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8年底,我写了《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问题》一文(刊《江汉论坛》1979年第2期),对当时我所看到的国内外有关论著,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其中包括张怀瑾同志的两篇文章:《马克思关于艺术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规律是“过时”了吗?》(《文艺报》1959年第4期),《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外国文学研究》1978年第1期)。本文拟专就张怀瑾同志发表在1981年第4期《学术月刊》上的《再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兼答何国瑞、刘世钰诸同志》一文(以下引张的话未注出处者,均见此文),与张怀瑾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时,指出了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在笫二段第(6)点有:“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在第(8)点有:“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的关系,把对这种关系的阐释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不可缺少的理论之一。一八五七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提出了“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重要理论。恩格斯在十九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一些书信中也多次论述了这一道理。这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革命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篇《导言》只是一篇未完成的《总导言》的草稿,或者可能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这两部经济学巨著的草稿或提纲,许多论点没有能够充分展开,这给我们在理解上增加了不少困难。马克思本人在《导言》中说:“这种不平衡在理解上还不是象在实际社会关系本身内部那样如此重要和如此困难。”说这种不平衡不是如此重要,这是相对着实践意义来说。事实上,马克思所揭示的不平衡这一原理,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是很重要的。说这种不平衡在理解上不是如此困难,这是因为按照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来观察社会历史,在世界文学史上并不乏范例。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马克思在一百多年以前所揭示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以内,很少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这表现在自从一九○三年发表以来,甚至在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的苏联,也是论者寥寥。最近几年,我国研究这个问题的同志才多起来。我的一篇不成熟的文章:《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正是学习这一问题的初步体会,发表以后,先后读到包忠文同志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是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吗?》,何国瑞同志的《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问题》,刘世钰同志的《对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规律的认识》,陈竹同志的《艺术的曲线与经济的轴线》以及田文信同志的《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规律》(以下引文,凡未注明出处者,均引自上述几篇文章)。这些文章对拙著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我还有一些不同看法,特再论如下。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以下简称两种生产)相互关系的命题,有的说不平衡关系是普遍规律,有的说是特殊规律,有的说不是规律;与此相反,有的认为相平衡关系是普遍规律;还有的认为是平衡规律在不平衡关系中的表现与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平衡规律的具体形态,两者是特殊与一般的辩证统一。长期以来,见仁见智,理解殊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各家都还没有揭示各自主张的规律的特定内涵及其构成规律的本质必然性。我们除坚持两种生产既不平衡又相平衡的观点之外,试从劳动生产的异化、异化物的联系以及探讨的方法论等三方面,再陈一孔之见,向大家求教。  相似文献   

6.
<正> 对于“两种生产”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理论界有备种不同的理解和解说。孙美堂同志的《关于“两种生产”真正含义的辨析》(载《东岳论丛》1986年第3期,以下简称《辨析》)一文对此提出了新的见解,读后给人以一定的启发。但是笔者以为,文中一些基本观点仍是值得商榷的。《辨析》认为,以往人们对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序言中提出的“两种生产”的理解,“都有一个共同的错误:自觉不自觉地把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物质资料  相似文献   

7.
关于马克思美学方法的逻辑起点这个根本问题,我国美学界有一些不同看法。笔者提出“自然”是其逻辑起点,根据的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考察“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时提出的“出发点当然是自然规定性,主观性和客观性。部落,种族等”这一思路。在这一思路中,他显然把“生产”这个极重要范畴也置于“自然”范畴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关系的论述,对于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是马克思这一论述中的一个重要论断。然而,围绕着这一命题而展开的热烈讨论,在我国断断续续进行了将近40年,迄今仍无大致统一的认识。从不久前面世的一本专著:《不平衡规律新探》(孙铭有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版)、一篇论文:《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基本关  相似文献   

9.
南开大学张再生指出,“两种生产”是指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两种生产理论”在解释和运用中,存在不少缺陷和不足:①“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两者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它们各自遵循不同规律,而要使两者相适应是难以做到的.②“两种生产理论”脱离一定社会制度、社会生产方式而抽象地谈人口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是不科学的.③“两种生产理论”常有明显的“人手论”倾向,易导致人口失控.笔者认为,“两种生产”的关系应这样界定:人口生产总是服从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物质生产总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所以,只有以生产力为中介来平衡两种生产,才能达到两种生产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是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普遍关系 ,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进步的概念与精神生产的发展与进步的概念是两个不等同的概念 ,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进步呈现出台阶式和连续性 ,而艺术生产的发展进步则表现为发生———逐渐定型———成熟———衰落———新的形式发生———定型……这样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1.
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什么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的真正含意第一种理解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发展存在着矛盾,艺术生产不是按照这个时代生产力达到的水平成比例的发展,人们不能按这个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去衡量文学艺术发展的水平。历史上曾有过这种现象:处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低的时代,艺术上却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发展来说,这是一种不平衡的关系。第二种理解是,马克思所讲的“不平衡关系”主要是揭示从生产、经济到艺术等精神领域之间的曲折、复杂的关系:经济作为必然性通过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和它们对经济的影响,对与之相适应的精神生产起着最后的决定作用。第三种理解是,“不平衡关系”是指艺术的繁荣  相似文献   

12.
王贵明同志的《生产概念和两种生产在历史上的作用及相互关系》一文(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六期),颇有独到见解,但有些观点却是值得商榷的。本文略谈一些管窥之见,请王贵明同志及理论界的同志们赐教。王文认为,恩格斯1884年在《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提到的“直接生活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是两个不同的生产概念,“直接生活的生产”是由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构成的。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社会生产包括: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两种生产”。(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第一版序言)既然自古以来就有两种生产,客观存在反映在古代人的头脑里,就必然产生古代关于两种生产的观点。韩非子《五蠹篇》说:“古者,丈夫不耕,草木  相似文献   

14.
自然界存在着生态平衡问题,而且这一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在社会精神生活中也有平衡问题,这就是精神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平衡。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2页)所谓精神生产,就是指以”精神劳动”的方式创造社会精神产品或精神财富的生产,也就是指“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同上,第30页)科学研究、理论探讨、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活动的范围。人不同于一般的动物,人除了要有物质生活、物质资料的消费以外,还必须具有精神生活,进行精神消费。所谓精神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对精神产品的消耗与吸收。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之间存在着平衡,不过这种平衡不周于一般的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之间的平衡,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它自己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关梦觉同志在《论政治和经济的辩证关系》(以下简称《关系》,见本刊今年第一期)一文中,提出“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有两种涵义:一种是从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一种是从怎样发展生产、怎样发展经济的角度来说,政治统帅经济,政治起决定作用或主导作用。”这就是说,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政治与经济有两种相反的关系。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妥当的,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6.
《学术月刊》1982年第9期上发表了晓亮同志的题为《生产力是物质的而不是精神的》文章(以下简称晓文)。我认为,他的一些观点是不够全面的,特提出自己的意见,与晓亮同志商榷。物质和精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①“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②精神则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它是高度发展,高度组织的物质(人脑)的机能。精神对于物质有依赖的作用,思维不能离开人脑。但精神毕竟是与物质相对立而存在的范畴。晓文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出发,引证了经典作家关于物质和精神,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和社会意识之间关系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质的生产力(生产物质产品的力量)”和“精神的生产力(生产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来,哲学界对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以下简称《两变》)哲学命题继续展开深入讨论。现将部分观点综合介绍如下:一、“两变”同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一种意见认为,“两变”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表述。他们认为,毛泽东同志的“两变”命题,是对  相似文献   

18.
论"《读者》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者》现象”值得深思。它之所以出现 :一、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 ;二、甘肃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三、自新时期以来 ,甘肃形成了思想解放而又实事求是的思想群落 ;四、编辑部同仁在办刊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由是造成了“《读者》现象”。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艺术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不平衡,在艺术领域内部,不同艺术种类发展的不平衡,这在马列文论中有重要阐述。艺术是意识形态之一,但对产生它的经济基础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马恩全集》37卷)上层建筑,它和经济基础之  相似文献   

20.
在《资本论》等论著中,马克思在一些场合肯定“从简单劳动过程结果”考察的劳动“表现为生产劳动”,在另一些场合又断然指出生产劳动的规定同劳动的特定内容和特殊有用性“绝对没有关系”。如何把此类从不同角度作出的论断统一起来,找出其内在联系,成为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中外研究者们所公认的难题和争论的焦点。笔者曾在拙文《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再探讨》(载《学习与探索》1981年第4期)、《关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几个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5期)中指出: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