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整个近、现、当代思想发展的脉络来看,"孔家店"是打不倒的,相反,从90年代以来,儒家文化正在蓬勃地复兴.儒家复兴的缘由: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只有一样东西能把全世界华人联合起来,那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的主干是儒家文化.我们的民族国家的命运一定离不开儒学的复兴.因为民族国家同时具有两个相互涵摄的维度,缺一不可:一个是现代性的维度,另一个就是民族性的维度.民族国家是现代性诉求的民族性表达.如果只有民族性表达而没有现代性诉求,就是原教旨主义;反之,如果只有现代性诉求而没有民族性表达,就是自由主义西化派.儒学的复兴要实现三个超越:超越前现代主义(亦即超越原教旨主义);超越现代主义;还要超越后现代主义.生活儒学的构想,是一种当代主义的思想路线,或者说是一种"当下主义".  相似文献   

2.
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基础,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之举.近代以来,承载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中西式文化的碰撞、冲突与整合塑造了近代中华文化的主旋律.周恩来作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伟人,以"复兴文化、振兴中华"为己任,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提出经济与文化建设并行,既奠定了民族文化之本,又夯实了民族文化之基.周恩来在推动实施文化建设的"双百"方针下,强调文化发展的群众性与民族性,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根据历史经验,民族复兴要作好文化准备。中华文化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文化,儒家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居主导地位。在20世纪的100年,由于各种历史条件的原因,学界人士将儒学解释为封建主义,不时兴起反孔排儒浪潮,导致百年思想迷乱,民族虚无主义抬头,这是进行文化准备的最大障碍。进入21世纪,应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澄清思想迷雾,复兴儒学,为此应从元儒学研究入手,这是实现民族复兴进行文化准备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国家目标而言,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抗争史;从个人目标来看,是中国人民争取自身解放、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史;从社会目标来说,是中国社会摆脱文化危机、恢复文化自信的探索史。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压倒一切的历史使命,革命潮流裹挟了现代化及其完整内涵;国强民富是现代中国孜孜以求的时代主题,共同富裕遮蔽了市场化下的文化危机;文化强国是当代中国民族复兴的战略抉择,文化复兴将助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民族独立到国强民富,再到民族复兴,以文化复兴助益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5.
试论全面抗战时期的民族复兴思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全面抗战时期的民族复兴思潮是九一八事变以来民族复兴思潮的持续展开与深化,是中国人民对民族与国家出路长期思考与探索的必然反映.在极为严酷的条件下,人们怀着坚定的信念,围绕民族复兴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与讨论;认为民族复兴从根本上说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复兴,弘扬民族文化,吸取西方文化及其现代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及文化复兴的根本要求;还高度评价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学说和建国思想,誉其为中华民族"惟一复兴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面对围绕儒家文化所引发的各种争论,梁漱溟以"有责任讲明孔子学问"之态度,对儒学宗教性问题和西化思潮做出回应。他重新阐释儒学性质,重新鉴定儒家文化的蕴涵与价值,并在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路向中为儒学的复兴指出了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视域融合”涉及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儒学复兴”不可能是政治、意识形态层面的,而只能是学术、文化层面的;“儒学复兴”也不意味着儒学将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是儒学与其他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一个文化的“百花园”。在理念上,不应把以儒学为主干的传统文化仅仅当作是一个补充,而是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相容共济地发挥其独特功能。在操作层面上,需要减少和避免假借“儒学复兴”名号的各种工具主义、功利主义的危害,构建有效的文化运行机制和文化传承载体,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礼"是儒家文化的象征和标志,是儒学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自汉代开始凋落、魏晋日渐衰微的儒学传统,至北宋时已面临诸多阻滞。北宋中期很多儒者都自觉担当起复兴儒学这一历史使命,李觏无疑是重要代表之一。他秉承了先秦儒家关怀民生、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揭露宗教对儒家礼治的冲击,为复兴儒学扫清外在障碍;提出"礼顺人情"的观点,为复兴儒学奠定民众基础;提倡将礼制度化,为复兴儒学提供制度保障,构建了层层深入又步步紧扣的儒学复兴体系。李觏的理论不仅为北宋中期复兴儒学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实则成为了两宋功利主义学说的一个历史源头,而且为理学家构建思辨本体论的新儒学体系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因其贴近民众生活、极易为大众理解而在以儒学为传统的民族精神深处发动了一场思想革命,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境在当代中国的生成也使儒学复兴成为可能。传统儒学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已从经学的显学地位跌落到末学的式微状态,儒学复兴也因其缺乏创新转化共识和生活场域基础及偏重心性世界而困难重重。注重生活实践、道德培养与伦理教化的公民儒学的发展为儒学复兴提供了可能,在整合、创新的基础上注重精神塑造将是儒学复兴的未来走势。在价值取向与路径选择上,儒学应以义理革命为基础,立足内容创新、时代需要与文明发展,着眼于返本开新、文化交流与人文关怀,并作为多元文化中的精神变量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手而成为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的内源因子,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的进程中获得新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儒学掀起了“第四次浪潮”,鲁迅研究界对此几乎没有什么反应,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很需要作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如果用主流话语的“先进文化”概念来品评和衡量“儒家文化”,就能对儒家的“第四次浪潮”做出科学的评价:历史上的“儒学”固然有它的价值,但后来渐渐地落伍了,它统治中国思想文化两千年,最终让中华民族落后于西方列强几百年,所以“儒学”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属于“先进文化”的范畴,不能对社会的进步起到推动作用,“儒学复兴论”也不可能在民众中引起反响。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实践、发展维度论述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领路人,人民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主体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符合历史演进规律.从实践维度看,中华民族历经民族救亡、道路探索和新时代创新发展,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发展维度看,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展现为连续性与阶段性相融通的价值取向,批判和互鉴相补充的理性态度,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全局视野,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契合人类进步大势.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了全党的智慧,是新时期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目标,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必须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此形成伟大的民族精神,成为凝聚中国各族共同奋斗的伟大理想和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3.
有关儒学未来命运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来,有关对儒学现代价值、儒学当代命运和儒学前途等涉及儒学未来和复兴的问题的探讨引起学者广泛的参与.我们应当关心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命运,对中国核心文化儒学的未来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一个需要认真讨论的问题。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随着中国的日渐强大,站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精神、要素、结构等方面思考中华文化复兴;平等对待不同文化传统,广泛学习借鉴世界上的优秀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整理、继承、创新、发展,做到"温故知新";以中华文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先辈的创新精神,继承和发扬创新传统是复兴中华民族的重要一环。作者从科技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分析炎帝的创新传说,认为关于炎帝的各种创新传说,是炎帝部落集团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这充分说明中华民族是十分善于创新的民族。我们今天的创新,必须像我们的祖先炎帝一样,既重视科技文化的创新,同时也重视制度和精神文化的创新。三方面的创新相辅相成,和谐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复兴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16.
"中国梦"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复兴之梦,其实现不能没有传统文化的支撑。其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价值基座,"中庸"、"王道"和"世界主义"思想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是中医药文化界新近提出的重大学术和社会命题。该命题的提出是置身于中华民族致力于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场域,中医药文化研究学术积淀和文化自信的必然结果,中医药文化自身特质得以彰显的结果,也是中医药文化界面对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对该命题的深入探究,不但有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将会推动健康中国建设、道德中国建设、文化中国建设和绿色中国建设,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自强、加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系统、完整、科学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就生成而言,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内在地形成于担当中华民族复兴使命的目标坚守,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的根本遵循,是以中国古代辉煌历史为自信源泉和对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是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观念和思想的吸纳与超越。就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实质上是把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与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经历了萌芽、雏形、发展、成熟和进一步深化等几个主要发展阶段。从内涵意蕴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是以中华民族的整体性认同为逻辑前提,以在共产主义理想指引下“建立一个新中国”为目标愿景,以人民为主体为本质要求,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根本基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夯实了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其思想精髓在党和人民的接续奋斗中传承、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儒学已死,并且看不到近期复活的迹象,因而“儒学复兴”说是误用词汇和幻象。经济与文化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经济发展本身就是文化发展.分析表明,推动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力不是儒学,而是民族文化传统。儒学的价值在于它的典籍、论著等“死材料”有些还能体现活着的文化传统。中国现代化可能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在全国确立普遍的规范体系,而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很难生长出这样的规范体系。最后指出,中国文化的本性不具扩张性、进攻性,驳斥了“儒家文化的攻势”说。  相似文献   

20.
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不仅对中国本土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社会风俗等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而且流传到国外 ,对西方社会及东亚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就民族性、时代性和空间性而言 ,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或网络文化时代的来临 ,并不意味着儒家文化民族性的消解和前现代文明已毫无作用。西方新儒思潮的流行 ,以及东亚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儒家文化的应用 ,使得人们把注意力重新转向了对中国儒家思想的追溯与研究 ,以研讨儒学在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