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微电影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取得飞速发展。我们可以将微电影这一特殊门类的艺术生产置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框架内,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揭示中国微电影艺术生产的特征及发展前景。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在不同时间点出现的三类不同的微电影作品。第一类是以《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为代表的,代表大众文化中网民的草根立场对精英文化进行"戏仿"的作品;第二类是与市场"共谋"的微电影,如《一触即发》《唯一抉择》等,代表的是消费文化中的市场规则,其美学取向是追求"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第三类是以《我长大了一定让你享福》为代表的社会公益微电影,代表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某些特征。中国微电影的发展必然要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模式相协调,处理和协调好社会公益与市场效益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微电影作为高歌现实主义的视觉形式,是影像制造从精英走向大众,从神秘主义走向理性主义的过程产物。微电影的"真实"与现实的"真实"其"正身"之间无法比较,那么问题的关键就不是纠结"真实"与否了,而是追问话语者依据哪些规则在建构"真实"。倡导微电影创作的"精神真实"就意味着把判定真实的权利完全交给社会主体,从而隔离与意识形态和商业秩序之间的关联,从而达成为视觉理性"去蔽"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微电影是电影艺术与网络媒介相遇而开启的新的电影可能世界.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进步,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新媒体形态,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变革,奠定了微电影兴起的媒介技术基础;在网络媒介技术普及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网络文化”以及“微文化”生活方式,又进而构筑了微电影生成的社会文化基础.以网络媒介为生长基础,微电影在创作、生产、传播、审美欣赏、艺术时空和艺术表现方式等方面,开始突破传统电影工业模式的限制,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电影的一系列新特性,不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电影艺术形态,而且深刻地体现了当代社会文化多元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从2010年至今,微电影从诞生到快速发展,这期间虽然微电影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它还在不断地发展,这有赖于它有三个不容忽视价值:第一,微电影的艺术价值,即微电影的创新性推动电影产业的发展,微电影的个性化特征为电影注入更多的活力。第二,微电影的商业价值,即微电影将电影和广告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娱乐大众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第三,微电影的社会文化价值,即微视角贴近普通人的生活现实与观众的情感共鸣,微电影反映社会焦点引发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5.
刘文良 《中州学刊》2015,(4):151-154
微电影作为一种投资要求和技术门槛比较低、传播载体大众化、免费随点随播的艺术形式,深受群众喜爱,在"中国梦"的建构工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生态微电影的创新发展,一方面要适应微电影的制作和传播规律,另一方面要有利于生态主题的酣畅表达。以多元化的生态主题突破"微片长",以艺术化的情节设计演绎"微制作",以最纯朴的生态情怀充盈"微镜头",是生态微电影破微之囿、见微知著的基本要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西方交往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交往的异化催生了现代西方交往理论,加强与现代西方交往理论的对话与交流,对于我们今天更深刻地认识传统社会僵化的社会关系和交往模式的弊端,努力完善社会交往系统,防止人们之间交往关系的蜕变,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具有重要的启迪性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交往理性"是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之核心,他用交往理性取代意识哲学中的工具理性,摒弃了传统意识哲学的独白性质,而突出了对话式的主体间性交往行为。其"交往行为"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以语言为媒介、交往的主体间性、追求包含差异性的普遍性。"交往理性"与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的诉求有契合之处,由交往理性切入比较文学研究是必要的。中国比较文学学者乐黛云成功地、创造性地将交往理性引入比较文学研究,建立了以"互动认知"为基本认识论和方法论、以"交往"为取向的作为对话理论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体现了东西方异质文化平等对话的需要,在实践上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媒介化"作为社会演化的"元过程",是影响社会系统和人类生活变革重要的持续性力量,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推动社会全面进入深度媒介化阶段,数字媒介因此重新定义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往方式,形成新的"云交往"实践.场景作为社会交往的决定性构成,其数字化重构是现代社会交往形态变化的重要表征."云交往"中场景的分享与共在、流动与固化、私密与开放、公正与歧视等内在矛盾,也为数字环境中的交往实践制造了诸多伦理难题.  相似文献   

9.
巴赫金的狂欢式的交往模式和马克思的理想交往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它们都以人的解放为最终目标,追求人的自由和平等。但是马克思的未来理想的交往模式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具有科学的预见性和实现的可能性,而巴赫金的狂欢式交往模式没有现实的存在根基,只是一种虚拟的乌托邦。然而巴赫金的狂欢式交往在当代社会也有其可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世界"是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定义的交往世界.生活世界是现实的交往主体、交往主体的交往活动和交往的"理想话语环境"三者的统一和互动.生活世界需要规范化和有序化,即需要管理,管理贯穿于全部生活世界.和谐管理是生活世界中人际交往的协调模式.根据交往理性,和谐管理既是一种语言使用的规范化,又是一种交往关系的柔性协调.  相似文献   

11.
实践育人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实践育人能够帮助大学生将习得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并转化为包括创新能力在内的主体能力和人格素质,从而使大学生始终处于上升、创新的状态中([1])"。我们通过搭建混合式教+学教学改革、《思政课程社会实践综合》课、微电影拍摄等实践育人平台,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议程设置功能变得愈加重要。传播机制涉及信息传播的形式、方法以及流程等各个环节。由于传播主体的全民性,微电影议程设置趋于多元;由于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微电影议程设置属性上存在分歧;由于传播渠道的广泛性,微电影传播媒体间存在议程设置功能;由于传播受众的能动性,微电影议程设置出现多个中心;由于传播效果的裂变性,"导向需求"理论依然适用于微电影。  相似文献   

13.
郝玉明 《中州学刊》2015,(2):102-106
休闲在人际关系中展开,通过人际互动体现出人的"类"本质,实现"群体"的共在。理想性的休闲应是人际性的回归,使人际关系全面展开,是人际交往的生动空间,是人际和谐的构建模式。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休闲交往出现了特权化、功利化、唯我化、虚无化的异化状态。要形成休闲交往的良性秩序,就应建立平等和谐的休闲交往关系,完善休闲交往主体的角色责任体系,推行文明的休闲交往礼仪规范。  相似文献   

14.
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前工业时代的产物,它已不适合现代西方社会的实际了,但它仍然具有鼓舞人心的潜在力量,因而有必要进行重建,而他的"交往合理化"理论正代表了这种重建.他的"交往合理化"理论主要是讨论"劳动"和"交往行为"的,并且他把"劳动"与"交往行为"的矛盾,视为社会的基本矛盾.由于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劳动合理化了,而交往行为却有了严重问题,因此,必须来一个颠倒,即使劳动不合理化,交往行为合理化,只要做到这一点,西方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显然,哈贝马斯的这一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其根本的问题出在了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上.  相似文献   

15.
微电影的制作周期短、传播速度快、形式上喜闻乐见等特点,能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其便捷性和时效性。但鱼龙混杂的微电影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带来了阻力。高校应利用微电影进行学习资源的跨界融合、为大学生创造条件拍摄优秀的微电影作品,同时也应对大学生观看微电影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和引导,从而发挥微电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国银 《中州学刊》2005,(2):116-118
普世伦理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交往实践水平的提高和交往实践范围的扩大,它是"人类化了的社会和社会化的人类"的历史的真正开端.普世交往实践是普世伦理产生的社会基础;普世交往理性是其产生的意识根源;追求共同善是其产生的根本条件;道德金律为其提供了伦理的资源,但惟有建立在平等的多际主体交往实践基础之上,普世伦理才具有其本真的涵义.  相似文献   

17.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认为,交往是一种主体间行为,它是行动者个人之间的以语言为媒介的互动,它注重"主体间"对话的分析,倡导交往行为合理化,强调主体之间平等自然的对话.在教育公平的实践中,作为教师的教育者与作为学生的受教育者之间实施双向平等交往模式,有利于实现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二者之间的和谐交往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论述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时,十分重视交往.在他看来,交往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交往的形式是随之变化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与其相适应的交往形式的产生.人类历史的交往形式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人类历史上的"交往革命"直接决定着或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9.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需要、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以及人的能力发展几个方面。马克思"世界交往"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高度饿关联性:"世界交往"才能保存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的生产力;只有"世界交往"才能获得利用全球全面的生产能力;"总体的人"和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存在和生成离不开"世界交往";"世界交往"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全面的依存关系和全面丰富的社会关系;"世界交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网络人际交往动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德华  王晓霞 《社会科学》2005,(11):118-123
一种全新的人类交往模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诞生。对网上交往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是必须对网上交往动机进行探求。网民之所以热衷于网上交往,是由于网上交往可以充分展示、实现自我,能够满足现实社会所无法满足的各种欲望,并为人们寄托、宣泄情感提供平台,能够自主地扮演角色和转换角色,可以自主地归属自己所心仪的群体,能够随心所欲地谈情说爱。正是复杂多样的交往动机交织在一起,构筑了多彩的网络交往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