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0 毫秒
1.
语言是人类表征世界、实现交际最根本的工具.语言的使用形成话语,话语意义以说话人的意图为核心.话语具有行为性,话语行为具有目标性.人类运用其最根本的工具实现其意图、目标,由此产生话语的原动力.话语的表述效果称为"语力"(discower).语力与三项要素相关:语言能力、知识及表达途径.构成语力的这三项要素是相辅相成的:语言能力与知识的获取能力形成正相关的关系,而二者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话语平台的准入度.语力的强弱决定了个人话语权的多寡.一般说来,语力强则话语权大,反之亦然.由于语力中的语言能力和知识需要经过长期、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因此语力的强弱因人而异.这也必然导致了人们在具体社会中享有的话语权是不均衡的.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3,(9):71-75
话语批评是一门关于话语的整合性社会科学,它关注话语所体现的差异与不平等。族群语言身份是一个涵盖语言特征与族群特征的复杂概念。话语批评的基本信条是"你说什么样的话就是什么样的人"。话语批评关注边缘话语,终极的目标在于关注边缘话语所代表的边缘社会、边缘人群与边缘文化。本文以台湾文学中的"乡土论战",《1895》、《海角七号》两部电影为例,分析了台湾话语与文化性格中所隐含的种种忧郁与情结。  相似文献   

3.
汉语方言自然话语语料库建设是国家语言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语言教学研究、多语通讯和信息服务、语言识别和说话人识别、口传文化传承和保护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汉语方言自然口语语料库的价值,在于话语语料原生态属性.语料库的建设应以语料的多用途为目的.话语语料应体现体裁和题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并具备一定的规模量级.探索多快好省的自然话语采录方法,建立规范易行的标注系统,是汉语方言自然口语语语料库建设的保证.汉语方言自然口语语料库,要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更新与发展,用面向广大用户的开放理念研发服务于社会公众的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4.
林莺 《学术探索》2013,(2):119-122
摘要:对于华裔作家身份的建构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但是目前的研究,多是纯文学的解读,未曾出现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华裔作家话语权力的实现和身份认同之间关系的研究。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断裂导致文化的迷茫。本文利用福柯的话语权理论,率先提出话语权的获得才是身份建构的最本质原因。从语言遮蔽下的话语失落、话语“言”生和话语“心”生三方面阐述话语实现和华裔作家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中国文化的浸润才是华裔作家获得话语权、完成身份建构的最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5.
话语标记语的识别及其语用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话语标记语是说话人为了引导和制约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而选择的语言标记。首先结合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语样本对话语标记语的概念进行解释,然后根据Janet M.Fuller提出的两条识别标准对话语标记语辅以实例分析,并指出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以及其实现交际目的的手段,提出话语标记语实际上是对Leech的礼貌原则的补充,最后提及它在使用时应该注意的几点。  相似文献   

6.
《琼州学院学报》2016,(3):75-80
称呼语是常见的语言单位,用于指称说话人自己和其他交际者、标识交际者的身份以及管理交际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本文主要从身份和身份建构的视角考察称呼语,通过语言实例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即交际者如何利用称呼语建构身份,开展交际,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称呼语实质上是交际者在交际中可以加以利用的语用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7.
态度是内在的,是隐藏在人们思想中的想法和概念,如何通过客观科学的途径使人们呈现出其真实的态度,成为解释语言态度本质的重要问题.既往的语言态度研究大都使用直接法/间接法或者社会法,难以揭示说话人隐藏的语言态度.基于话语分析的语言态度研究主要从三个层面分析语料,即"基于内容"(content-based)的话语分析、话轮中的语义语用(turn-internal seman-tic and pragmatic)分析和话语情景互动(interactional)分析.依赖真实情景语境的"互动"研究,秉持动态的语境建构观,分析真实情境中的话语表达,能够把语言态度概念变为可评估的"实践"或"活动",揭示出语言使用者真实的语言态度;把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相结合,将语言态度和语言行为放在同一语境框架下进行阐释,能够建立语言态度与现实语言行为的有效联系,进而拓宽我国语言态度研究的视角,有助于深入理解语言态度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牛津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的言语行为为立足点,对话语意义进行深入分析。奥斯汀首次提出区别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著名论断的哲学语境。所谓言有所为的话语就是说话人在说话过程中实施的动作行为而不只是说的行为的话语。奥斯汀所说的言内行为,是指一个具有特定形式和一定意义的话语(话语标示)。不同句子的话语能够产生相同的话语标示的语符,换言之,不同的语境中所说出的一个相同的句子能产生不同话语的标示的语符。研究和分析言内行为能使我们的表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习传进 《江汉论坛》2006,(9):124-128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非裔文学批评,作为一种被边缘化的少数族裔话语,也属于一种文化身份批评或文化身份话语。文化身份批评探讨文学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分析文学对身份建构的启迪意义。这里的身份包括性别身份和民族身份。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家的民族身份与性别身份观念,与后现代主义及与之相关的后殖民理论有着内在关联性、一致性和矛盾性。这些理论都对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的种族观和性别观进行了批判和反省,对身份的认同与建构进行了深层透视,力图颠覆欧洲中心主义的种族、性别本质论,走向文化身份的建构论。  相似文献   

10.
置于句首的话语标记语so近年来在英语国家广泛使用,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语言现象.其兴起契合了说话人的使用心理,符合网络时代的交际特点,具备社会现实基础.而从实际交际效果来看,其社会接受性并非与之并肩而立.深入研究这一现象可以得出两点启示:其一,话语标记语的真值语义不会完全消失,因而对其话语功能依然存在或大或小的影响;其二,话语标记语是一个原型范畴,其成员的典型性主要取决于该话语标记语进入本范畴之前的真值语义的负荷大小.  相似文献   

11.
在思想与语言的关系中,语言本身的有限总是令言说陷入窘境.然而从存在、语言与人的本质关联发现,言与意这一对矛盾表象却有着内在的深层关联:存在本身自行显现(澄明)并自行隐匿(遮蔽)的特性,使它在现象上永远呈现出有(在场)与无(不在场)的动态运动,而这种运动本身恰恰又构成了言与意之间的永恒动能和张力.文学话语的特殊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永远不满足于陈述已"有"的东西,而能够依托于一种"先于逻辑的概念和表达方式",从"有"入于"无"之际不断创造出新的意义来.同时,文学话语又总是能够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亦即不断地打破自身的逻辑规定性中,从"无"中生"有".语言本身所构成的牢房,语言逻辑所设定的界限,恰恰只有这种"前逻辑"的诗的语言才能够打破,这就体现为文学话语在"有"(有限之言)与"无"(无限之意)之间的成功转换.  相似文献   

12.
"国民性神话"的神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国民性的神话>一文存在的理论困境在于:刘禾在运用后殖民主义的反本质主义理论来批判"国民性"话语的本质主义时,自己也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本质主义.后结构主义的思想不乏一定的深刻性:语言的确可以在一定的意义与程度上塑造经验乃至现实世界,但是把这一点推到极点就会十分荒谬.  相似文献   

13.
命名活动既是语言的运用也是人类思雏的体现,现代意义的楼盘命名同样体现了语用和思维活动两个方面的特点.文章通过阐释楼盘命名的交际过程,指出楼盘名称对话语角色身份和社会角色身份的传递是发话人的重要意图,这种身份传递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标明发话人身份、选择听话人身份、混淆交际双方身份.通过分析进一步指出楼盘命名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在实现发话意图的同时应该意识到语言的道德功能.  相似文献   

14.
文化诗学:宏观视野与微观视野的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该总结文学理论三十年走过的路.我所提倡的文化诗学是:强调语言与意义、话语与文化、结构与历史本来的同在一个"文学场"的相互关系,给予它们一种互动、互构的研究.对于文学来说,语言与意义、话语与文化、结构与历史是两翼,应该两翼齐飞.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学理论的知识建构存在着"历史--身份--话语"三个至关重要的维度.中国文学的历史感性和感性的历史是其构建不容悬置的感性材料和逻辑依据;在文化身份的选择上,唯有面对混和文化身份与族群文化身份的守望与维护的悖论和矛盾,才能使文学理论的知识建构成为有意义的可能;而话语则是文学理论知识建构中最基本的知识谱系单位、知识权力、思路和方法的象征性显示.  相似文献   

16.
《琼州学院学报》2021,(1):83-90
美丽乡村语言景观是新型乡村关系与结构的可视化表达,其表征体现在标牌的类型、语码、字刻和置放等方面,由此可折射出语言态度、社会文化发展程度等信息。美丽乡村的空间话语模式优点在于注重历史文化氛围的构建、注重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理念的宣传和对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积极落实,不足在于景观表达较为粗糙、信息值获取率不高。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对语言景观与空间话语的构建,其路径包括设计景观特色和加强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7.
现代湘籍作家大量运用方言土语进行文学创作,其文化动因与20世纪中国社会现代性转型的时代文化语境下的西方话语资源和来自民间的本土话语二元互动、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和生活命运的改变以及与地域文化地位的因素息息相关.沈从文以"乡下人"作为自己文化身份的自觉选择、周立波自居"中心"而不能忘怀"边缘"、韩少功对"边际人"语言困境的清醒认识等都是时代文化语境中的现代湘籍作家们自居"边缘"眺望"中心"的身份定位和文化选择.高度重视母语方言资源成为他们的共识,并由此开拓出一条条成功的泛方言写作之路.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时代,西方的话语霸权带来了"中心/边缘"的对立,这种对立造成了第三世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危机.后殖民理论提供了思考这一问题的独特视角.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重建本土文化身份的途径在于:认清中国当代文化身份的"混杂性"特征,突破传统的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积极开拓文化"接触区",构建与西方文化进行平等对话的平台,以期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身份.  相似文献   

19.
詈语即骂人的话,是"侮辱他人的粗野的或恶意的话语".语言不可避免地带有性别特征,詈语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造成詈语使用的性别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生理因素外,主要原因是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20.
话语标记语是会话中常见语言现象之一,它对话语信息具有制约性。话语标记语作为实现话语连贯的重要衔接手段,在交际过程中,具有制约、提示、话语组织等功能。它能够帮助读者/听话人用最小的努力达到最佳的关联效果。随着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话语标记语成为了语言学研究中发展迅速的一个领域。文章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话语标记语"So"的语用功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