对《诗经·国风》作者是贵族还是下层劳动人民这个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认为《国风》作者应为贵族阶层的人。文章第一部分概述了对这个问题前人的看法和研究;第二部分从西周土地制度以及当时祭祀过程的角度入手,论证了西周时期天子贵族参与劳动,为《国风》大量劳动诗出现提供了客观前提;第三部分着重讨论了《诗经》里的“君子”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黑人作家DickGregory笔下,Momma(妈妈)是一位乐观豁达,勤劳善良,忍辱负重,坚毅独立的黑人妇女。这样一位女性形象,是在美国黑人妇女解放运动中应运而生的现代形象,与美国文学中传统的黑人女性形象截然不同。要分析Momma这一人物形象,首先要了解美国文学史上的黑人女性形象。传统的美国黑人女性形象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黑保姆”形象,第二种是“黑情妇”形象,第三种是混血儿形象。“黑保姆”形象是南方白人文学中最引人注目的黑人妇女形象。“黑保姆”往往皮肤黝黑,体态臃肿,虔诚忠实勤劳.是坚忍与毅力的化身。她们…  相似文献   

7.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进步的作家对广大的妇女的命运总是寄予特别的关注和深厚的同情。他们以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丰富的意蕴,精心塑造了一个个真实动人、熠熠生辉的女性形象。在这个艺术长廊中,关汉卿笔下的妇女形象系列,更是独树一帜。他笔下的妇女形象不仅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妇女在封建礼教统治下所遭受到  相似文献   

8.
王霞 《兰州学刊》2012,(4):111-115
在西方中心论居于主导地位的时代氛围中,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妇女形象往往是负面的。晚清时期,美国驻中国公使夫人萨拉.康格对慈禧等近代中国妇女形象的正面描写,格外引人瞩目。究其原委,主要在于当政者慈禧太后及上层贵族女性对康格夫人的热情、亲善态度;基督徒的仁爱、宽容精神以及她对西方文明中固存的对异域文明的傲慢与偏见的反思而试图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努力。尽管如此,受西方的思维方式以及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影响,康格夫人无意识层面中仍然流淌着隐性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暗流。在运用形象学理论来分析某一具体的文本时应该更多考虑该理论的运用所呈现的多元、复数的特质,充分考虑到注视者与他者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作为传达精神感受并反过来滋养人类心灵世界的现代诗歌不应是高高在上的贵族,故弄玄虚拒人于千里 之外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诗歌只能是少数人或者极个别人聊以自慰的鸦片。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的诗歌是属于 大众的,追求诗歌形象的鲜明、丰富与新颖,及时准确自然亲切地表达大众对现代生活的感受并给大众以 积极健康的精神营养,鼓励大众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创造现代美好人生,应当是现代诗歌形象的理想追求。 诗歌曾经是人类生活的伴侣和火炬。从粗朴的古代歌谣到成熟的经典诗歌,诗歌一直与人民与普通的劳 动人大相依相伴息息相通,让…  相似文献   

10.
赵文媛 《理论界》2010,(3):118-119
十八世纪的英国是贵族的世纪。贵族集团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各方面享有优势地位,形成一种精英政治统治。贵族宅邸是贵族经济、社会和文化上优势地位的重要体现,也是体现贵族精英统治者形象的重要工具。十八世纪的贵族宅邸是贵族精英政治在社会和文化层面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底层文学中的劳动女性形象大都比较贫困,可以把她们分成女户主、受性别歧视的女性和改革中受损害的女性.除了女户主家庭、性别歧视造成的家庭内部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等因素的影响,更折射出建国以来妇女解放的内在缺陷.要改变底层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风貌,既要在政治经济层面上用合适的政策时妇女进行扶植,也要在妇女解放思想上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12.
余江 《文史哲》2006,(3):109-116
“士”对中国古代文明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士”之初义为“任事”,后来,时代的推进和与士相关的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带来了词义的改变。殷周时期,士成为社会等级制中最低级的贵族。春秋中后期,士开始了向“古代知识分子”的伟大过渡。春秋战国之交,新型的文士集团已经略具雏形。战国时期的士,则呈现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面目。国祚短暂的秦代对士的演进也有着颇为深长的意味。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与不付酬劳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世纪以来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进,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全球化倡导的价值趋向同样对妇女群体形成了严重冲击:一是全球化理论指导的增长概念体系中基本上不包括不付酬家务劳动和再生产劳动;二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这类不付酬劳动进一步成为对妇女发展的束缚,削减了从事这一劳动的妇女的自信和生活自立的可能;三是在以追逐资本为目的的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在探索替代无报酬的再生产技术时,对妇女生育及其观念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刍议男女平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男女平等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鲜明而响亮的口号,也是人们头脑中的一个刻意追求的理念。时下关于男女平等的理论建构、思辨性的论述、空洞的术语概念和想当然而似是而非的论调时而不时地出现在理论界,因此有必要重新反思男女平等的涵义。背景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性别研究及男女平等的四次讨论1.主张妇女回归家庭与反对妇女退回家庭。1983年,国内有些人为了寻找减轻双职工的繁重家务劳动的方法,提出重新评价妇女参与社会劳动的得失,主张妇女回归家庭(王格李秀玲1983)。其理由是:家务劳动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也…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关于妇女参加社会劳动的思想,主要包含妇女参加社会劳动的作用和应具有的社会条件两个内容。 毛泽东认为妇女参加社会劳动的作用,首先必将会为改造客观世界——成就社会主义宏伟大业做出巨大的贡献。他明确指出:“中国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发掘这种资源,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充分肯定了妇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了社会认真组织妇女投入社会劳动的自觉性,激发了妇女投入社会劳动的积极热情,使妇女群众成了一支建设社会主义的生力军。同时,  相似文献   

16.
钟自英 《学术论坛》2001,(Z1):148-149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妇女解放,妇女潜能发挥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中国有九亿农民,其中妇女占半数.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农村妇女潜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和利用.广大妇女冲破传统观念束缚,走出家庭,参与社会劳动就是这个社会妇女解放的标志之一.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据统计,我国农村有80%以上有能力的妇女都参加社会劳动,占农村劳动者总数的43.8%.  相似文献   

17.
春秋时期楚国青铜器,多为楚国政臣贵族自作器物。其铭文所塑楚国贵族,大都礼敬谦恭,惠爱勇武,贤智圣明,公正谦谨。楚国贵族形象的精神品质与儒家文化的君子人格风范极为符合。春秋楚国青铜铭文表明,楚文化对中原文化的道德精神进行着自觉认同,中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对楚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规范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士"在中国古代政治理性和文化传承上都表现着高度的连续性。"士"最初来源于承担国家事务的宗法贵族,经历了贵族内部和社会文化的两次大分化后,在春秋时期演变为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人群体,以"文士"和"吏"的角色承担着政治和社会的聚合及教化功能,进而成为中国独特政治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早期儒家将"士"内嵌于"俗""礼""法"一体的"礼治"系统中,从个体道德修养、社群生活方式、国家政事运行等方面对"士"进行了非常清晰的理性反思,着重塑造了"士"的忧患意识、教化向善、忠信恭敬、以德抗势和穷达以时的政治德性,促进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实主义态度和政治理性,也对后来"士大夫"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先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崔雪茹 《船山学刊》2008,(4):123-125
“士”形象的构建和形成折射出孔子一生的追求和进取。本文试图从《论语》中“士”的道德修养、强烈的入世意识、博大的胸怀与开放的心态、清高意识、重义轻利五个方面来探讨《论语》中“士”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述论□陈群哲芦沟桥的炮声,拉开了八年神圣抗战的序幕,全国各地抗日救亡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在黄浦江畔的上海,诞生了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特殊的女兵队伍———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以下简称服务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