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伏羲文化精神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阶段,存在着中华文明肇启的伏羲时代.伏羲以个人的卓越事功,不只代表着一个强盛的氏族,而是代表着华夏文明的开启时代.不论是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开端的伏羲八卦,还是作为中华民族性格基因的伏羲"盛德大业"的人生目的论,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形态,自然有其极高的文化价值.如果说"画八卦"创立了符号系统,成为华夏文明的源头,代表认识论与知识论体系,那么"盛德大业"是实践论与人生价值的高度统一.弘扬伏羲文化精神,就是对文明和进步的礼赞,对劳动和创造的肯定,对无私奉献者的感恩,这与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富强和谐国家的时代精神是相一致的,无疑会对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怀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伏羲氏既是中国古史系统中原始渔猎时代的一位英雄,也是中华统一文化的缔造者。有关其传说和文化创造活动对于促进海外华人的民族认同具有独特的价值: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文化",这种本源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伏羲文化中的龙图腾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象征;伏羲文化是一种"和"文化,其融合性能很好地阐释海外华人心中的民族情结和中国理念。深入研究伏羲文化中的统一思想,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既是中华民族浩瀚的精神财富 ,又是取之不尽的物质财富。本世纪全球文化商机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为伏羲文化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甘肃应该用市场经济的观点 ,寻找伏羲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的联系 ,充分认识伏羲文化资源 ,促进伏羲文化产业化。  相似文献   

4.
伏羲事迹及其文化创造活动生成于先秦,秦汉魏晋时期得到扩充,至唐宋时期定型.考察其事迹及其文化创造活动,伏羲与女娲在中国古史系统中,既是创世英雄,又是华夏始祖,而且是华夏文明的奠基者.伏羲及其文化创造活动正反映了中国远古新石器时代中期渔猎畜牧向农耕过渡的文明肇启时代.由此而形成的伏羲文化,内涵丰富,渗透于中华文化的许多层面和领域.它既是中华本源文化,又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哲学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的宝库,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民族。大量的典籍资料记载,早在7000年前左右的伏羲时代,中华民族就开创了一系列的创造发明。伏羲被尊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伏羲对人类的贡献可谓是功盖百王、德配天地。  相似文献   

6.
神话传说往往是一个民族原始文化的活水源头,凝聚着民族文化命运的种种积淀。因此,破译了神话传说符号,也就揭示了民族精神的真谛和传统文化的原生面貌。伏羲既在中国古史传说系统中位居“三皇”之首,又是原始渔猎时代的一位文化英雄,有关他的传说和文化创造活动,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发与形成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伏羲氏族的标志——龙腾图,经过复合、演化而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象征;传说中伏羲创立的八卦符号,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文化意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源泉;八卦占卜等则构成中国古代神秘文化的宝库。同时,伏羲神话传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象征性、民族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的鲜明特点。在中华传统文化演进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伏羲传说是孕育民族精神、塑造国民性格、开发民族智慧的“元素”和动力,发挥着纽带作用和规范功能。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对文明起源标准的讨论探讨有一个明显不足,就是忽视了中国古典学术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从孔子开始,中国古代学者就不断对文明起源进行探讨,其探讨方式主要是通过揭示远古圣王的历史贡献来进行的。先秦两汉古籍中对古代圣王历史贡献的记载重复交错,反映了当时学人对人类初始文明的认识。《周易·系辞》是现存典籍中第一次对伏羲的历史贡献进行的系统归纳。此后,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唐司马贞《三皇本纪》、南宋罗泌《路史》、清马《绎史》分别是不同时期伏羲文化研究的代表性著作。20世纪的伏羲文化研究也有其鲜明特点。将伏羲文化研究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探讨结合起来,是相关问题未来研究的趋向。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明的演进中,在距今约一万年至六千年的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阶段,存在着肇启华夏文明的伏羲时代.经过数千年的承传绵延,伏羲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具有奠基性与根源性、创造性与开拓性、包容性与象征性及民俗性等特点.弘扬伏羲文化,要有辩证眼光和大文化的宏观视野,不能拘泥于一人一事的考据,非要找出所谓的历史“依据”.根植于中华民族心灵和生活中的“人文始祖”及其精神,代有兴发,不绝如缕,就是难以改变的历史依据.在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弘扬伏羲文化有利于培育中国精神,有利于凝聚中国力量,有利于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相似文献   

9.
马世之 《中州学刊》2007,(4):153-156
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伏羲文化在这里得到广泛的分布与发展,到处都有伏羲、女娲的史迹与传说。比较著名的有淮阳羲皇故都与太昊伏羲陵、濮阳雷泽华胥履迹处、郑州浮戏山、巩义伏羲台、孟津龙马负图寺、洛宁洛出书处、西华女娲城与女娲坟、上蔡白龟庙、沁阳伏羲女娲殿、济源女娲补天石。伏羲、女娲的丰功伟绩,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将永存史册,长留于人们的心目之中。  相似文献   

10.
伏羲是作为填补成文历史前的文明酝酿期标志型人物,经过数千年后人的记载、论证和实践的建构,成为类似黄帝、最广为接受的民族早期共同记忆的合理解释。对伏羲的祭祀也成为民间社会传承至今、有特殊意义的文化事项。羲皇祭典是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仪式。伏羲不仅被作为信仰主体,更多的是被当作某种历史记忆性资源,在现实社会中被选择和再造。通过对公祭伏羲大典的实地观察和仪式学分析,以及结构视阙下的价值涵化与场域共振的阐释,提出重塑文化空间和公共领域的尝试在于通过话语交往把公共性问题带入仪式活动中,文化的本质和价值得到维护、延续和发展,从而带动增强中华凝聚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汉族典籍及瑶族等少数民族的宗教经典、诗歌中有关盘古的神话传说,论证了盘古与伏羲的关系,即盘古就是伏羲;指出盘古不仅是史前文化的创造者,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同根.统一中华民族的同根意识,对于实现祖国的统一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杨 《中州学刊》2008,(3):192-193
神话是民族文化的源头,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民族意识的根脉所在,它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撑,为民族凝聚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强基石.中国神话具有强烈的终极意识,其中盘古开天神话思考了.宇宙起源"问题,女娲神话解答了"人类起源"问题,伏羲神话则解答了"中国哲学思想起源"的终极问题.  相似文献   

13.
伏羲是一个传说人物,他被远古以来历代人们认作中华龙文化的创始人。传说虽然不是历史,但人类最早的历史都是以口头流传即传说的形式被人们记忆转告的,因而传说中无疑包含着历史的成分。本文以伏羲的存在是一个历史的真实为前提,进而用类比的方法,将八卦与考古发现的陶符、图画等看作是同一历史时期出现的符号图形,据以判断伏羲是生活在距今6000~7000年以前仰韶文化氏族部落的首领。同时分析了传说中伏羲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发明创造,从而在中国文化史的源头上,确认了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4.
伏羲和西王母是相当多的中国人尊崇的两位神话中的先祖圣贤。在中国上古时代,存在着以伏羲与西王母为代表的人兽混合形象,随着时代的演变逐渐形成人型。伏羲与西王母的神话在汉文历史典籍记载以前,在民间流传了相当长的时间,到典籍的记载实质上是民间流传资料的整合。早期关于伏羲与西王母形象的记述,是上古时期图腾崇拜的体现。西王母形象所体现的游牧文化与伏羲形象所呈现的农耕文化在不断接触与变迁中,逐渐互化与整合,形成华夏族的一部分。伏羲与西王母形象的演变,既与族群融合有密切关系,又是中国神话历史化的必然结果。从民俗文化视阈来看,民间信仰与崇拜的存在,对伏羲与西王母形象的承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现代考古学研究发现,将我们民族的文明史由5000年上溯到6000年,是完全可能的。而传世文献中的伏羲时代,正好接近这一时期。关于伏羲记载的来源,今人多归本于《庄子》。然湖南长沙出土的子弹库楚帛书就有伏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之"氏"就是"伏羲氏"。传世文献中,《系辞传》"记载伏羲功业最著",最为具体。所谓的"伏羲作八卦"说,用现代的眼光看,是说伏羲氏时代的先民发明了易卦,发明了卦画符号。这不但包括八卦的卦画,也包括了六十四卦的卦画,甚至还当包括一定量的卦爻辞。所以,说《周易》的作者,我们离不开文王、周公父子;说《周易》的源头,我们就得追溯到伏羲氏。这是《周易·系辞传》留给我们的宝贵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6.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名号的同音异写,说明其人其事在文字产生之前早就在人们口头流传;而同音异释,是后世学者根据异写文字的考释.伏羲的出生地,相关文献最支持的说法是甘肃天水及其周边较大的地理区域.伏羲所处的时代,应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渔猎时代向畜牧时代过渡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7.
伏羲日祝说     
伏羲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三皇之一,也是汉族及西南少数民族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他的原型应该是远古时期羌姜部落集团的日祝,在后来的历史演化过程中成为华夏各部落集团日祝的代表,并逐步成为华夏文明的象征。  相似文献   

18.
孙立涛 《青海社会科学》2014,(2):173-177,187
《伏羲考》是闻一多在中国神话学方面的力作,其写作目的是探求中国文化源头,恢复中国古代神话系统,为神话学理论建设做出典范。闻一多具有现代化的学术观念和开阔的文化视野,文章中既运用传统的音韵学、考据学方法,又借鉴民族考古知识、学习国外人类学理论,并把系统联想与严实的考证结合起来。以此证明了伏羲和女娲不仅是中国少数民族的祖先,更是整个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先祖。文章在考证中引用了历史文献资料、民俗调查材料、考古资料、外文资料,立论严谨、考证翔实,行文语言平实严谨中透露着些许幽默。当然,文章在材料运用、行文结构等方面,亦稍有缺陷。  相似文献   

19.
《琼州学院学报》2017,(6):93-98
在古史传说中,伏羲是三皇之首,多有创制,为中国文明的开创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尊称为人文始祖,历代奉祀不绝。对于伏羲的祭祀由来已久,历代被列入国家祀典,渐成惯例。唐宋时期的伏羲祭祀在前代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成为当时国家礼制中的重要内容,有昊天上帝之从祀、五方帝中的青帝之配祀和先代帝王之祀。北宋时期在伏羲的陵寝之地进行祭祀成为定制,推动了伏羲信仰的地域化。  相似文献   

20.
这篇文章通过对伏羲的神话传说和史籍记载的研究 ,认为 :伏羲出生于人类社会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始制嫁娶 ,以俪皮为礼” ,变革原始婚姻制 ,是伏羲的一大划时代的历史功绩 ;大力加强对伏羲文化的科学研究 ,正确对待伏羲变革原始婚制的历史功绩 ,使之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应有效力 ,是社会学工作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