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经济奇迹”是战后各种有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当属战后日本建立的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正是由于这种良好的国内经济运行机制以及由此而制定的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共同作用,促成了战后日本经济的起飞和高速增长。这种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是由于日本特殊的国情、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战后特定的社会环境等,使得日本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具有多方位、复杂化的特点,其中不仅包括源于日本特殊经济结构的深刻的经济根源,而且还包括政治、政治与行政、政治与经济、社会物质条件、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社会文化及心理等诸多层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日本右翼势力的再度泛起及其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1月23日,日本右翼分子在大阪国际和平中心举行“20世纪最大的谎言——‘南京大屠杀’彻底检证”集会,否认南京大屠杀,歪曲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在进入新千年之际,日本极少数右翼分子跳出来再次在南京大屠杀问题上掀起逆流浊浪,否定侵华历史绝不是偶然的.历史上日本的对外扩张性、二战后军国主义势力未被彻底肃清、右翼势力得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基础依然存在、缺乏对后代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政治上的右倾化等,是右翼势力存在的历史根源和社会背景.右翼势力的再度泛起,是日本新法西斯主义思潮及其活动更趋活跃的具体体现,是日本右翼势力旨在进行所谓“政治总决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由于政治的原因,美国在东京审判中免除了日本生化战罪责,但从法律形式上看,日本的生化战战争责任无法免除。90年代以来,人们从捍卫人权的角度对日本生化战争犯罪的追究和诉讼,从法理上其实是基于东京审判和纽伦堡审判中“对人道的犯罪”的原理。生化战伤害不是一般的战争伤害:一是它的极端反人道性,二是它的严重违背国际公约性,三是它的战后长期遗害性。战后赔偿诉讼的意义,并不完全表现在诉讼的结果上,而重要的是表现在其过程中,它的确切中了日本战争责任的要害。  相似文献   

4.
近代日本外交以追随英美为主要外交战略,战后日本的外交体制依然是接照这种惯性思维来运行发展的。旧金山媾和给战后日本外交在提供了重返国际社会的机遇的同时,也限定了日本外交的位置。在战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日本政府在外交上始终处于被动抉择的境地。  相似文献   

5.
战后日本在从一个“四等国家”发展成为经济大国,进而走向政治大国之路上,经济外交功不可没。经济外交促成了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而经济大国的份量反过来又成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资本和基础。这尤为突出地表现在中曾根内阁大国外交构想的提出上。纵观这一系列发展演变的过程,不难看出,战后日本经济外交与中曾根内阁大国外交构想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战后日本在经济上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政治右倾化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令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亚洲人民所关注。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原因主要在于优越的民族心理和侵略性的政治传统;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的绥靖政策导致日本政治右倾化得以延续;战后日本缺乏有效的国际制约机制导致日本政治右倾化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日本政治的研究中,“战后政治”或“战后型政治”是一个常见的用语。但是,对于这一用语的涵意,学者们的阐释却不尽一致。其中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是“吉田政治路线说”。这一观点认为,战后日本的政治路线,是由吉田内阁时期的一系列内外政策而奠定的,并且这一...  相似文献   

8.
战后日本在经济上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政治右倾化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令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亚洲人民所关注.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原因主要在于优越的民族心理和侵略性的政治传统;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的绥靖政策导致日本政治右倾化得以延续;战后日本缺乏有效的国际制约机制导致日本政治右倾化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篇通过比较中日传统政治文化,来分析中日政治文化结构性差异的历史学论文。论文从三个角度讨论这些结构性差异及其带来的影响。上篇《皇权与革命》从儒家“汤武革命”的理论说起,以历史上中国不断“改朝换代”与日本所谓“万世一系”,来分析传统中日政治权力合法性来源与政治权力结构上的差异,政治伦理中绝对性与相对性的不同,以及政治变革的路径究竟只能依赖改朝换代的“革命”还是可以依赖“维新”;在中篇《郡县与封建》里,则指出传统中国与日本在国家与地方关系上的差异,秦汉以后大一统的中国国家权力,借助郡县制、由科举提供的官僚制度,如毛细管全面管控地方,但日本尽管也有“公家”与“武家”,古代日本也曾试图建立律令制国家,但地方上却始终有着类似诸侯的强大势力,那么,这种国家结构的差异在中日走向近代过程中,导致了什么样的命运差异;在下篇《王权与神佛》中,则借用两国历史上的宗教资料,讨论传统中国与日本在政教关系上的差异,指出中国政治权力高于一切,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只能是“方外”,而日本宗教则在历史中形成势力极大的“寺家”,并且对政治影响极大,从这一点继续延伸,文章进一步讨论走向近代过程中,这种有差异的政教关系,...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外交 ,必须联系该国的政治传统、价值观念 ,以至于广义上的文化来进行考察。日本文化模式的价值精神赋予了日本特定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 ,他们共同影响着日本的外交。本文对战后日美关系的文化因素进行了浅显的尝试性的分析 ,集中阐述了美军占领时期日本的“无常”表现、提升“自主”权益中的日本富国意识因素、维持日美“基轴”关系与对美“说不”及其文化动因等  相似文献   

11.
战后 ,美国从切身利益出发 ,在实施对日占领过程中保留了天皇制。其原因既有美国对日本国情的深刻理解和客观判断 ,也有国际形势变化的重要影响。与历史上的天皇制相比 ,现代天皇制具有鲜明的象征性和民主性 ,它对战后日本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日本从明治维新、日俄战争、二次大战到战后重建与经济起飞 ,其国家发展战略经历了由“强兵”“富国”到和平谋求经济大国的转变。“强兵富国” ,使日本最终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并给日本和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平谋求经济大国 ,使日本真正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强国。历史证明 ,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才是日本最重要的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13.
战后天皇与神道并存的神社神道之象征天皇制,其灵魂载体神社神道的存续,为其在本质上的实存提供了绝对根本的保障,令其天皇之“神性棱威”之“象征神威”于战后仍“绵延不绝”,威力无穷,影响至今.其不仅是暮府时代象征天皇制的本质翻版,更是近代国家神道之军国主义天皇制的本质灵魂的传续与翻版.因而,战后象征天皇制仍是日本军国主义之源泉与温床,其必然导致军国主义并以此为其本质必然归属;亦为战后至今日本政治右倾及国家神道、军国主义死灰复燃、阴魂不散之最深层的精神源流与最深刻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4.
日本战后派文学是日本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自觉地接受《近代文学》的理论指导,在创作实践中坚持文学的社会性和实验性。社会性,使战后派文学对罪恶的侵略战争的“反思”更为深刻;实验性,使战后派文学走上了与当代欧美文学同步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当代欧美发达国家和拉美各国民粹主义盛行,日本作为主要发达国家之一亦不能幸免。但由于日本本身的历史和现实特性,其民粹主义表现形式与其他国家有着较大不同。日本思想文化上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以及当代日本政治上施行的议会制民主主义、经济上推行的新自由主义,都是日本民粹主义得以产生和流行的基本条件。当代日本民粹主义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以下四点:一是既有政党政治与民粹主义型政治家的并存;二是地方政治中民粹主义政党的出现;三是产生“令和现象”,即左翼民粹主义政党的登场;四是所谓“中间层”的弱化及“失去的一代”的生态成为民粹主义的民意支持基础。而当代日本民粹主义流行的结果在于较大程度地改变了日本政党政治的态势,可能会对中日关系造成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评战后日本的“皇国史观”吕明灼历史观与政治观的统一,从来没有像日本战后50年中表现得那样突出、显著。日本坚持侵略史观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与亚洲各被侵略国家间的战争早在50年前就宣告结束了,但日本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史观摩擦”却从未平...  相似文献   

17.
日本与亚洲“四小”(南朝鲜、台湾、新加坡、香港)是战后在亚太地区经济上先后迅速崛起的国家和地区。比较日本与“四小”,不难发现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诸如地理条件、战后所面临的某些国际政治和经济因素等。但比较两者战后的各自的发展道路,就会发现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特别是由于两者在工业化进程中各自所面临的具体情况不同,其经济发展战略是不尽相同的。一、经济基础及发展条件日本与亚洲“四小”比较,日本的工业发展是很早的,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就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但到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仍是以轻工业为主,…  相似文献   

18.
战后日本的军国主义浊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日本是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战后,日本原有的战争机器被瓦解,军国主义受到清算但并未被彻底摧毁。总想重振“大日本雄风”的军国主义势力从来没有停止过活动,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日益变本加厉。这股军国主义浊流的主要表现是:重新建立强大的战争力量,积极开展“改宪”、“扩宪”的活动,曲解、颠倒侵略历史等。它是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和平的威胁,我们必须对其保持高度的警惕。  相似文献   

19.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九·一八”事变距今已 70年。“九·一八”事变之后 ,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了一系列滔天罪行。战后日本右翼势力及军国主义分子极力掩盖战争罪行、推卸战争责任。然而 ,事实胜于雄辩 ,日本帝国主义对松花江水系水电资源的开发是其侵华历史的铁证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特别是甲午战后,日本侵略者与军事、政治、经济侵略相结合,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其目的在于培养日本侵略分子和“日奴”、蒐集情报、制造侵华有理舆论,以利于“大陆政策”的推进。其主要途径有四:一是通过东亚同文会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二是通过同仁会开展医疗保健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