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改革已深入我国各个领域,法治建设被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创造更加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主要论述法治建设在中国的形成历史与发展,以及它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农民、农业是国家的根本问题。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也是现代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与城市的发展速度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无论是科技、经济、面貌、基础设施、人均收入、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等方面都明显落后于城市。不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这些差距,不仅影响农村社会的良好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更会严重影响新农村的发展进程。新农村的规划发展,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姜菁  谢娜 《职业》2005,(5):16-18
社会不和谐因素在薪酬方面的三大表现 职业:社会和谐包括很多方面内容,您认为薪酬问题占据什么位置? 苏海南:社会分配问题在社会和谐中应该说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它是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的渠道.因为社会和谐离不开物质资料的支撑.而物质资料是人们通过劳动、工作创造的,人们凭借劳动享有物质资料分配的权利,通过合理的分配使每个人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进而达到小康甚至富裕.在这样一个基础上,人民生活才能安康,社会才能稳定,才能够有效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够形成诚信的社会风气.俗话说"饥寒起盗心",如果人们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肯定会用一种失衡的心态去看待社会或采取一些过激行动.而我们工薪劳动者的生活资料的来源就是薪酬.中央说就业是"民生之本",我们也可以说薪酬收入是"民生之源".可见,合理的薪酬分配对于构建起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以来,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中国政府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相似文献   

5.
张晓欢  沈体雁  劳昕 《城市》2012,(5):46-51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中国城市社区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不仅表现在自然生态、道路交通和建筑景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人文生态、关系网络和文化融合等社会生态方面.这些变化为提升社区变迁生活层次、文化品味等提供了契机,但同时也给和谐城市社区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谐城市社区的发展路径、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6.
过去三十年,改革开放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和国家长期奋斗目标,但是到了具体执行中就出现片面追求GDP指标增长的倾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社会发展的失衡,表现最为明显的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合格产品和药品泛滥,还有精神萎靡身体健康受损。2013年年初,中国出现了大面积的雾霾天气,有专家指出,这主要源自中国长期以来“唯增长论”的粗放发展模式给社会带来的健康赤字。对个人来讲,损失巨大;对国家来说,得不偿失。数字的增长是给别人看的,留给中国的是巨大成本、巨大问题、巨大代价。我们又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7.
法治和德治是社会生活中规范人的生活的前提,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对法律起着基础和限制的作用。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社会中违法现象也越来越多地凸显出来,这些现象的出现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形成了较大的阻碍,除了政治、经济、文化及法律本身事物影响外,道德建设在法治社会的构建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从道德建设在构建法治社会中的支撑作用出发,对我国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强化道德建设在法治社会中作用的途径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也面临着环境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美丽中国建设,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深刻把握马克思生态观的内容,挖掘其时代价值,加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它为建设法治国家提供了基本保障,为提倡低碳生活提供了目标方向,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的时代内容。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是人们针对社会生活不和谐状态而提出的一种社会理想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目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得我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决定未来的年轻一代的发展上,对于青年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社会问题予以高度重视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未富先老”问题突出。在4月7日由卫生部、全国老龄办主办的“2012世界卫生日主题活动暨中国老龄化与健康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表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规模巨大、增长迅速、地区失衡、城乡倒置、女多于男、未富先老6个基本特征。实现健康且积极的老龄化社会是一项推动社会进步的公益事业,需要政府、社会以及每个公民作出积极响应。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2004年9月19日,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素质教育和和谐社会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在社会发展中以人为本的教育问题。面对我国人口基数大、沿海和内陆发展不平衡、城市和农村贫富差距大等社会现实,建设和谐社会必然需要广大人民群众人格的和谐完善和素质的全面的提高,因而素质教育怎样更好适应和谐社会的建设,成为我国在"十二五"发展阶段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囊括目标、基础、重点以及主线等多个方面,已然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又连贯的体系架构,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奠定理论基础,为党和国家各领域的深化改革提供法治指引,为全面建成小康乃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聚社会力量,为世界法治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中国经验和智慧。  相似文献   

13.
法治文化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文化底蕴,是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力量源泉,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求,也是推进依法治国、维护人民利益的重要保障。但目前,中国现阶段国情面临法治不被信仰、公民法治意识淡薄、法治文化氛围不浓厚等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原因,坚持问题导向,本文从进一步提升全民族法治文化素养、提升公民法律信任感、加强制度保障等对策建议,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传媒览要     
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发展不协调——《中国经济快讯》2003年9月29日中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的主导下,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与此同时,社会安全问题如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险等被摆在次要的位置,经济建设还没有完全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强调GDP增长本身并没有错,但GDP并不能解决社会进步的全部问题,也不能满足人类社会的全部需求。并不包括使人们生活有意义的全部东西。  相似文献   

15.
张彬 《现代妇女》2014,(11):180-180
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信真仰理。法律信仰在社会法治建设的今天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依法治国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法治灵魂的真正实现。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治国方略提出以来,我国的法治化进程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到法治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全体社会主体法治意识淡薄,因此,对法律信仰的培育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追求和谐舒适的高质量生活。居(村)委会是中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对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起了巨大的作用,其服务质量影响着居(村)民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相关人士等途径,了解宁波地区居(村)委会的服务,在提高居(村)民对居(村)委会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和信任感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开会时间最晚的一次四中全会;也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依法治国”作为主题的四中全会.全会公报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意在建设五大体系,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推进三位一体建设,即“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化推进;实现四个具体目标,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由此,法治中国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有何关系?如何约束行政权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法治政府建设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法治政府建设如何适应全面深化改革与依法治国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和谐、经济结构与人口结构的不和谐、城乡发展的不和谐以及社会结构的不和谐,种种问题纠缠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就业的现状和特点,并成为折射中国社会各种问题的焦点和指示器。解决就业问题已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不能单靠市场来解决,是“富民”优先还是“产值”优先,实际上是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要回答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社会学能够做什么的问题,首先要回答目前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里,关键的问题是,中国社会在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究竟是什么,或者如何结合目前现实在理论上重新理解中共中央“八大”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从实践方面讲,还有两个根本性问题值得注意,一是社会利益格局问题,二是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在中国社会,这三个问题可以说是密切关联的,而且是目前社会种种不和谐问题的主要根源。社会不可能没有矛盾,但是现在很多社会矛盾在演变为社会冲突,而且有些还变得不可调节。那么究竟什么是现阶段最主…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高校工会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依法建会,依法管会,依法履职,依法维权,运用法治思维协调劳动关系,参与各项改革,建设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