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受美学强调接受者在接受活动中的作用,在接受美学看来,悲剧性文本并不是其悲剧艺术价值产生的终极因素,文本价值的生成必须是在与接受者的对话中实现,接受者必然要参与悲剧文本价值的构造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巴金先生的作品是获得巨大成功的,他笔下的《家》不管是苍凉的笔调还是悲痛的结局,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并在读者心中引起巨大反响。通过接受美学的视角从期待视野、审美经验以及召唤结构三方面来重点研究《家》中的悲剧形象,以助于了解接受者参与作品价值生成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将诗的意境和悲剧意蕴结合得最完美的作品。作为一个诗一样美丽的境界,它能够引起读者们无限的神往,由神往而产生沉醉的审美反应;作为一部富有悲剧意蕴的作品,它能够激发读者对于人类命运的悲悯之情,并由悲悯而产生净化的审美体验。而沉醉与净化是两种高峰性的审美体验,又进一步证明了《边城》确实是一部美学意蕴异常丰厚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高乃依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大家,他创作了很多悲剧作品,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论悲剧》、《论三一律》两部悲剧作品。他的悲剧理论一方面吸取了亚里斯多德的悲剧思想,另一方面他又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提出了新的悲剧思想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悲剧具有教育功能,通过给人以快感的方式来实现;二、以杀害亲属作为描述的对象,揭示悲剧产生的四种方式,而这四种方式都给人以恐惧、怜悯,或净化情感的体验;三、悲剧的题材应以描写英雄人物为主,不要随意变动;四、重新解释了净化、怜悯等悲剧范畴,并阐释了悲剧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4.
1979年至2008年的普利策奖特稿奖作品以悲剧报道为主,具有鲜明的悲剧审美特色:注重表现悲剧中闪亮的人性光辉;悲剧报道的目的在于激发受众心灵深处的悲悯性、悲愤性和悲壮性;传达出一种沉思之美。普利策奖特稿的作者大都是具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面对社会悲剧,能以强烈的悲剧审美意识加以报道。普利策新闻奖评奖委员会将这样的作品推上普利策新闻奖的领奖台,反映了普利策新闻奖评奖委员对新闻工作者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一种赞赏和认可。  相似文献   

5.
《将进酒》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东方古典诗歌中的一首杰出的诗歌作品;它在醉与幻中体现着诗人的洒脱诗风和高洁的审美取向。西方美学中称悲剧美为酒神。通过比较西方酒神精神和李白《将进酒》的思想内涵,分析李白在《将进酒》所展现的个性,管窥一种别致的酒神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6.
尼采在1872年完成的《悲剧的诞生》是其悲剧哲学诞生的标志。尼采在其中阐述了悲剧的产生过程,悲剧审美体验和悲剧衰落的原因。其理论颠覆了两千多年来西方传统戏剧理论中关于上述三个问题的阐释,在20世纪颇为盛行,尽显尼采悲剧观的创新性和革命性。  相似文献   

7.
焦循曲论突出了悲剧审美的重要性,并将其与特定的心理因素相结合,从悲剧观念、悲剧结局和悲剧人物三个重要方面展开分析:悲剧观念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社会因素有关,悲剧结局体现在对"一悲到底"、"合乎情理"、"韵味悠然"等方面的强调,悲剧形象则要求人物具有"刚直正义"、"道德期待"、"替代强化"等内涵。  相似文献   

8.
朱光潜先生在《黑格尔<美学>译后记》中写道:“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书籍虽是汗牛充栋,真正有科学价值而影响深广的也只有两部书,一部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另一部就是十九世纪初期的黑格尔的《美学》。”同样,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西方美学史和戏剧史上,探讨悲剧问题的虽然大有人在,但真正能够对悲剧作全面的理论的和历史的解释,自亚里士多德以后,也只有黑格尔一人。  相似文献   

9.
中国究竟有没有悲剧?这是一个论者们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其实,重要的不是从某个固定的模式出发,划分出这是悲剧或者那不是悲剧;重要的是从分析具体的作品入手,辨明此作品的精神实质何以有别于彼作品的精神实质,此民族的悲剧精神何以有别于彼民族的悲剧精神。本文正是试图通过分析具体的作品,特别是通过分析作品的主人公,以求探明中西悲剧精神之间的根本差异。下面就来分析一下两部悲剧杰作,即古希腊的《俄狄浦斯王》和中国的《窦娥冤》。《俄狄浦斯王》是一部“命运悲剧”,主人公愈是反抗命运,就愈是摆脱不了命运的嘲弄。然而,这并不说明他毫无办法避免悲剧的发生。他只需不积极行动,就可以摆脱命运。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生命美学的创始人和领军人潘知常从1991年的《生命美学》到2023年完成的“生命美学三书”(《信仰建构中的审美救赎》《走向生命美学》《我审美故我在》),构建起了“情本境界生命论”的美学思想及“审美何谓—审美为何”的研究体系。从他这四部著作(尤其是第三部)的“后记”进入潘知常的学术世界,探寻他由“生命”到“美学”的心路历程,期冀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窥探他生命美学的“奥秘”。  相似文献   

11.
当下所强调的审美的政治转向并不是对统治阶级可以运用审美的力量来维护自身统治的再次强调, 或是通过揭示让被统治阶级看清社会权力的运作而识别意识形态的虚幻性; 而是关注那些根本没有资格进入平等 /不平等、 控制 /反控制权力关系的群体, 通过审美或艺术手段, 在改变人的感觉方式时让我们看到、 读到、 感觉到这些非主体的存在, 重新思考权力的分配和享用。 20 世纪之后, 现代悲剧不再仅仅作为一种戏剧形式, 而是作为一种美学观念繁盛一时。 作为美学观念的悲剧决不是认识的, 而是在更情感、 更直觉的审美层次上达成的认同。 由此, 马克思主义对悲剧的研究和阐发总是基于一种政治的维度。 在这种政治维度的关怀下, 马克思主义对悲剧的研究跳离了以往亚里士多德式的研究框架, 回到悲剧最先的仪式表演中以获得对悲剧的元认识, 因而注重的是悲剧的语境研究、 悲剧事件的真理性呈现以及悲剧情感中的政治学分析, 并将悲剧与社会性危机、悲剧与真理、 悲剧与政治联结起来。 马克思主义对悲剧的政治性分析意在揭示悲剧中所包含的新的感受和反应, 培养新的情感结构和社会关系, 从而在介入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政治功用。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由于媒体身负三重角色: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监测环境、沟通关系、表达舆情的社会公器,因此对新闻的审美分析也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视角:追求感官愉悦的审美文化;秉承"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反映人的本质力量的美学实践。  相似文献   

13.
《子夜》中的吴荪甫的形象,是现代文学中罕见的、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强烈美学力量的典型。这个艺术典型的丰富内涵是挖掘不尽的。这里我们主要想探讨吴荪甫悲剧的美学特征,以期对《子夜》的研究作一些新的尝试。一、吴荪甫悲剧的社会内容——悲剧与正义观念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围绕吴荪甫的阶级属性、政治品质展开了争论。这对于吴荪甫悲剧的评价自然有着重要意义。人是具有道德感的动物,对于悲剧鉴赏中审美态度的产生、保持和丧失,他的道德感具有决定的影响。如果吴荪甫的性格中不具有某些占主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史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一部带有很强悲剧性的散文杰作。“悲剧性”是一个外来的美学名词,《辞海》解释为:悲剧艺术的特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特殊效果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唯有“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才能达到这种效果;黑格尔认为,悲剧的特殊性根源于两种对立理想和势力的冲突;鲁迅说“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悲剧性的;恩格斯深刻指出,“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是悲剧性的冲突。在文艺上,悲剧性不是戏剧所独有,而是其他形式的文艺也可能具有的属性。…  相似文献   

15.
试论《精忠旗》的悲剧冲突和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冲突决定着戏剧作品的性质,作为一部悲剧,悲剧性的冲突不但对作品的属性有着质的规定性,而且还蕴藏着悲剧结局的必然性。悲剧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美学意义,主要是通过悲剧冲突的展开和悲剧结局必然性的昭示而得以体现的。在这篇文章中,笔者打算把李梅实草创、冯梦龙详定的悲剧杰作《精忠旗》放在明末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从岳飞戏发展的角度,来探讨这部作品悲剧冲突的特点及主题思想,以期说明《精忠旗》悲剧特征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天边外》和《边城》是 2 0世纪初有影响的两部悲剧作品 ,虽然其文体及文化传统和悲剧处理不同 ,但主题、结构、悲剧走向和现代悲剧意识却惊人契合。在这两部悲剧中 ,可以看到现代悲剧关注时代、关注普通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的走向。它不再简单的是善与恶的冲突结果 ,而是多种力量复合的悲剧结合 ,尤其是善与善力量间必然的较量和冲突。随着生命不确定感的增强 ,这种现代悲剧的必然性开始以更丰富的文学手段自我表现着。  相似文献   

17.
诗人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离骚》,则是他悲剧生涯和悲剧精神的艺术再现,是中国文学史上彪炳千古、罕有伦媲的伟大悲剧抒情诗。《离骚》的悲剧特质,早就为人注意。司马迁读之,曾呜咽慨涕,“悲其志”①。严羽也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泪满襟,然后为识《离骚》”②,乃强调要把《离骚》当作悲剧作品来欣赏“妙悟”。外国学者也把《离骚》、《九章》等直名为“中国的悲歌”③。因此,从悲剧美学的角度来欣赏、研讨《离骚》,则更有利于把握作品的精神实质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世界美学研究的科学化方向日益凸显,一方面,认知神经科学需要探索审美认知的机制;一方面,美学要面对审美心理、审美经验、审美知觉的内理。这两个学科的融合,使得今天的美学必然发生审美认知研究转向。但是,由于美学研究中的传统力量和思维习惯,以及对科学的一种人文性偏见,使得这种"认知科学与美学"的研究还有待从思想层面上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19.
《史记.刺客列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将武士作为一种具有特殊人格风范进行典型化塑造的作品,作品成功的塑造了荆轲等五位武士的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闪现着独特的审美韵味。他们的高尚品格令人钦佩,他们的悲剧命运则又令人扼腕。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从悲剧审美角度分析了《玉梨魂》和《伤逝》的悲剧主题、悲剧形象和悲剧意识,并认为《玉梨魂》是传统爱情理想的挽歌,《伤逝》则传达了觉醒者爱情理想的幻灭的精神困境。这两部作品均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追求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思想要求,《伤逝》较《玉梨魂》更富有悲剧意蕴和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