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马莉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81-84
马克思关于人的问题的考察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现实的个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必然的个人”、“偶然的个人”、“有个性的个人”等发展状态。通过对“现实的个人”这几种不同发展状态之间的关系的梳理,比较完整准确地把握了马克思的个人观。马克思的个人观对于探讨和思考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彩云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6):9-12
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使现存发展观遇到了危机。但是 ,任何事物或现象都有其自身的历史寿命 ,全球现代化实践表明 ,发展中的种种问题还不足以把现存发展观推到其历史的尽头 ,现存发展观仍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目前我们还不必抛弃现存发展观而创立新的发展观 ,我们要做的只是调整和完善。为此 ,我们必须全面剖析现存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根据 ,并为调整和完善现存发展观提供比较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学术界缺乏对孔子与马克思的比较研究,缺乏对二者关于人的发展观问题会通之处进行具体阐释与现代转化。只有立足文本、着眼现实,从孔子和谐发展与马克思全面发展的人的发展观的比较中找寻到二者蕴意上不谋而合的会通性,从人本情怀、躬行实践、社会发展诸方面得出可资借鉴的观点,才能将两位历史哲人留下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中国政治发展,就是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问题上,邓小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观,为当代中国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郑曙村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6):15-19
SARS危机暴露了我们传统的以GDP为中心的发展观的局限性。目前,我们应从一味追求单纯的经 济增长热中冷静下来,走出"以GDP为中心"的发展观的思维定势,在发展观上来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树立和谐发 展的新理念。并从发展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更新、干部政绩的评价与考核方法的改革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推 动和谐发展观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新发展观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洋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6(2):9-13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 ,把发展看成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社会———自然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 ,这种新发展观的本质是人的可持续发展 ,人的发展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 ,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 ,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薛桂波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40-46
科技伦理治理是我国为了应对科技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而提出的科技伦理战略,力图实现科技发展对于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增进的积极作用。发展伦理学从发展的伦理和伦理的发展双重维度凸显了伦理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能够为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治理发展观、发挥科技伦理对于科技合理化发展的作用奠定理论基础。基于发展伦理学的理论视野和方法论,应注重从科技伦理治理中的前瞻性伦理责任、伦理规范的动态更新、多元参与机制、系统性调整等方面优化科技伦理治理进路。 相似文献
8.
刘立柱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3):65-67
道德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则,凸显了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超越性意蕴。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教育仍存有实效性不足的问题。文章从道德教育的现实性和超越性辩证统一的角度反思道德教育实践,主张道德教育应该立足人的具体生活情境,强调知行合一,又突出道德教育的批判和超越精神,克服市场逻辑带给人的异化,努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形成过程、内涵的把握和解析,从大学生教育的目标、途径、内容三方面探讨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发展观是对发展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它体现出人们对发展的基本价值判断。发展观的演变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经济发展观阶段;社会发展观阶段;可持续发展观阶段;人类发展观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一条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其发展观也经历了一个从单纯强调经济增长到重视社会发展,继而到关注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再到提倡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演变过程。2003 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五个统筹”的新要求,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对我国国情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深化和创新,蕴含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梁成意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3)
传统宪法概念存在三大局限性:历史的局限性、抽象对象的局限性、定位上的局限性.基于对传统宪法概念的局限性之反思与超越,可将宪法界定为客观秩序和观念秩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主权社会的基本规范. 相似文献
12.
郭洁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3):31-33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经济实力在20-30年代实现了迅速恢复与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苏联提供了重要战略契机,苏联模式在东欧的推广、以核武器为重要支撑的军事力量的增强,为苏联赢得了与美国同等的“超级大国”地位。但是由于苏联崛起战略设计存在严重缺陷,实施过程缺乏有效应对与纠错,加之与美国争霸过程中战略目标的日益偏离与逆转,结果,不仅崛起未能成功实现,存续近70年的苏维埃联盟也归于瓦解。新的历史时期,汲取苏联崛起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中国应该在目标、模式等方面走中国特色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韩云忠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7(3):141-147
人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超越性.人的超越性是人的主体性和生命本质力量的发挥与确证,是人之为人所不可或缺的内在生命特质.人的超越性是由人本身具有的能动性、创造性、意义性、精神性和无限性决定的,它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创造对适应的超越;意义对现实的超越;无限对有限的超越;精神对物质的超越.现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超越性是人存在的升华.否定人的现实性,超越性便成为空中楼阁;忽视或放弃了超越性,人之为人的高贵性便无从彰显. 相似文献
14.
武振华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62-68
马克思是从生产方式发展的角度研究个人的,改变了以往西方哲学家对人抽象认识的范式,使之具有现实性和具体性。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不忽视人的自然性,但更注重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和主动性,兼有“经济人”、“道德人”、“环境人”和“全面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我国当下道德建设,面临主流价值被淡化消解的危机情境;荣辱观在逆转个体道德理想模糊、个体道德底线消解方面,其建构个体道德的基础作用日受重视;八荣八辱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优秀道德传统的传承发扬与超越,因为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确立泾渭分明的是非界限,高举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成为凝聚道德共识的要旨,而具有持之... 相似文献
16.
徐光超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将科学发展观引入政府能力的思考框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我国政府能力的现状仍然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存在差距.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下,政府能力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同时也为我国的政府能力建设提供了崭新的思考框架.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中的人的价值取向——世纪之交对人类中心观念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中华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28-33
工业化过度发展造成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不容置疑,作为工业化发展观理论基础的近代人类中心论观念受到责难也无可厚非.那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不是要否弃人的利益与价值取向?作者认为,以人为本的哲学观念范型始终是发展观的价值尺度,我们所要扬弃的是支配旧发展观的绝对化了的人类中心观念.从理论维度阐释,"主体"、"理性"、"人类中心"并未因后现代思潮的"放逐"而全盘丧失,作为深层的哲学价值观念继续筹划着人的生存和未来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8.
赵智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1):91-94
因为发展观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是辩证统一的、科学发展观蕴含的发展理念和方法论具有引中性,所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个体发展是可行的,并由此获得其个体意义。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得出一些新的认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构、功能的重识和路径的重建。 相似文献
19.
高歌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0(5):94-95
柏拉图政治学说的核心是"哲学王"思想,也就是"知识统治"思想,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应批判地吸收,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不断追求知识与智慧。 相似文献
20.
韦顺国 《华北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6
“现实”是马克思哲学唯一的合法性文本。马克思政治发展观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立足于:“现实的人”、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的人的活动等“三重现实维度”。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政治发展“以什么为中心、以什么为基础和以什么为推力”等人类政治生活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赢得自身的政治权利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人类构建幸福的政治生活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对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