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中的梦魇艺术,揭示这种梦魇艺术独特的“都市家族”背景,及其对人物内心世界丰富性的挖掘。通过与众多现代都市文本的比较,得出张爱玲小说的梦魇是包含现代质的独特艺术创造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简要论述了独特的个人经历形成了张爱玲独特的、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生体验。然后结合文本阅读 ,详细地分析了在其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人性观、审美观的影响下 ,张爱玲在小说中冷静地掀开生命那件“华美的袍子” ,残酷地描绘了人生的虚无荒诞 ,呈现了人性的自私丑陋。从而阐明 ,张爱玲的独特的小说世界来自于她独特的心灵世界 ,并由张爱玲这一个案引起人们对小说创作理论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金圣叹对于《水浒》的删削,包括对宋江的“改写”和对小说的“腰斩”;这些删改是金氏“读者精神”的积极参与,实为金圣叹的“症候阅读”。“症候阅读”激发出了文学文本内部的能量,强化了小说评点的政治意识形态批判功能。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魇》是文学家张爱玲情节化操作之外的特例,这部关于《红楼梦》的考据和评点专论,是她穷毕十年精力的后期作品。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这部学术专论的表征,而她与《红楼梦》及其作者之间的文化传承关系是这部专论的非学术隐义。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红楼梦魇》的完成过程,是张爱玲消解其对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表达情感最后归宿的过程。同时,《〈红楼梦魇〉自序》为审视张爱玲与《红楼梦》及作者的情感渊源,考察她与曹雪芹在精神特质、审美传达等方面的契合,深入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意识和文本意义,提供新的考察视角。  相似文献   

5.
对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的简单分类进行分析不足以真正从本质上把握张爱玲小说人物的内涵,必须从背景、表现力、主题等各个方面重新审视张爱玲小说的内在意蕴及其角度,从而在此基础上更明确张对于女性形象刻画的独到之处。张爱玲的小说拥有独特的视角,尤其在题材背景的选择上,倾向于刻画“不彻底的人物”。人物的不彻底建立在另一个不彻底的基础之上——浮移的空间。张爱玲运用“张爱玲式”的表现手法,使得笔下的女性形象生动地鲜活于文本之中。诸多女性形象中,以病态特征最为凸显,塑造病态的女人是张爱玲小说荒凉主题的表现需要。  相似文献   

6.
《传奇》的错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传奇》在四十年代中国的出现,有很大的突发性,是一个“奇迹”。张爱玲所建构的文本语境明显区别于四十年代“左翼”与“右翼”文学中的意识形态色彩,她力图揭示的是战争环境中原生形态的生存境遇,以及女性生活的真实世界。她从一个女性的独特体验和内心感受出发,形成了另一种非意识形态的边缘性话语方式。她说:“像恋爱结婚生老病死,这一类颇为普遍的现象,都可以从无数各各不同的观点来写,一辈子也写不完。”①这便使张爱玲对人性中凡俗与很琐一面的展示,达到了现代文学中少有先例的深度。也正是因为《传奇》展现的是淡…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一生一如她的作品,充满了“传奇”与“流言”,而作家的生命体验总会在作品文本中以或隐或显的方式呈现。本文试图从作家感知世界的角度来谈战争对张爱玲的人生理念和创作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小说不仅在内容上有循环内指的特点,而且结构模式也带有一种循环美感。其作品呈现出艺术完整性,富于艺术韵律,也易于为读者所接受。张爱玲小说整体的结构模式需要用一种全知视角来加以表现,这使她笔下的人物和故事成为一种“精神样本”。用全知视角是张爱玲的“有意为之”,这种视角的选用甚至使其小说结构模式所产生的美学意蕴超出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本身的意义。在自我反思意识的关照下,文本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娱乐功能,有助于新的自我意识的生成,更有助于培养理性的读者。情节的周而复始并非原地不动,而是经过一个否定又否定的过程,其中既蕴含一种独特的美学意蕴,又对其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实质上构成一种强化。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小说文本所充斥的大量的细节描写,是消费社会与日常生活领域的完美的书写记录,意外地暗合了现代性文本阅读经验。这主要是由20世纪上半叶上海这个城市的都市化进程所造成,张爱玲生活在其中,并运用她独特的叙事方式与艺术技巧,提前宣告了中国大众文化(当然只限于上海)的形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是一部从文本解释学视角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力作。首先,作者溯源求本:十分认真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精心解读过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同时在对文本进行精耕细作中,洞观底蕴——发现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思想与方法论上的异质性和一些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和理论构架;其次,甄别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思想理路与文本“症候”,建构全新深度解读研究范式,把握他们思想的理论逻辑、言说者的语境、理论旨趣和面对的“问题式”;再者,超越了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经典文本具有“在手状态”的现成性,进而揭示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蕴涵的多重思维向度及其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1.
A Rose for Emily is one of the masterpieces of William Falkner. 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ros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ose and Emily, trying to provide peopl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me and the heroine's personality.  相似文献   

12.
英国作家王尔德的著名童话故事《夜莺与玫瑰》中的红玫瑰有其丰富的象征意义。从表层上看,夜莺用生命塑造的血玫瑰象征着一朵爱情之花和激情之花。但深层次分析,这朵红玫瑰是一朵艺术玫瑰,它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的唯美主义思想。同时,它又是一朵灵魂玫瑰,它是夜莺灵魂的化身,即作者灵魂的化身。王尔德以玫瑰的碎裂来针砭时弊,呼唤珍惜真爱。在某种程度上,《夜莺与玫瑰》堪称一部爱的圣经。  相似文献   

13.
在田纳西.威廉斯的创作生涯中,对女性的命运给予了极大的关切和支持,热情讴歌了具有反叛意识、追求独立的新女性。他的这种积极进步的妇女观除了受时代的影响外,剧作家的姐姐罗丝功不可没。罗丝是他创作的缪斯,这一点可以从剧作家的生活和作品中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4.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小说采用了"场景转移"叙事方法与"集体见证"的叙事视角,以"我们"为叙事者讲述整个故事,创造了完美审美距离和史诗般的故事情节,凸显了福克纳独特的写作风格以及小说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铁凝的长篇小说《玫瑰门》无疑已成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文本。自它诞生之日起,各种评论便纷至沓来。批评家从各种角度对其加以阐释,从而丰富了此文本的内涵。本文力图从"人性欲望"出发,通过对小说中女性身体欲望和生命欲望的分析,探视其隐秘的内心世界,呈现她们欲望奔突中的挣扎与痛苦、坚韧与决绝,并对她们的悲剧人生进行探源。  相似文献   

16.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两个女性的遭遇揭示了女性进退维谷的悲剧性生存现实。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主题,探讨这部小说的表现艺术.福克纳是以时空跳跃的叙事模式、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和丰富多彩的象征隐喻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的.  相似文献   

18.
<芙蓉镇>的成就,就是在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都是突出的.它以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代表了"反思文学"的"最高峰线",初步呈现了开放的现实主义特征,但田园牧歌式的形式、手法限制了古华对重大社会矛盾斗争的直接表现和深度开掘.  相似文献   

19.
威廉·福克纳被公认为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最杰出代表和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他在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刻画了由于受到压抑而导致心理变态的妇女形象,但是他却献给了这位古怪、高傲而又悲凄的老处女一朵红红的玫瑰.福克纳为什么献上了一朵玫瑰?福克纳又为什么选择献上了一朵玫瑰呢?  相似文献   

20.
从拉康的心理分析角度来看,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反映了男主人公振保从主体的自我分裂逐渐走向自我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说中出现的镜子是一个关键的隐喻,在振保的自我认同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暗示了振保在镜像阶段的心理发展。从对振保的自我认知的分析中可以得知,无论他生命中出现的是"红玫瑰"或"白玫瑰",振保真正需要的,与其说是"玫瑰",不如说是一个完整的自我认同。经由镜中之像,他逐渐建立起来一个统一的自我形象,自我认知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