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各方面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类型多元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成员团伙化的特点.家庭负面影响、学校应试教育模式和社会不良风气等是构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长期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未成年人犯罪也呈现出了新情况、新特点.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既有未成年人自身存在的内部原因,更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外部原因.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必须不断完善家庭教育机制、社会预防机制、心理干预机制、媒体自律机制和司法惩教机制,共同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3.
对于未年年人犯罪要采取自身预防、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会预防和司法预防等多种预防方法,进行综合治理,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因此,认真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无疑对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苏省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表明,社会转型时期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严峻:犯罪类型多样化、低龄化、文化程度偏低。重要的主客观诱因是:家庭的教育与关爱不够、学校教育的滞后性、社会的不良因素,未成年人尚未成熟的身心。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作为综合性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力量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5.
犯罪数量增多;低龄化趋势;犯罪团伙形式;犯罪种类增多、手段更新、涉案范围扩大;是目前未成人犯罪的主要特点。这也是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学校教育职能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社会不良思潮和丑恶现象侵蚀等显著外因与未成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预防也必须重视家庭学校教育,坚持全民动员,形成真正有效的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联合力量,共同创造一个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化体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围绕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这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研讨,剖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新动向和原因,并以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论述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应高度关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针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并进而提出了构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体系的对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构建以家庭为基础的青少年成长监护体系;构建以学校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体系;建立良好的社会防范机制;建立良好的法律防范机制;构建防护矫正体系,防止重新犯罪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犯罪特指已满14岁未满18岁的青少年犯罪,该类犯罪主要因其犯罪主体的特殊性而与一般犯罪及一般青少年犯罪相区别。自80年代中期起,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逐年上升,虽经严厉打击并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但总体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未成年人犯罪比率一直居高不下,目前仍呈继续上升趋势。究其原因,除了对积极预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认识不够,未把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综合治理切实地当作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来抓;学校、家庭、社会各自为阵,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刑罚手段运用中  相似文献   

9.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未成年人经历的第一个场所、步入的第一所学校、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远离犯罪的良药,家庭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构建法治社会、体现法治精神,加强法制教育势在必行。法制教育不仅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上具有宣传教育、观念认知、功能导向、精神激励、社会稳定这五大基本功能,还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上具有独特的功能。根据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调研结果可知,当下法制教育在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理念、形式、内容、组织投入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有关部门应该从法治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组织制度建设上加强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 ,未成年人犯罪指已满 14周岁 ,不满 18周岁的人实施的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有主体的低龄化、犯罪手段的成人化等特点。未成年人犯罪 ,有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原因 ,建议家长采用适当的方法 ,教育未成年人时要宽严适度 ;学校尽力使适龄未成年人接受法制教育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帮助无家可归的未成年人 ,以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很多,其中家庭因素是一个重要方面。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它们各自或共同的负面作用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有着重要的影响,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优化家庭环境,消除缺陷家庭结构的不良影响,强化家庭教育功能,实现家庭和谐,进而达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有未成年人自身特点、社会环境的污染、家庭教育的偏差、学校教育的不当等因素,并且提出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做好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预防工作,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成为当今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人曾将未成年人犯罪、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列为世界三大公害.本文试图从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共同构建教育网络,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以期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15.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本文就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如何有效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从其组织建设和工作机制两个方面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刑事法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研究中的重点问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该从根源上入手,加强家庭预防。具体而言,要保持家庭的和谐、稳定,更新家庭教育观念,采取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强化亲情教育,发挥家庭在孩子接触社会过程中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末成年人犯罪是其自身的悲哀,也是家庭的不幸,更是和谐社会之痛。近年来,末成年人犯罪比例不断攀升,犯罪的低龄化、智能化、团体化等特点明显,再犯罪情况严重。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家庭、学校以及束成年人自身等。应依据“教育与保护相结合、及时防治、依法综合治理以及科学性”原则,遵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社会、家庭、学校、政法机关“四位一沐的机制: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相似文献   

18.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深入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在理论上可以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正确实施和不断完善提供依据;在实践中可以为预防和治理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服务  相似文献   

19.
闲散未成年人是指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但没入学,或者结束某一阶段学业后并未升学或就业的未成年人.家庭教养的不当与缺失,学校应试教育的缺陷与失误.杜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是闲散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要有效预防闲散未成年人犯罪就必须依靠和发挥整个社会的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把影响未成年人基本生存、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成长与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面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高居不下,人数逐年上升的现状,相关学者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在处于相同的学校、社区、社会环境的情况下之所以有些未成年人会犯罪而大多数人不会,主要原因就在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不同。本文明确了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做法,特别强调了家庭法制教育的具体内容,并提出良好发挥家庭教育的职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不能只依靠社会的倡议和家庭的自觉,应该从法律上规范家庭教育的职责,保障家庭教育真正做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