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严复、林纾的翻译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 ,与他们根据社会需要及读者接受能力对文本和信息传递方式作出理性选择密切相关。选定翻译文本之后 ,采用哪种信息传递方式加以译述 ,应该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翻译根源于人类交流文化、传播文明的需要 ,翻译活动只有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 ,重视语言与文化的时尚性 ,才能使翻译成为有意义的社会行为。可见 ,评价翻译 ,不仅要着眼于原著、译著与译者的关系 ,更要着眼于译品所产生的社会效应。译品价值如何 ,主要应从是否适应整个社会进步的需求这一角度来衡量  相似文献   

2.
翻译的社会功效在于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社会发展。它决定了翻译的动因,原作的选择,并且构成译文效果评价的重要方面,因而是翻译生命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时代,社会需求要求翻译实践的发展方向是跨文化翻译,是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很不相同的两种文化之间的交往与交流,因此它是一种非常规的对话,要求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差异性、保持异域文化,增强人们的文化多元性意识,从而促进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促成各文化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语言本身作为一个功能体系,它的基本功能用于交际。由于语言是在一定的社会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研究语言一定要与人们交际的具体语言环境、社会文化联系起来。在进行翻译时,译者对于所要翻译的材料及环境应该有一个良好的认知。只有对源语语言有一个深刻的认知才能充分地理解源语的含义,有助于翻译的进行。在此对英国学者罗杰.贝尔的认知翻译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究,以此说明在认知模式下的翻译是一种以对源语进行再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指出会话含意理论为翻译活动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在翻译中如何解读原话的话语含意,在译语中如何将含意表达出来,是翻译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翻译都被视为各民族间文学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学活动。诗歌的翻译在翻译界、文学界都是颇受争议的,对于诗歌是否可以被翻译的讨论一直在继续。其实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诗歌的翻译是一种破坏性的重写活动。  相似文献   

7.
刘祥清 《云梦学刊》2007,28(6):52-54
中国翻译悠久的历史、中国翻译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现代化所起的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作用并没有从一开始就给它带来应有的社会地位。对翻译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张莉 《河南社会科学》2003,11(5):144-146
传统翻译理论以翻译是否忠实原文为评判翻译的准则,对译者的情感介入持否定态度,抹杀了译者情感因素的客观存在。从翻译准备阶段到翻译阶段,译者的情感因素应贯穿始终,倾注译者情感的翻译才是富有灵性的翻译。  相似文献   

9.
曾建萍 《云梦学刊》2011,32(5):142-144
历年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一直在翻译界居主流地位。学者们对"雅"的理解分歧最大,批评也最多。而科技英语作为一种非文学语言,"雅"是否存在,在其翻译过程中"雅"是否要保留以及如何保留往往也是译界学者们争议最多的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英诗译稿》是郭沫若最后一部翻译作品,也是他晚年心曲的自然流露。通过对《英诗译稿》翻译方法的分析,一方面可以看出郭沫若在翻译理论上自我更新的自觉意识,一方面可以清晰地看到郭沫若在特殊社会环境中的隐曲心态。《英诗译稿》的最大价值在于:它隐含了一个我们大众视野之外的不一样的郭沫若,凸显了一个在文革之中未被公众所认知的郭沫若,它承载了晚年郭沫若的审美理想,折射了这位一直处于风口浪尖的知识分子难以言说的痛楚。另外,《英诗译稿》翻译的研究,也可以折射出郭沫若翻译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这些问题对翻译文学的发展也具有启示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盗火”到“理水”——《新青年》文学翻译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强 《晋阳学刊》2008,(6):105-110
五四时代是一个西学东渐的时代,西方的文学作品蜂拥而入。《新青年》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旗帜和号角,自然承担起了翻译的重任。作为“一代名刊”,《新青年》的文学翻译不容忽视。《新青年》共翻译了40多位外国作家的100多篇文学作品,其中以屠格涅夫、泰戈尔、莫泊桑、王尔德和易卜生等作家的作品居多。从对源语作者定量分析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会发现《新青年》当时的翻译存在着严重的“误读”现象,但这在当时却是一种策略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翻译界的现状揭示"翻译的危机",文章剖析其中原因,并提出几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不同语言间的翻译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通过追述近代日本大思想家西周翻译"哲学"这一重要用语的思索过程以及现代日本哲学家九鬼周造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对话,揭示翻译过程"语言转换"与"意义转换"的深层内涵在于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选择.翻译直接影响不同文化间相互理解和对话的水平,因此,以提高大学外语本科教学中翻译学科建设为基点,是培养合格的优秀的翻译人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吴琳 《阴山学刊》2005,18(2):45-48
在传统的译学研究中,创造性叛逆被视为"毛病"、"错误"而尽量加以排除;比较文学学者却认为翻译中的叛逆是不可避免的,其存在具有重大意义.现代文论中的阐释学、解构主义、描写翻译学派理论为我们重新审视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有效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5.
在学术著作、科学文献翻译及报刊媒体中,法兰西学院、法兰西研究院、法兰西学术院及相关机构所产生的译名混同已经对正常的文化和学术交流造成了影响.本文辨析这些机构的历史发展、法律身份及其职能,阐述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对目前学术译名的规范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导致了翻译的多样性,只有"家族相似"才能最好地描述翻译原型范畴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充分必要条件下定义的翻译存在着本质缺陷,翻译定义应该是开放的、非限定性的。翻译教学中采用开放性翻译定义,能避免传统定义给学生带来的单维、僵化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翻译标准的灵活性,从而自觉根据翻译目的、译入语读者的语言规范、文学艺术规范和社会文化语境等灵活调整翻译策略,创造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语义成分分析法和词汇化模式的观点,对比分析英汉"笑"类动词的词汇化模式异同,并结合汉英翻译实例探讨这种异同对"笑"类动词英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定义翻译和测试的基础上,确定了翻译测试的内涵。为了满足翻译测试研究活动的操作性要求,本讨论把翻译定义为翻译活动主体的工作表现或工作实力或发展性向,把测试定义为由准备、实施和跟踪研究构成的过程。对于翻译测试,准备过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总测试规划的论证与制定、实施条件的规定、刺激物的标准化、人员的培训、有效性依据和证据的采集、结果有效使用措施的制定等。实施过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标准化环境条件的满足、标准化任务的呈献以及任务完成情况的评定等,跟踪研究过程的主要任务是对测试项目执行的效应进行检测。在讨论翻译测试与教育和心理测试、语言测试以及翻译研究关系的基础上,考虑到翻译测试的内涵,提出不宜把翻译测试作为语言测试的一个分支,建议把翻译测试作为应用翻译学的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19.
语篇是翻译中最大的交际单位 ,其交际功能的实现与否决定翻译的成功。本文揭示了语篇因素对翻译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