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T.S.艾略特是二十世纪英美文学中最重要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他的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对欧美现代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艾略特继承并发展了文艺理论中的有机整体观。本文试图用他的这一文艺理论观点来分析《荒原》,以求证诗人的创作方法与其文艺理论观之间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2.
世界比较文学与民族比较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世界比较文学现代英美文坛最负盛名的文艺批评家艾略特认为:世界文学不是一堆彼此无关的文学作品的总和,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艾略特看来,"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是"一个秩序",一个系统,因为有"一种共同的遗产和共同的事业把一些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联合在一起"来了.如果说,新批评派的文本主义是从微观角度审视文学,那么艾略特的世界文学系统说就是从宏观角度来审视文学了.我以为,世界文学系统说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我们不妨把世界文学设想为一张网.各时代的各民族文学的传统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围绕夏志清学案考察并澄清以下问题:第一,夏志清以艾略特早期诗学建构起《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整体观念框架;第二,艾略特早期"感受性统一"理论的复杂性以及艾略特中晚期诗学所做的修正与补充;第三,夏志清将艾略特早期诗学运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得与失,重点评价这一批评的价值偏颇在大陆学界的"负效应"。旨在凸显近30年中国文学语境中关于优秀文学与伟大文学的诗学级差问题,此为"重写文学史"之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4.
西方文化传统对女性与文明之间关系的定位是将女性之精神性宏扬为拯救文明的“天使”,同时将她的肉体性贬低为导致文明堕落的“魔鬼”。英国诗人艾略特借用这一传统中的典型意象符码 ,在长诗《荒原》中构建“岩石夫人”与“风信子女郎”两组女性人物 ,表达“天使”理想在现代社会的失落和由此造成的精神贫瘠、“荒原”般的生存状态。艾略特对传统的借鉴是由诗人的创作观、个人生活和社会现实三方面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艾略特自从20世纪20年代被介绍到中国后,对中国新诗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译介和模仿,艾略特诗学在三四十年代先后影响了新月派、现代派、九叶派.在批评上,他的传统现等诗学主张促使中国新诗批评家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探索新诗现代化道路上的系列问题.由于中西文化具有巨大的差异性,艾略特对中国的影响具有特殊性,甚至出现被中国诗人和诗论家"误读"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正> 在十九世纪英国小说家中,乔治·艾略特以其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精神面貌,发展了属于现代小说特征的心理分析,被誉为英国“心理小说”的先驱.艾略特的心理描写艺术特点,是在她的道德伦理观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从表面上看来,艾略特是一位标准的古典作家,她的心理描写注重道德伦理的探索、运用传统的写实手法.但是,英国现代小说家,包括意识流作家,都对艾略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从她那里得到极大的启发.从心理描写的角度,探讨艾略特的某些艺术特点以及文学成就,可以看到英国文学演变发展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7.
T·S·艾略特不仅是西方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他的"历史意识"、"非个人化"理论、"客观对应物"等一系列观点,在西方现代文学批评上具有开创和先导作用.而带给他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荒原>则很好地体现了他作为诗人的才华和作为理论家的睿智的结合.从艾略特的文学观念出发,以<荒原>为例证,粗略建构对艾略特的认知框架.  相似文献   

8.
T·S·艾略特不仅是西方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他的“历史意识”、“非个人化”理论、“客观对应物”等一系列观点,在西方现代文学批评上具有开创和先导作用。而带给他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荒原》则很好地体现了他作为诗人的才华和作为理论家的睿智的结合。从艾略特的文学观念出发,以《荒原》为例证,粗略建构对艾略特的认知框架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功利与审美文学观的对峙,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壁垒森严,功利主义文学创作中未必就缺乏审美所能给予主体的"愉快"或"快感";以追求"主观的合目的性"与"主观普遍性的快感"为满足的审美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审美的功利主义".中国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形成基础是什么?中国现代审美文学观在哪一个层面上与功利文学观形成对峙?道家文化资源在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多大作用以及在哪些层面作出了贡献?在"影响的焦虑"下借鉴西方审美文学观的本土性基础在哪里?审美文学观的东传过程中是否存在"有意误读"?本文对此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胡适的文学史研究在现代学术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其文学史观更是独树一帜。具体表现为 :主张文学的进化与发展 ,推崇平民文学和白话文学 ,以白话文学为文学发展的唯一前途。胡适进化论文学史观的核心内容是倡导平民意识、平民精神 ,可以说是平民的文学观。与此相应 ,他选择了西方实证主义与传统考据方法相结合而成的文学史研究方法论。胡适的文学史观及方法论既具时代风貌 ,又反映了他本人的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11.
台湾作家白先勇将“传统融入现代 ,以现代检视传统” ,实现了从现代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 ,形成了独有的小说观。这种对传统文化及外来文化的吸纳与创新 ,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本土思想资源中 ,道家文化与浪漫主义文学观最有契合性 ,由此决定了作为异质性存在的现代浪漫主义文学观在传播、发展过程中对本土道家文化资源的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之上的“利用”路径 ,也就是说 ,原生形态的浪漫主义文学观在传入过程中多有道家文化式的“改写” ,并由此获得了存在的“合法性身份”。而道家文化的深潜影响某种程度上也纠正了原生形态的浪漫主义文学观之于中国本土现代时段的时空性“隔膜” ,从而使得浪漫主义文学观能够在现代文学史上生根、滋长 ,并形成为蔚为大观的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参天大树。  相似文献   

13.
近代文化史上出现的西学东渐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学观、文体形式、思想意蕴、美学形态等方面的全面革新。19、20世纪之交的西学东渐为中国文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促使中国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由本土走向世界。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由此生成。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现代小说观萌生于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历史语境中,晚清留学生对此有筚路蓝缕之功。在域外的学习过程中,留学生的文学观念受到来自异邦的冲击与影响,中国的现代小说观即率先在他们中萌生并得以初步成型。由于受到政治因素、传统小说观的惯性影响以及对域外小说观的接受程度等诸种条件的限制,留学生对中国现代小说观的早期建构呈现出新旧杂陈与多样化并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亨利·柏格森的哲学理论强调直觉、绵延等心理概念,他的时间观对T.S.艾略特以及弗吉尼亚·伍尔夫等英国现代主义作家都有重要影响,两位作家在各自的作品中均体现出试图弥合主客观时间、以及主体与客体之间罅隙的尝试与努力。在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中,柏格森的时间哲学观点在其中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相似文献   

16.
刘忠 《学术研究》2004,1(9):111-115
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主要标志是文学本体观的确立。但长期以来 ,在文学史写作与研究中 ,进化论时间观利用人们“趋时附新”的心理追求 ,对现代转型进行了多种阶段性命名 ,如阶级革命、文化革命、整风运动、大跃进 ,造成了“转型”意义的搁浅。其实 ,现代文学转型的实现与文学本体的确立是一个互证互动的过程 ,一方面现代文学转型的标志是文学本体观的确立 ;另一方面文学本体观的深化又加快了现代文学的转型进程。  相似文献   

17.
“为艺术”的文学观及其在现代中国的非适应性消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是可分为隐传统和显传统两个部分的,隐传统主要是指民族文化价值取向心理无法改变,并一直在非自觉中制约着我们和我们的文学及文学观念的变化和发展,而显传统是可以被直接感知和认识的。“五四”后的中国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中所反的传统只是显传统,而在深层上是受着隐传统的制约并导致了“为艺术”的文学观在现代中国的非适应性消亡。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是晚清民国时期伴随现代中国的形成而逐渐生成的,“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是其独特之处。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的生成与发展同时、同步、同向于民族国家的现代建构,这既是一种时代的选择,也是女性解放的内在要求。“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下的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亟须正本清源,进行价值重估,其不仅是与女性解放的社会历程和文学实践相契合的历史产物,也带有鲜明的传统性别文化印记。女性文学研究中的“‘性别压抑’说”与西方身份政治思维有关,在身份政治愈来愈向激进化、极端化发展的今天,“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下的现代中国性别诗学观愈发显示出不可或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英国19世纪著名女性小说家乔治·艾略特生活在一个传统思想盛行而现代社会科学理论层出不穷的特殊历史时期,这使她的早期小说创作既呈现出现代性的特点,又保留着传统性的一面。现代性一是体现在她对人的悲剧的深刻理解,二表现在她在刻画小说主人公时对心理分析方法的率先使用;传统性则反映在她小说蕴涵的怀旧主题,以及她在描写次要人物时所承袭的传统手法。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奠定了艾略特早期小说在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时间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是一个过程与结果同时存在的复杂问题,它的主要标志是文学本体观的确立。但长期以来,在文学史写作与研究中,进化论时间观利用人们“趋时附新”的心理追求,对现代转型进行了多种阶段性命名,如阶级革命、文化革命、整风运动、大跃进,造成了“转型”意义的搁浅。其实,现代文学转型的实现与文学本体的确立是一个互证互动的过程,一方面现代文学转型的标志是文学本体观的确立;另一方面文学本体观的深化又加快了现代文学的转型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