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条约权利和海关控制权建立起来的英国在华优势地位,到了19 世纪末面临着其他西方国家的挑战。抉择关头英国对华政策的变化是:以中华帝国的完整和不亡国为前提,由保持整个在华利益、维护中国现状,逐渐转向重点巩固长江流域的势力范围。通过对英国对华政策演变的历史成因和发展趋向的研究,可以认为,英国对华政策是现实的,并且也是灵活的。  相似文献   

2.
从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美国政府先后派遣赫尔利和马歇尔来华调解国共矛盾,美国的对华政策逐渐从扶蒋联共、限共走向扶蒋反共。中共对美国的态度也从合作、中立、走向敌对。由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是以同苏联争夺为核心,并把反苏与反共相联系,形成两种制度之争,随着美苏冷战在欧洲逐渐兴起,美国对华政策也坚定地走向援蒋反共。中共顺应中国革命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中美苏三国四方之间的各种矛盾,在冷战与内战的交织中最终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3.
二战期间,美英关系对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有着重大意义。美国从一开始的严守中立,到“非战”中立,再到与英国结盟的过程,集中体现了其以中立转向参战的外交政策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二战期间,美英关系对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有着重大意义。美国从一开始的严守中立,到“非战”中立,再到与英国结盟的过程,集中体现了其以中立转向参战的外交政策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对于英国的对华政策,以往我们大多用"强硬"一词概而括之。的确,英国在事件爆发初期仍表现出旧有殖民者的强硬态度,但是也就是从五卅运动开始,英国对华政策基础开始发生动摇。通过对英国外交档案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英国此时意识到在修改条约问题上必须对中国做出真正的让步,因此在五卅运动中后期,英国对华强硬政策开始发生微妙松动。   相似文献   

6.
抗战期间的苏联对华政策问题,是学术界一直存有分歧的问题。本文认为抗战期间的苏联对华政策以1941年4月《苏日中立条约》签订为标界,在此之前的对华政策应当肯定,而在此之后的对华政策则应基本否定  相似文献   

7.
上一世纪中叶至本世纪以来,英国对华政策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通过对英国在世纪之交对华政策的考察,阐明英国对华政策的实质在于,以中华帝国的完整和保持形式上的主权国家为前提,最大可能地保护自己在华的优势地位;揭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英国对华政策变化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武昌首义后,1911年10月18日英国与其他列强一起宣布“中立”,这一决策的根据就在于英国在华利益较其他列强占优势、34集中于南方、12以上集中于长江流域的格局,为维持整体优势,确保南方利益是英国“中立”决策的根本原因;中国敌对双方都尽力和外国人修好的局面为英国“中立”决策提供了可能;英国对事态发展难于判断,等待观望是其“中立”决策的直接动机;全球战略是英国“中立”决策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9.
伊比利亚半岛对西地中海地区帝国安全至关重要,直布罗陀是英国自大西洋到地中海的咽喉,为英国战略利益之所在,所以丹吉尔港中立和西班牙在北部摩洛哥的宗主制的维持对英国有深远的影响。英国在摩洛哥问题上支持西班牙维持其在摩洛哥的宗主地位;英国在丹吉尔港问题上对西班牙和法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通过三方会议确定丹吉尔港的中立地位,平衡了西班牙和法国的争夺。  相似文献   

10.
“七七”事变至苏德战争爆发期间,苏联政府从其民族利己主义出发,对中国抗战奉行两面外交政策,即一方面对日本妥协、中立;一方面又支持、鼓励中国抗击日本。对于苏联这一时期的对华政策,史学界看法不一,有褒有贬。本文试图对此做一探讨。一、妥协与中立1937年7...  相似文献   

11.
克林顿政府执政8年,中美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跌宕起伏,最终建立了面向21世纪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是"接触"与"遏制"交替使用,合作与竞争并行,体现了多变性和模糊不定的特点,对今后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笔者从克林顿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础、对华政策的演变、对华政策的分析以及对中关关系的影响等做了深刻的阐述,并预示了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2.
解放战争时期,伴随着国际形势和美、苏、国共三国四方关系的不断变化,苏联的对华政策也处于摇摆不定,不断变化之中。通过对这一时期苏联对华政策从亲蒋疏共到弃蒋联共演变过程的分析,阐明苏联对华政策的实质是由其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的这一历史根源和对外政策中维护苏联国家安全的现实战略目标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武昌起义爆发后,中国政局一片混乱。清王朝摇摇欲坠,陷入生死存亡之中;袁世凯东山再起,并出任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革命党成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关于未来中国的政体,拥有最多在华利益的英国的态度至关重要,其态度经历了从支持君主立宪制到赞同民主共和制的过程。分析当时英国政府对中国未来政体态度转变的原因,探究这一转变对中国尤其是当时中国各政治力量的影响,对揭示英国对华政策的实质,进一步剖析当时的中英关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前期美国对华政策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前期(1937—1941年)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历了一个由以绥靖日本为主到以支持中国抗战为主的变化过程。本文将这一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评述,并从美国外交战略全局的角度分析了美国对华政策逐段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针对德国实施的经济战行动为协约国阵营获得战争胜利提供了有力的 保障。 纵观其筹备和实施过程, 中立贸易问题一直是影响英国政府决策的重要外部因素。 1909 年 2 月, 英国 主导签署了 《伦敦海战法规宣言》。 通过这一国际立法实践, 英国希望实现交战权利和中立 (贸易) 权利的 相对平衡, 以确保自身在未来可能的战争中无论扮演哪种角色都能最大程度地得到国际法的庇护。 然而事与 愿违, 一战爆发后 《伦敦海战法规宣言》 不但没有为英国的经济战行动提供合法性背书, 反而严重地阻碍 了其有效实施。 究其根源, 即先前推动签署这一文件时, 英国低估了中立贸易渠道对于德国维系自身战争能 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英国政府于 1916 年下定决心开始对中立贸易实施强有力的 干预, 《伦敦海战法规宣言》 随之彻底遭到废弃。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中叶,英国进行了第一次文官制度改革。它确立 了文官考选、常任、中立和通才原则,建立起了近代英国文官制度,满足了工业时代的要求 。100年后,英国再次对文官制度进行大规模改革,重点改善文官的素质与构成,加强文官 专业化,以适应科技时代对文官的要求。这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内容虽各不相同,但 却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即廉洁与效率。  相似文献   

17.
文官政治中立原则是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重要特征。英国和美国的文官在参与政治时显示出绝对中立和相对中立的区别,这又体现在原因、具体的中立方式和现状上。  相似文献   

18.
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不仅受到本国的经济制度、行政结构、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制约,而且它也受到本国意识形态的影响。抗战时期,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美国为了更好地实现其国家利益,制定了不同的对华政策。先后采取了中立观望、援华制日、联合作战政策。中立观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日本的侵略行为;援华制日、联合作战政策增强了中国的抗战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国民政府对美国的依赖。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末期中国共产党与美国有过一段短暂的外交接触与交往,但后来却未能遵循双方的初衷发展下去。本文回顾了当时美国对华政策扶择失误的历史事实。在抗战期间特别是抗战末期,中共和美国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的机会,但由于美国对中国事务和中国共产党的无知、对共产主义的偏见以及对苏联势力扩张的担忧,导致了它对华政策抉择的失误而错过了合作的机会,使双方开始走向对抗之路。文中对中共务实、灵活、进取的对美政策和美国对华政策的矛盾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揭示了美国对华政策失误的主观和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20.
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经历了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军事包围、经济封锁,到改善中美关系利用中国制约苏联,再到既维持美中关系基本框架及诱压中国进行“和平变革”两者相结合的政策等几个阶段。克林顿上台后重新调整美中关系,谋求与中国接触,加强与中国在诸多领域的合作,但克林顿政府在对华政策实施中也存在许多阻力如政党政治、台湾问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