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乡村旅游是带动乡村振兴综合性极强的产业,也是未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依托.乡村旅游只有与独具特色的地方乡土文化资源高质量融合,才能提升魅力,真正助力乡村振兴.文章在总结我国乡村旅游与文化融合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对法国、美国与日本等典型国家乡村旅游与文化融合的做法与经验剖析,提出深度挖掘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内涵与价值,乡村旅游与文化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为设计具有文化底蕴的高质量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提供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化与旅游天然密不可分,文旅融合是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用文化丰富旅游内涵和吸引力,是提升海南旅游业价值、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高质量发展背景,探索挖掘海南特色文化资源,以文旅融合助推海南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海南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价值增值不高、人文资源开发不足、旅游体验层次偏浅等主要瓶颈问题及其原因;(2)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海南历史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已有研究中挖掘海南特色文化资源,提炼海南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特征;(3)从品牌建设、产品开发、业态融合、科技支撑和顶层设计等多方位提出促进海南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皖北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产业项目积极推进,塑造了系列文化精品。尚存在皖北各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高度都较低,集约化程度不高,高层次人才缺乏,项目储备不足,体制和机制需要进一步提升等问题。为此,加快项目谋划,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深挖地方特色资源,推进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做好旅游综合规划,整合皖北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路线;坚持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协调推进,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落实相关政策支持,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显得犹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构建高品质现代化的乡村产业体系应努力遵循生态化机制、市场化机制和产业结构优化机制,形成持续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发展力的新格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基本路径包括推进龙头企业“上山下乡”的产业链一体化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与大公司及现代产业融合衔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塑造特色产业的文化品牌,提升区域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发挥民族地区绿水青山、特色文化的资源优势,构建乡村“一二三产业综合体”,依托景区“增长极”拓展“文化+生态”的深度乡村旅游,依托特色资源推进特色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采取多种途径对“三农”“三牧”进行以素质能力、专业技术提升为目标的“技术赋能”等。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如何以现有自然旅游资源为基础充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主要针对河北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制约瓶颈,从深入挖掘景区文化资源,促进旅游景点的升级与整合;培养和引进人才,对旅游开发进行统一规划;使文物保护与开发并重;加强旅游服务及配套设施建设;以燕赵母体文化建设为核心,突出旅游特色;健全管理机构与管理体制等五大方面阐述了突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瓶颈的对策,旨在为促进河北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6.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浙江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只有健康有序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乡村建设,这就迫切需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它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经验,并丰富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浙江省乡村旅游升级存在本土文化挖掘不深、缺乏品牌文化,产品雷同、开发程度不深,乡村旅游营销方式落后等问题。浙江省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发展应该做到:突出乡村旅游的品牌形象;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做好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立足乡土,打造精品活动项目;拓宽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模式;升级乡村旅游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7.
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有着天然的联系,二者融合发展在理论界和实践中均取得了共识.但对韶山市典型案例研究的结果表明,红色文化事实上具有公益性、市场化和境域性并存的特征,无法与乡村旅游完全融合,只能发挥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开放机制的综合作用,通过三种模式嵌入乡村旅游:公益性红色文化联动式嵌入、市场化红色文化融合式嵌入、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式嵌入.公益性红色文化联动式嵌入,发挥公益性红色文化的引导作用,鼓励多主体参与文旅市场,丰富联动产品的价值创造路径;市场化红色文化融合性嵌入,促进文旅产业资源的要素重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丰富融合产品的价值创造路径;红色文化资源共享性嵌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资源的区域辐射作用,完善共享政策支持体系,丰富城乡全域旅游的价值创造路径.这三种嵌入模式可以实现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的结构性耦合,避免二者笼统融合和简单捆绑的弊端,有利于快速形成全域旅游新业态,助推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8.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区域文旅有效融合及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供给侧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改革措施,也是驱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滁州市文旅资源较丰富,文旅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产品的文化附加价值不高,文旅深度融合推进不够,整体形象不清晰。必须在基本理念、管理体系、资源场地、产品体系、空间载体等方面进行有机融合。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旅游资源潜质,创新文旅融合的产品呈现形式,打造高质量且独具特色的文旅精品项目,形成全域全新的文旅产业新业态,让文化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9.
农村康养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业态,是秉承新发展理念,在乡村舒适性资源利用、后生产主义乡村价值兴起、农村产业融合驱动、城乡地域共同体功能再造、康养政策引领与市场开发的共同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在实践中,通过对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中医药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乡村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景观游赏等相融合,发展出田园康养、文化康养、医疗康养和森林康养等新型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年群体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建立了互益性城乡交流渠道,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和社区建设。但目前其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成熟,存在统筹规划力度不足、业态短板比较突出、专业康养人才匮乏、数字化技术融入较低等问题。文章建议从主体、资本、人才、技术的角度构建政策协同的路径,加强顶层设计、突出康养特色、创新职业培训、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农村康养产业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同时,围绕农村康养产业发展,还应加强对城乡互益性养老服务机制的研究,探讨建立衔接有序、功能互补的城乡养老服务网络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0.
武陵山片区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其空间分布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从武陵山片区全域来看,旅游资源禀赋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明显,但交通基础设施的作用不显著。从局域来看,县域旅游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湖北片区受自然旅游资源的影响最不敏感;重庆片区和贵州片区以及邵阳市的部分县(市)受人文旅游资源影响较小;公路密度对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明显;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则存在较大差异,湖南片区的经济带动作用明显较弱。为促进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武陵山片区需以张家界市为龙头打造区域旅游层级体系,并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切实提高区域旅游空间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对湖南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湖南农业历史悠久,各地形成了特有的农作及生活习俗和社会风尚等农业文化景观,适宜发展农业生态、森林生态、水域生态和民俗风情旅游。湖南的乡村旅游还刚起步,还处于较低级阶段。产品综合开发程度低,缺乏竞争力;乡村文化特色不强,开发存在“变异迎合性”问题;宣传不够,知名度不高;乡村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因此,湖南乡村旅游产品创新的切入点应是明确市场需求,进行合理规划开发;挖掘民俗文化内涵,进行资源整合;注重参与,积极开发多功能产品;加强旅游宣传,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三官寺土家族乡有自然资源原始、丰富,人文资源丰厚的旅游优势。当前三官寺土家族乡旅游经济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旅游资源存在着弱、小、散的先天不足,未能形成自己的旅游特色和品牌;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等问题。建议对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在充分保护好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扩大其知名度,以促进旅游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北京郊区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的乡村旅游产品需求旺盛、市场广阔、潜力巨大、带动作用显著、平台效应突出。北京10个郊区县的乡村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平台型”产业。一些郊区县正在通过乡村旅游产业平台大力发展以旅游休闲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并通过旅游休闲产业来带动新农村建设。然而,与国际大都市近郊的乡村旅游相比较,北京的乡村旅游产业则显得地域文化特色不浓,缺乏人文历史资源产品和特色休闲度假产品,著名的品牌旅游产品稀缺,旅游衍生产品太少,产业链与价值链较短。其根本原因在于旅游规划理念落后,缺乏现代规划意识: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缺乏持续的人文精神提升;旅游经营水准落后,欠缺现代商业模式;旅游品牌塑造意识不强,缺乏大众传播理念与方法。重新规划特色旅游产品,持续提振人文精神,不断创新经营模式,是实现北京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乡村民宿作为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和休闲旅游的重要载体,不仅是住宿业态和旅居方式的升级,更是文旅融合的深度体现。中国乡村民宿发展历经了萌芽、起步、初步发展、整合转型四个阶段。乡村民宿开始注重规范化和精品化,构建了多元化的民宿发展模式,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的民宿发展路径,逐渐形成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民宿经济开始显现。乡村民宿在带动地方经济增长、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建设乡村生态文明方面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然而乡村民宿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表现为民宿经营管理水平低下、民宿与地域文化融合不足、民宿建设和发展缺乏科学规划、民宿行业规则和法律制度不健全、民宿建设用地和产权缺乏保障、民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和安全隐患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中国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提升民宿经营管理水平,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宿,科学规划民宿建设与发展,加强对民宿的引导,规范和扶持,保障民宿开发用地,重视处理民宿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首先要在模式上创新:突出乡村旅游"地域性和乡村性"特色,并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努力实现乡村旅游规模化 、集约化;其次,内涵上升级: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质和服务品质,延伸旅游产业链,促使市场转型升级;再次,功能上转型: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塑造旅游品牌,带动农民就业,促进产业功能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三官寺土家族乡有自然资源原始、丰富,人文资源丰厚的旅游优势。当前三官寺土家族乡旅游经济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旅游资源存在着弱、小、散的先天不足,未能形成自己的旅游特色和品牌;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等问题。建议对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在充分保护好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扩大其知名度,以促进旅游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白在安徽留下的诗篇、遗迹和传说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蕴含着较大的旅游价值。安徽"李白文化"资源具有显性旅游价值、隐性旅游价值以及线路旅游价值。其显性旅游价值在于:一是能够有效地提升安徽旅游资源的品位;二是可以促进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其隐性旅游价值在于:一是能够促进旅游宣传活动,二是能够改善旅游环境的整体形象。安徽"李白文化"资源还因为文化特色鲜明、蕴藏丰富以及与自然资源的高度融合而具有独特的线路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中国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下,乡村旅游目的地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开发观念和认识、制度安排、“桥梁”与“纽带”缺乏、没有特色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建立统一的开发标准规范;推进体制创新,加强资源整合;特色化经营;将农业自然资源、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开发相结合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思路,以促进乡村旅游目的地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如何开发并挖掘伽师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入手,分析了伽师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指出了伽师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着发展模式需要改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旅游行业发展水平较低、开发理念较为落后等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伽师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曹庆华 《旅游论坛》2023,(5):110-118
党的二十大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广西文化与旅游在新时代日渐融合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还存在着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政策发展体系不健全、区域发展不平衡、产品融合创新乏力、融资渠道单一、创新人才缺乏等问题。广西要实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目标,就必须构建起支撑其融合发展的演艺生产、公共服务、产业创新、市场服务、资源开发、推介交流和人才培养等七大体系,并推进其在各个领域、全方位、整链条的深度融合创新,探索深化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