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5 毫秒
1.
辛亥革命前后诗坛形成革命诗潮,南社诗人的成就,是其重要标志。革命诗潮是诗界革命的新阶段,沿续了"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三长具备的诗界革命纲领。在冲决旧诗境域、开拓新诗意境方面,表现出更不受传统诗教规范拘缚的精神,近代民主意识、民族精神、反清革命成为时代主题,在语言和格调上也有所变革发展。但国粹主义文化观阻碍了诗体变革的突破。从诗界革命到革命诗潮构成中国诗歌近代化转型的重要阶段,也形成了至今仍影响面很广的第三种诗歌类型"旧体新诗"。  相似文献   

2.
国内"剩女"现象日益凸显,"剩女"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一个庞大的队伍和社会现象,一经媒体介入立即引发民众与学者的广泛思考.以"剩女"现象作为一种分析范例,从帕森斯社会行动模式建构理论出发,探究女性模式在分析女性行动中的特殊功效,用模式变量来探究"剩女"问题,诠释各种婚姻家庭制度、女性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揭示"剩女"这种女性突生现象的逻辑演绎与行为变迁,寻觅"剩女"角色选择的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至民国时期,伴随世界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民族国家意识的兴起,回族新知识群体的国家意识达到空前高度。以《月华》杂志为代表的一系列回族刊物充分表达了回族知识群体的"国家意识"内涵,体现出回族的追求自始至终与国家利益的一致性,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族对民族自身发展方向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对近代以来回族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国家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众传媒上密集出现的各种女性形象,或明或暗地传达了强弱不一的性别意识。而"碎片化"是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重要特征。由于"碎片化"传播现实的存在,大众传媒上出现过的女性角色,常常显得变形与夸张,结果是扭曲了女性的真实情况。本文以近年来的"金庸小说"、"选美"、"超级女声"、"快女快男"等几种媒体热点事件作为分析对象,旨在考察作为男性意识的新权力网络——大众传媒是如何来制造与操控女性的社会角色的。  相似文献   

5.
"女鲸诗社""女子诗报""翼"这三种女性诗歌群体和出版物是近二十多年间汉语诗歌的重要实绩,作为一个群体——无论是以结社还是以刊物为核心团结女诗人的方式,需要加以省思的,确如"女鲸"同仁自觉意识到的那样,是考虑作为性别群体的女诗人通过写作究竟能为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做一些什么的问题。仅仅提供发表平台,聚集人气,作为文学目标是不够充分的。女性诗歌写作需要的是主体意识强烈的"击浪",而非奢侈、悠闲的"畅游"。互联网技术更新快,信息空间利用的新方式的不断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上诗歌写作的交流。或许,我们可以把进入互联网空间的女性诗歌视为女性诗歌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回眸与反思:中国女性文学六十年(1949—200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六十年之际,立足文学"她世纪"的起点上,回眸与反思1949年至今的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历史,检阅不同时代的女作家以自己的灵魂与血脉,"抟字"创造的女性精神生命历史画卷,分析中国女性文学与社会、性别、政治、革命、经济、商业、消费等等多重复杂关系,审视男权中心文化对女性造成的身体与心灵的羁绊,反思"拿来主义"造成的文化迷失、断裂、错位与遮蔽,发现其文化深层的精神互动与审美个性的新生态、新走向,对于当代中国女性文化观念与生活方式的重构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小说界革命"启蒙宗旨之下,新小说以近代社会各种人物为原型,尤其是那些自身己"醒"、自身己"新"的先进中国人,如当时所涌现的新党、留学生、新型女性等新群体,成为其极力塑造与宣传的政治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时期,我国一些先进女性为挽救祖国危亡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不辞劳苦,不惧牺牲。尽管这一时期的知识女性相对于全国大多数妇女来说微乎其微,但却代表着中国女性觉醒的程度及其对民族国家的责任与贡献,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本文拟就辛亥革命时期觉醒知识女性的革命活动来分析其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原因,肯定其对革命所做出的贡献及其对自身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新自由主义思潮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异常活跃,呈现出空前的多样性,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影响广泛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新左派"等社会思潮,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矛盾与冲突,鲜明表达了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在急剧变动的时代的感受与愿望。本文试图重点论述新自由主义的发展脉络与历史,从而洞察到社会历史的情况及其走向。  相似文献   

10.
在被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基于实践的思维方式,从"革命的实践"出发对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试从马克思的"革命的实践"出发,在对近代法国唯物主义自然环境决定论和社会环境决定论进行批判与考察的基础上,来认识马克思是如何从"革命的实践"出发,对近代法国唯物主义关于人和环境关系问题的批判。进而,一方面,揭示了马克思提出的"革命的实践"对人与环境关系论述的理论渊源;另一方面,克服了以往人们从经验常识的层面对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庸俗化理解的缺陷,从而揭示了马克思所实现的从"革命的实践"出发,进行解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的真正内涵所在。  相似文献   

11.
建党初期的女党员们在革命实践中争取机会和发展空间,将五四运动中获得的性别平等理念付诸实践,致力于自身解放以及争取全部的妇女解放,成为实际推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妇女运动不断发展的主体.即使面对社会不平等的性别制度,以及党组织内部存在一定的性别分工,她们仍然努力挑战传统的性别规范,彰显了其主体性和能动性.  相似文献   

12.
陕甘宁边区的妇女党员是边区妇女中的佼佼者,虽然她们人数不多、发展缓慢、分布不集中,但作为女性队伍中政治觉悟较高、社会影响较大的一个群体,她们在延安时期党的建设、政权建设、政治动员、社会生产、家庭建设以及推动妇女自身的解放运动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陕甘宁边区的妇女开展了妇女解放运动,这一时期作为革命圣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陇东革命根据地,它的妇女解放运动是随着陕甘宁边区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而开展的.它是一次带有全民性质的社会变革,是由边区政府组织发起的自上而下的群众运动,它以政治动员的形式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从身体和思想上解放了根据地妇女同胞,把他们动员到抗战和生产前线上,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以斗争为生命要素的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在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双重运思中,马克思确证了社会革命是“政治的最高行动”“天下最权威的东西”和“人民权利的法律根据”,同时还回应了工业革命和资本逻辑背景之下反对旧的社会关系和联合的革命行动何以可能的问题。在马克思的致思理路中,他先后聚焦物质利益、异化劳动、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劳动和资本的关系而分别阐发了他的社会革命思想。马克思的社会革命思想是与众不同的,它既是革命理念与革命行动、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经济革命与人类解放、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相统一的总体性革命,又是历史地回应时代之问的人民革命。在新时代,我们必须高扬马克思的社会革命思想和精神,在理论上肃清消解、否弃、拒斥革命的误识,在实践中继续推进伟大的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  相似文献   

15.
共产国际认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及其国民党来领导,苏维埃政权只有在中国革命向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之时才可以建立。共产国际认为蒋、汪叛变促进了中国革命向苏维埃阶段发展,但依然希望国民党左派复兴中国革命而暂缓推行苏维埃运动。在复兴国民党的计划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共产国际最终提出在中国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  相似文献   

16.
李达在把唯物史观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妇女解放思想。他认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是私有制,妇女受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因此,妇女解放运动必须同社会运动结合起来,必须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废除私有制、建立新国家;中国的妇女解放问题有其特殊性,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尤其要与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相结合,与国际无产者领导的解放运动联合起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这种自由全面发展当然也包括妇女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这也就是妇女解放的真正实现即妇女的彻底解放。  相似文献   

17.
日本从明治政府时代开始提倡女子教育。日本的女子大学在创立之初,虽然受到国际人权及女权思想的影响,但以本国固有而深远的文化因素作先导,坚持"贤妻良母"的女子教育宗旨。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高等教育向纠正性别偏差的方向转变,2000年以后,日本女子大学数量明显呈现减少趋势。日本女子大学的发展对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启示是:不仅要培养女性领导力,提高女性的权力指数,而且要重视女性家庭本位对社会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虽然同为近代中国的农民革命运动,但他们的政治意识即对洋人、洋教、政权和清政府等问题的认识,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的女子教科书以全新的文本形式和政治关怀开启了焕然一新的女性公共空间,它打破了“女子无学”、“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格局,为女性才智的发展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广泛的可能性。然而检视教科书文本却不难发现,在“女德”和“女才”的关系问题上,这一全新的文本形式与传统保持着十分清晰的连续性——它们认同“道德优先于才学”。它们嘲笑传统社会的“女子才学”行为,追求传统女性读本所倡导的道德和实用原则,它们塑造的两类新形象——贤妻良母和国民之母——均是“女德”的新型政治形式。  相似文献   

20.
人民是国家最高权力主体。人民权力兼具国家权力和社会权力双重性质,既体现于国家主权和人大行使的国家权力中,又蕴藏和显示于公民社会的社会权力。执政党的权力属于人民权力的一部分。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政党具有一定的社团权利和社会权力,执政的党员当选为国家官员者则可依法行使国家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