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梅 《理论界》2004,(3):172-173
身心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形神观”。它论述“形”与“神”的关系,也就是生理与心理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身体的生长与发育过程、心理的产生与实质、身体与心理的相互关系。中国古代形神观具有整体恒动的思想。整体是指形与神二者一体,统一于人;恒动是指形与神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永远存在。所谓形神观整体恒动思想是说在形神关系中,形体与精神合为整体,统一于人,身体是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心理是身体的机能;心理对身体具有制约、影响作用,二者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永恒的。此思想在形神观论述人的生长发育、人与自然关系过程…  相似文献   

2.
关于“形神”关系的不同辩难 ,与关于“神灭”论同”神不灭”论的论争 ,是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思想界的一个焦点。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看 ,“神灭”论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而“神不灭”论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这是不容置疑的 ;而从美学的意义上看 ,这场论争则大大提高了当时的思辨水准 ,深化了人们对精神现象的超越性、丰富性和广延性的认识 ,并直接强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美学中的重“神”倾向。深入分析慧远、宗炳等人的“神不灭”论思想 ,可揭示出其与顾恺之、宗炳和刘勰等人在文艺领域里对“神”的重视与“神不灭”思想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3.
形神关系问题,和天人关系、名实关系一样 ,也是我国古代哲学两条路线斗争中的重要问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们就从不同角度考察和分析了这一非常复杂的问题,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当时的医学发展,同这一问题的探讨有着密切的联系。 精神活动,即大脑皮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特别是抽象思维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高等动物的主要标志之一。但是,人的精神活动究竟是怎么回事?它和人的形体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从人类脱离动物界的时候起,就困扰着人类的祖先。我国古代医学家对人体构造所作的探讨,我国古代哲学家对形神关系所作的概括,反映了他们在这个研究领域中走过的艰苦历程和取得的光辉成果。活动于战国中期的著名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周,就曾对形神关系问题进行过广泛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特别在精神对形体的作用问题上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对当时和后世都有较大的影响。他对养生、养神、长寿和防治疾病的研究,又可以与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相互发明。  相似文献   

4.
一周代的艺术理论同该时代的形神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不少重要命题,都是从形神观引伸出来的。从周代的形神观,可以说明周代艺术理论的某些特征及其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奠基作用。产生于远古时代的灵魂不死观念,在周代依然是人对自身认识的基本出发点。人被划分为形、神两部分,形会死亡,神则永生。对于形、神的具体形态,有着明确的论述:骨肉复归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礼记·檀弓下》)  相似文献   

5.
<正> 南北朝时期范缜创立的形神关系的理论,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于范缜的理论贡献,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唯物主义形神理论发展的结果。实际上,范缜的形神论的突破性发展,原因不仅在于此,其玄学的体用观可能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一、元气形神论的局限及其启示范缜形神论产生之前,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元气形神论者,大都把人的形体看作由粗糙之气构成,把精神解释为物质性精细之气。他们主张精神依赖于形体,形体毁坏,精神随之消亡。元气形神论者在主观意图上是想从唯物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6.
“神”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从哲学上看,“神”有三种基本涵义:1.天神、神灵。孔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中的神就是这个意思。2.形神对举的神,即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的“精神”的意思。3.指一种特殊的难以言传的精神现象,即孟子说的“圣而不可知谓之神”。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7.
“离形得似”是构成中国美学形神论的核心命题之一,这一命题下笼罩着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形神论系统,其理论展开可从“离形”与“得似”两个层面,“超以象外”、“万取一收”、“俱似大道”、“古镜照神”四个要点切入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8.
解脱论是宗教教义的核心。佛教和基督教在解脱论之间存在以下四方面的主要区别 :一是两种不同的信仰与解脱的范式 (简称“信解范式”) ,即佛教的“人→神→人”范式与基督教的神→人→神”范式 ;二是两种信解范式所不同的理论基础 ,即“佛性论”与“《圣经》解释学”;三是两种信解范式不同的出发点 ,即“性非善非恶论”与“原罪论”;四是对佛、基信解范式发展影响最大的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 ,即“中道涅 般木 观”与“过程神学”。佛、基解脱论在这四个方面分别具有比较严格的逻辑关系 ,从而决定了它们各自不同的宗教修行方式和客观结果。但…  相似文献   

9.
论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荀子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存在与思维的关系是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那么天人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作为中国哲学发展第一个圆圈的先秦诸子哲学自然也把天人关系作为自己讨论的基本命题。天人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在讨论荀子哲学时,有的同志认为:“当时哲学斗争的—个中心问题,就是天与人的关系问题,亦即是‘天人合一’论还是‘天人相分’论的问题。”有的同志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在天与人关系上争论的中心问题是,天是有意志的、人格化了的神,还是无意志的自然,而不是‘天人合一’论与‘天人相分’论之争的问题。”有的同志则明确指出荀子反对‘天人合一”,是以“天人相分”贯穿其整个哲学体系的。诸说都有一定道理,但就先秦诸子特别是荀子天人关系的核心问题而言,我认为既不是“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的争论,也不是天是否有意志,更不是反对“天人合一”的,荀子天人观甚而至于整个哲学体系是以“明于天人之分”为出发点,以“制天命而用之”的主体性思想为核心主题,确立以人的主体性为中介的能动的天人合一观,他的自然观、认识论、礼乐论和人性论都是围绕以人的主体性为中介而实现天人合一这个轴心展开的。  相似文献   

10.
“形散神不散”是60年代初萧云儒在《人民日报》“笔谈散文”专栏的一篇短文里提出来的。他说:“师陀同志说‘散文忌散’,很精辟。但另一方面,‘散文贵散’。说得确切些,就是‘形散神不散’。”(《人民日报》1961年5月12日)在这里,作者显然力图以古代哲学中的形神论的观点来概括散文的特质,并把它提炼得精粹而辩证一些,以便大家把握散文的规律,更好地促进散文的发展。无疑,这一愿望是很好的。但事与愿违,“形散神不散”在实际的流传中却成了一条僵化的模式,窒息着散文创作以及教学和研究的发展。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一貌似公理的“形散神不散”实实在在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神指精神状态;色指面部皮肤的颜色与光泽;形指形体的强弱肥瘦及机体各部的形态;态指姿态,包括动静姿态、异常动作及与疾病有关的体位变化.神色形态,都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古人常说:“有诸内者,必形于外.”意思就是“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外在表现形式,都可以通过它的外在表现形式来了解其本质的一面”.对于一个人而言,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她)的神、色、形、态的变化来判断其健康与否.一个健康人的精神、色泽、形体、动态都有正常的表现,一旦反常,便是病态.  相似文献   

12.
诗歌艺术的形象与意蕴,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历代论者对此都有自己的表述。诸如,早在汉代就出现了“君形论”,魏晋有“形神论”,唐代开创“意境说”。明代王士禛标举“神韵说”,晚清王国维提倡“境界说”等等。而宋代严羽的“兴趣说”,则是被人们忽视了的,实际上却是一个从欣赏角度来谈形象与意蕴的关系,并且进一步涉及到了诗歌艺术形象的概括性问题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3.
王船山神范畴析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化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种“特异的学说”。北宋以后的理学家,几乎无不言神。但唯物论的神化论却主要由气一无论者张载、王廷相、王船山等于以论述发展。本文则主要探讨王船山神化论的神范畴。 王船山以继承张载自命。在他精心撰写的《张子正蒙注》一书中,按注条计,共言气(包括太虚、太和、太极和阴阳)约550处,言理约364处,言神约276处,言神实属不少。王船山育神,一如张载,有三种分指之义:一是“天之神”,二是“万物之神”,三是“心之神”。天之神即“气之神”,又称作“太虚之神”;心之神,指人的精神和精神活动;万物之神,指万物的活动和活动能力。王船山接受“天生万物”的传统看法,认为物之神和心之神都来源于天。  相似文献   

14.
人生学论纲     
<正> 一、人生学的兴起 (一)历史已经步入主体论时代人刚刚从动物界提升出来,面对崭新的大千世界,就开始思考着世界是什么?自身是什么?自身与这世界的关系是什么?人类认识的侧重点经历了三次大转移,即由古代的本体论(即世界是什么?直观加思辩。)转向近代的认识论(即认识与世界的关系是什么?实证加分析。)进而转向现代的主体论(即主体是什么?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什么?系统控制加动态综合。)这,便是人类的认识史。现实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主体是指实践者、认识者,即实践和认识活动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形神论是华夏传统美学体系中极富民族特色的理论之一,它广泛涉及作品真实、意象构造、创作方法等一系列重要的文艺美学问题。本文拟从历史与逻辑的双重视角切入,对其作一整体论述。上篇:历史演进中的逻辑展开追踪华夏艺术文化发展史可知,中国古典美学形神论起步于对“写形”的追求,成型于对“传神”的标举,深化于对“体道”的自觉。传统美学形神论滥筋于先秦以来的哲学形神论,而形神作为美学问题明确提出于艺术领域,则以绘画为发端。绘画艺术起步于对“形似”的向往,按古人定义,“画,形也”(《尔雅》),“形,象形也”(《说文…  相似文献   

16.
窦薇 《学术探索》2015,(1):118-125
"形神"与"气韵"是中国古代绘画美学的核心范畴,二者能够高度概括中国古代绘画之美学精神及特征。由于二者均缘起于人物画,早期阶段均为人物画创作的美学要求,故二者有诸多相似之处;但若加以认真比较,可发现"气韵"论的美学内涵较之"形神"观要更加丰富,下文将对二者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霍然 《天府新论》2004,(4):121-125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从"以形写神"到"离形得似"的转变,不仅仅是关于形神关系的观念转变,在更深层、更本质的意义上,它也是封建社会后期,时代审美兴趣的重心从外在事物向内在心灵的迁移.  相似文献   

18.
浅论体育哲学的范畴——对身心关系的认识●牛亚莉身心关系不仅与体育的关系至为密切,而且也是与哲学、宗教、艺术等有关的一对范畴。身心关系在西方曾以“灵肉关系”的形式出现,在中国古代则被称之为“形神关系”。身心关系中的“身”,是指相对于精神而言的人的感性肉...  相似文献   

19.
在讲究“和谐”、追求完美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指导下所形成的形神兼备的演剧要求,由“意象”这一传统的艺术美学观生发而来,它成为古代戏曲导演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古代戏曲导演理论谨守“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美学理想,重传神,贵虚拟;讲究神似,追求意境。通过“离形得似”、“不似之似”,追求超越生活表面形态的本质真实,创造形神统一的艺术形象,实现戏曲艺术整体美的至佳境界,从而让观众获得审美满足。  相似文献   

20.
“神理”是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明清之际的王船山论诗 也极重视“神理”,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以神理相取”的诗学命题。本文认为,“神理” 指诗歌创作过程中被诗人发现的富有独创性的形神之间、主客之间、物我之间、情景之间 以及意象之间的某种诗意的联系。“以神理相取”则是指诗人应善于发现并传达出这种诗 意的联系。与此相关,“神理凑合”乃是指这种审美联系不是冥思苦想得来的,而是在诗 人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审美感兴中发现的,因而是十分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的。“以神理相 取”的结果是创造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无相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意境与艺术理想。 可见,“以神理相取”说在船山诗学体系中属于艺术理想论范畴,它在中国古典诗学与美 学史上出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