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建构社会资本的社会工作实践是社会工作服务的核心内涵之一,是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介入行动,也是社会工作推动服务型社会治理的重要实践路径。本文以流动人口社区社会资本建构实践为例,从服务型社会治理的视角对流动人口社区进行社会资本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社会工作通过建构社会资本的专业服务开展推进流动人口社区服务型社会治理的实践内容与路径。  相似文献   

2.
创新社会治理,基点在社区,核心在服务。以“善治”为目标,本文结合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实际问题,运用社会工作的“柔性”服务,优化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明晰各个治理主体的地位,实现对社区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满足居民个性化、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需要,培育社区参与,重建居民的主体责任,依靠居民自身的力量开展社区治理;以专业的力量促进基层社会自助、互助与公助,努力实现社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探索创新基层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探求》2020,(2)
当前中国基层治理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从基层治理的三元逻辑和路径框架来观察,遵循基层治理的法治逻辑和路径,并视治理实际采取其他逻辑与路径,有利于发挥法治在基层治理中的主导作用。近年来,广州在基层治理法治化实践过程中,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也面临着"内在冲突和供给不充分"等深层次问题。应当以党建为引领,深化基层治理法治服务供给侧改革,重视基层法治"最后一公里"建设,从而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为基层治理注入法治化动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立足于汶川灾后社区重建的现实,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有灾后社区重建的实践和研究资料,提出以地区发展模式为视域是社会工作介入灾后社区重建的有效途径,这主要取决于灾后社区重建的现状和需求以及地区发展模式的本身的特性。地区发展模式是在充分整合地域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在一个地域内鼓励居民通过自助及互助来解决社区内的问题,实现共同发展。置于地区发展模式视域下,笔者尝试从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方法和过程三个方面构建社会工作介入灾后社区重建的服务框架。文章最后指出以地区发展模式为视域的社会工作介入灾后社区重建,既是社会工作实务拓展的契机,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工作职业化的一条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于汶川灾后社区重建的现实,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有灾后社区重建的实践和研究资料,提出以地区发展模式为视域是社会工作介入灾后社区重建的有效途径,这主要取决于灾后社区重建的现状和需求以及地区发展模式的本身的特性。地区发展模式是在充分整合地域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在一个地域内鼓励居民通过自助及互助来解决社区内的问题,实现共同发展。置于地区发展模式视域下,笔者尝试从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方法和过程三个方面构建社会工作介入灾后社区重建的服务框架。文章最后指出以地区发展模式为视域的社会工作介入灾后社区重建,既是社会工作实务拓展的契机,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工作职业化的一条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中国大陆社会工作实践历程,认为现阶段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有强烈的机会主义特征,即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技术,从业者试图在传统的体制内嫁接该专业。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工作实习生所处的系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笔者提出自我赋权的理念,并从个人、人际、社区或政治三个层次分析实习生面临的处境,并进一步提出实习生可以通过自我赋权的途径克服其所处系统的局限性,以获得成长。  相似文献   

7.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正式迎来我国社会工作深度职业化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这一新时期的主题.中国社会工作亟须回归社会工作的本质诉求,厘清专业的独特性,探索一条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可持续的专业发展道路.通过对助人服务这一社会工作核心诉求的深入分析发现,以问题和解决为核心内涵的问题导向思维是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它具有以问题为主线的修补式和以解决为主线的解决式两种方式.由于中国社会工作的主要专业发展空间在社区生活中,并且承担着创新基层治理和保障基本民生的历史责任.因此,需要选择在社区生活中推动环境一起改变的解决式问题导向思维,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社会工作发展道路;一旦选择西方的修补式问题导向思维,就会陷入行政化和形式化的专业发展困境中.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中国大陆社会工作实践历程,认为现阶段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有强烈的机会主义特征,即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技术,从业者试图在传统的体制内嫁接该专业。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工作实习生所处的系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笔者提出自我赋权的理念,并从个人、人际、社区或政治三个层次分析实习生面临的处境,并进一步提出实习生可以通过自我赋权的途径克服其所处系统的局限性,以获得成长。  相似文献   

9.
史天琪 《社会工作》2023,(2):96-105+111
专业化社区工作者是创新社区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本文以持证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技术实践的个体叙事为研究对象,探析专业技术在社区治理体系中“生根易扎根难”问题的微观解释路径。研究发现,社区治理体系中的社会工作存在培训仪式化、专业表象化、成效感知化等技术使用特征,当事者视角的个体叙事呈现出“时间体验——技术悖论”的解释脉络。即由于社区治理场域中多重时间观(个体时间、组织时间、技术时间)的冲突和多种技术治理策略的内部矛盾,与不充分的专业身份共同构建了技术悬浮的时空处境。归纳之,实践者的个体行动选择是对工作情境要求的自反性实践,有助于专业共同体省思在社区治理和社会工作融合发展的宏大叙事中,本土社会工作的技术路径应扎根生活,以有效解决技术悬浮问题,提高社区治理的专业效能。  相似文献   

10.
国家福利制度模式形塑了专业社会工作的角色和功能,乃至社会工作教育和实践.探究福利制度对社会工作的角色地位及其参与社会治理实践的规制方式,关系到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的道路选择.本文以瑞典福利国家为例,分析瑞典社会工作建制化和专业化的双向路径.研究发现,积极依附国家福利体制的建制化过程造就了高度职业化的瑞典社会工作,福利体制的慷慨程度是影响社会工作职业角色转变的关键.社会工作联盟和知识共享机制是推动瑞典社会工作专业化的两大内生性力量.福利多元主义支配下的瑞典社会工作具有去中心化、私有化的趋势,预示着国家性与社会性两股力量的博弈仍是福利治理领域的重要议题.中国社会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应在厘清国家基本福利模式对构建社会工作体系影响的基础上,加强福利事业与社会工作立法,并探寻国家与社会力量间合作关系的最佳均衡点.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城市基层社会整合与治理逐渐由"社区制"取代"单位制",社区问题变得多元复杂,社区建设面临诸多挑战,这为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创造了新的条件。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区事业中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职业化发展的水平。社区社会工作职业化探讨离不开对其所处环境及其面临问题的剖析,需要深化在制度环境、组织环境、社会认可、人才环境等方面的认识,针对各种制约因素加以应对,寻求合适的职业化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7,(12):78-86
本土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已经初步确立了中国特色,包括本土专业社会工作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和重要组成部分,本土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应当自觉服务于社会治理,本土专业社会工作价值观必须立足于本土文化,政府推动对于本土专业社会工作的快速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本土专业社会工作需要辩证适用"案主自决"、"不评价"等工作原则,本土专业社会工作的主战场应当在城乡基层社区。本土专业社会工作的中国特色同时带来问题,例如,专业社会工作的开展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影响到保密原则的遵守,本土实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社会工作特别是专业社会工作的界定的混乱。因此,在现阶段发展本土专业社会工作更应该自觉服务于创新社会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逐渐深入,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迫在眉睫。通过梳理我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建构过程,提出国家主导的运作方式与渐进改良式的建构、初始阶段的专业资格要求等构成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实践逻辑。通过比较这种实践逻辑与社会工作专业化要求之间的差异,提出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建构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一个内蒙古生态移民社区在城镇化、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困境为起点,采用社会工作协同实践研究的新方法,与社区群众一起立足于"实践现场",探索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社区发展的路径和社会工作的实践研究模式.在实践中,研究团队提炼出以文化能力建设为核心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从文化能力建设的个人、社群、社...  相似文献   

15.
社会工作是一门以实务为取向的应用性社会科学,社会工作理论来源于实践,也必须为实践服务。社会工作教育无疑与社会工作职业化相辅相成,但二者并非天然和谐发展,在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工作教育者保持专业敏感性和前瞻性,对社会工作教育做出必要和及时的回应与发展。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成立于1999年,是华南地区高校第1个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目前在校生规模达四百人以上。近三年,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时的就业率达94%以上,  相似文献   

16.
王丽丽 《社会工作》2008,(20):12-15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逐渐深入,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迫在眉睫。通过梳理我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建构过程,提出国家主导的运作方式与渐进改良式的建构、初始阶段的专业资格要求等构成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实践逻辑。通过比较这种实践逻辑与社会工作专业化要求之间的差异,提出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建构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7.
童敏 《社会工作》2016,(3):25-32
在政府的大力推进下,我国社会工作进入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服务专业化的不足已成为限制本土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现行三大专业方法并用的专业化推行方式进行逻辑分析,以及对与本土专业化发展的内在矛盾的揭示得出: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需要遵循项目服务专业化推进的逻辑,即以服务对象的自然生活场景为出发点,注重专业人士之间以及专业人士与非正式支持网络之间的团队工作方式,关注服务对象的能力和资源的挖掘,倡导一种预防为主的综合服务。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处在专业化发展的初期,与高度专业化发展的西方社会工作不同,需要学会处理与服务对象、服务合作者、服务出资者以及服务管理者的关系,保持项目服务具有针对性、转接性、整体性和累加性。只有这样,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才能从“非专业”的处境中走出来,迈向专业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在政府强力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中的几对矛盾突显出来:政府推动与社会工作的自主发展、民间组织发育的两难困境、社会工作教育难以适应职业化的需要、承认现有人员与引进专业人员、社会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地域不平衡等。这需要社会工作教育做出回应,包括促进教学、研究与实务的结合、促进社会工作评估技术的发展、专业教育与培训教育相结合、促进诊断性社会工作的发展,探索多样化的社会工作实务模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梳理了西方国家和中国香港的社会工作专业化历史,在总结其特点的基础上,将中国内地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与之比较,并得出如下特征:第一,中国内地专业化过程不像西方社会经过漫长酝酿和积累,职业化先于专业化,在各种必须的专业特质缺乏情况下快速推进;第二,政府主导;第三,专业教育先于专业实践,其专业化的推动力量很大程度上来自社会工作教育界;第四,本土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的衔接还存在制度上的制约,社会工作职业化同现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有一些冲突;第五,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实践模式受西方影响很大,同中国社会文化相适应的本土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尚未成熟。这些不同于西方和中国香港的发展特征使得中国内地社会工作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本文着重分析了二大困境:制度与组织困境;文化困境。因此,中国内地社会工作专业化在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价值观保持足够的敏感同时,对中国独特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及文化的主体性要有足够的体验和尊重。在文化、政治有很大差异的中国,应有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工作实践。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性服务在不同制度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专业化道路,这并不影响作为一个专业和学科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童敏  周晓彤 《社会工作》2023,(1):10-21+103-105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后,在党的二十大又一次重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这使得人的现代化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在现实生活场景中激活人们自我内生成长改变动力,促进人与环境的协同改变,这既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议题,也是中国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为此,中国社会工作需要放弃西方一直以来所秉持的从二元对立视角审视“人在情境中”这一社会工作理论基本命题的立场,从个人自我入手,创建以场景自我为核心的本土理论框架,实现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转型。这一方面能够将中国社会工作的关注重点集中于具体现实生活场景中个人自我内生动力的生产,保证专业服务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能够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资源所强调的个人自我与环境协同改变的自然理性注入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建构中,进而使中国社会工作能够承担起推进人的现代化的重要责任,融入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可或缺的一支专业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