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6 毫秒
1.
香水是每个女人都钟爱的化妆品。走在时尚尖端的人认为,气味是一种沟通,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拥有更亲密的关系。在爱情里,香水是一种灵药,解救每颗孤寂的心。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有一句名言:“迷迭香是用来帮助回忆。”根据显示,当男人莫名其妙地执着于某瓶香水,并不断地找寻它,就表示此香水是他曾爱过女人身上的味道。  相似文献   

2.
“好没劲”“真无聊”“我很郁闷”……你是否发现,这些话已经渐渐地成了你的口头禅?在工作、学习节奏日益紧张的今天,现代人的快乐越来越少,烦恼却越来越多。“我为什么常常不快乐?”《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的作者张德芬告诉你,答案就是:失落了真实的自己。人的一生在追求什么?大多数的人的答案是:财富、权利、健康、爱和快乐。其实,所有这一切用五个字就可以代替——爱、喜悦、和平。“为什么我不能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遇见未知的自己》带着你一步步从理性、科学的角度看到大多数人困惑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安徒生童话》是一部世界文学名著,也是一部真正可以从小读到老的书。它立足于现实生活,充满了对人类生活的美好愿望。《安徒生童话》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爱”贯穿于整部作品中,韵意深远,感人至深。或是对父亲、母亲的爱,或是手足之间的爱……正是这种“爱”,使《安徒生童话》的魅力在世界文坛无限散发,揭开了世界文学史上童话创作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4.
[1]卷一:故魏野哭有终诗曰:“圣代贤臣丧,何人不惨颜?新祠人祭祀,旧债帝填还。卤簿尘侵暗,铭旌泪洒斑。功名谁复继,敕葬向家山。”(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页,以下只注页码)按:“家山”者,家乡之山也。唐钱起《送李栖桐道举擢第还乡省侍》诗曰:“莲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又《送虞说擢第南归觐省》诗曰:“爱君采莲处,花岛连家山。”宋刘述《家山好》词曰:“水晶宫里家山好,物外胜游多。”孙道绚《滴滴金·梅》词曰:“梦绕夷门旧家山,恨惊回难续。”皆是其例。可知魏诗“向家山”即回故乡之意,非地名,故不可加标…  相似文献   

5.
沈克明美 《社区》2008,(25):55-56
读了《社区》2008年第一期(上)的社会扫描专栏《我实在“爱不动了”》一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河南省济源市李娟凭着对智障弟弟的爱,创办了一所智障学校。2004年,李娟的学校里曾坐满了市府各级领导,挨个握住李娟的手说“你辛苦了”。但学校创办8年,政府总共支持智障学校的钱物只有1万元。最终,学校以“爱”开始,以“爱不动”而关闭。  相似文献   

6.
卢欢 《北京纪事》2013,(9):44-47
作为一名主旋律歌手,刘媛媛的成功可以称得上是一段传奇。没有“市场规律”的推导,没有“黄金白银”的堆砌,却誉满银屏、家喻户晓。刘媛媛说:“我的音乐之路,温暖无处不在,关爱无处不在。在我心中,所有的关爱都如一片温馨无比的灯影,以一种无法触摸的方式,不断照亮我已经走过和即将前行的漫漫长路,我只是在为爱唱歌。”是的,为爱而歌,为了大爱,也为了小爱。正如《国家》所歌:“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  相似文献   

7.
对于《红楼梦》,我是再熟悉不过了,黛玉、宝钗、紫娟、妙玉等众多人物,我了如指掌。就让我来说说我心中的《红楼梦》吧!4岁爱宝玉《红楼梦》是我妈妈的最爱,可以说,我在娘胎里的时候就受到《红楼梦》的熏陶了。4岁那年,我让妈妈读《红楼梦》给我听,听是听不太懂,就知道妈妈笑我也笑,妈妈哭我也哭。当我看到插图里的贾宝玉时,觉得他脸白白的,那么漂亮,就像童话里的王子一样。我立刻就喜欢上了他。7岁爱黛玉“妈妈,黛玉姐姐好漂亮哦!“”贾宝玉喜欢的女孩儿能不漂亮吗!”哈哈,我喜欢黛玉,也是从“漂亮”开始的。那时,我的心愿就是长大了能像黛…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读了李红婷教授和王永老师分别写的关于计算教学的文章,使我想到我最喜欢的两首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和儆喜就好》。“爱拼才会赢”体现了一个成功者最重要的特质与追求,而“欢喜就好”则体现了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和谐要素——“欢喜”。“欢喜”,就是喜欢,就是兴趣所至。  相似文献   

9.
《人生与伴侣》2010,(10):62-62
新人朱紫娆凭主唱谢安琪银幕处女作《保持爱你》的主题曲《我爱你很多》而被乐迷认可。8月份她携倾力打造的最新普通话新碟《我爱你很多》,宣布正式进入内地流行音乐市场,但“富二代”、“黄晓明正牌女友”等绯闻也开始不断冒出。不久前,朱紫娆来到南京电视台录制节目,顺便向记者澄清了绯闻。  相似文献   

10.
征婚须知     
《人生与伴侣》2007,(3):68-68
现在的评奖比耗子还多。只要你不出席就不给你奖。我早就看明白了。我现在只在乎两个奖。一个是我走在大街上,老百姓问我:“小崔,你的病好点儿了吗?”另一个奖就是,我女儿说:“爸爸,我永远爱你!”这是最高的奖,我每年都得这两个奖,别的奖都不用在乎。 ——崔永元在回答记者对现今娱乐圈各种评奖的感言  相似文献   

11.
我一直在权衡,在爱与理性之间,哪一个对教师更迫切一些,怎样的表达才能把我对教育“理性”的理解陈述清楚,表达到位。最后,我还是选择了让“理性”先行。因为,我们的教育从来都不缺少对爱的表达,像王晓春老师在《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中说的:最廉价的“灵丹妙药”就是“爱”呀,“表扬”呀,“找闪光点”呀,“赏识”呀、“你真棒”等等。“爱”在教育上的曝光率已经到了铺天盖地的地步,可谓是抢光了所有话题的风头。凡教育的事就提“爱”,或者歌颂爱创造奇迹,或者指责爱不够、爱不当、爱泛滥。如果教育的爱能够包治百病,那么,社会就不用再培训…  相似文献   

12.
拉生意2月14日是情人节。这天,艾瑞一大早就在邮局的柜台前忙活。他在粉红色心形的明信片上写“我爱你”等字样,又拿出香水往明信片上喷。巴比见了很奇怪,问:“您在干什么?”艾瑞说:“嘿嘿,我今天要寄出  相似文献   

13.
喧嚣纷扰的音像时代,我们似乎并不缺少音乐啊,怎么就突然想起那些久违的老歌了呢?那是去年,又一次看见幼儿园里的孩子在一起快乐地唱:“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仍然是在幼儿园,我去参加那里举办的“亲子活动”,老师隆重推出的压轴戏竟然是小男生拿起话筒像模像样地唱着:“老婆老婆我爱你,阿弥陀佛保佑你。”这些街头巷尾泛滥的浮艳歌词日复一日地聒噪着,曾几何时,音乐的沉渣在孩子们稚嫩的心灵里粗重地涂上了不协调的一笔!  相似文献   

14.
邱澄 《今日南国》2009,(1):19-19
借用台湾热播剧《命中注定我爱你》中“便利贴”女孩欣怡的原话,就是“任需要的时候就可以随便拿到,不需要的时候撕下来就可以丢掉,好撕、不粘手,不留痕迹,容易忘记”的“职场草根”。 “便利贴”欣怡架着一副黑框眼镜,貌不惊人,性情温和,对任何人都有求必应。在职场中,这种办公室“便利贴”女孩随处可见。《华尔街日报》的专栏写到,陈乔恩扮演的“便利贴”女孩和《丑女贝蒂》(Ugly Betty)一样,外型平凡但心地善良,在以貌取人的现今社会,她们的能力经常受到忽视。  相似文献   

15.
汪金友 《中华魂》2013,(20):26-27
著名画家俞仲林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展出的那幅《牡丹图》被人买走了。过了两天,俞先生接到了一个陌生人打来的电话。那个人在电话里说:“前天,在您的画展上我买了一幅画,能不能退掉?”俞先生问:“哪一幅?”对方答:“就是那幅《牡丹图》。”接着他又说:“那图上有一朵牡丹花正好被画在边沿上,只有半朵。  相似文献   

16.
对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的解释,历来囿于“关心渔民、歌颂新中国”一说。此说集中见于周振甫先生的《毛主席诗词浅释》一书。周先生解释“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为:“大雨中‘白浪滔天’的海上景象,是波澜壮阔的,是非常雄壮的,诗人具有阔大的胸襟,所以爱这种雄壮的景象。”却将“秦皇岛外打渔船”从上韵(句)中取出,与“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合为一韵句解释,因而“知向谁边”是诗人看不见渔船,流露的是对渔民的关心之情;  相似文献   

17.
老舍的“辞王启事” 1930年5月,老舍辞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职务后返北京.就在这个月底,《学生画报》记者陈逸飞代表当时很有影响的文艺团体“笑社”遣访老舍,欲请老舍做“笑王”,以资号召.他没有见到人,于是留下一信. 翌日,陈逸飞便接到老舍的“辞王启”:“您封我为‘笑王’,真是不敢当!依中国逻辑:王必有妃,王必有府,王必有八人大轿,而我无妃无府无轿,其‘不王’也明矣.”  相似文献   

18.
亲情:铭记着父亲的养育之恩——母亲是心目中的第一大恩人——把二哥视作恩人胡适在虚龄五岁之前,同父亲胡传共同生活两年多。当时似懂非懂,故而影响不深。即便如此,也铭记着父亲的养育之恩。他在《四十自述》中追忆道:“我小时候也很得我父亲钟爱,不满三岁时,他就把教我母亲的红方块字教我认。”“我念的第一部书是我父亲自己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叫做《学为人师》,他亲笔抄写了给我的。这部书说的是做人的道理。”其中有这样几句:“古之学者,察于人伦。因亲及亲,九族克敦;因爱推爱,万物同仁。能尽其爱,斯为圣人。”这部书,胡…  相似文献   

19.
心灵的守望     
上完课刚走下讲台,郑乐又向我请假。这是他一个多月的时间内第三次请假了。我拿定了主意,这一次他不说实话,我决不准他假。我问他:“前两次请假已经耽误一个礼拜了,高三就是这么个上法?”他红着脸,要我到楼外的僻静处说话。看着他似有难言之隐的样子,我鼓励他:“你就说吧,我只要求你说实话。”[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电视节目《非诚勿扰》折射了其中所蕴含的21世纪女性对婚姻恋爱的态度及其与儒家文化的历史渊源。主要包括:爱情表达上从“要爱我”到“我要爱”的自由表达权;择偶条件上从财富的一枝独秀到多元因素的综合考虑;婚姻选择上传统家族力量的影响依然存在。21世纪女性婚恋观一方面承继着历史文化中的价值,另一方面又随着新的历史时代的发展而有新的变化,是对儒家思想的“文化扬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