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唐鸿冰 《新天地》2011,(12):422-42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为此,通过何种途径开展农村的品德与社会课,便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营造开放、活跃、自由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学会勇敢面对各种问题和困扰,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使他们快乐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大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发展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正规的学校教育为个体品德的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每一学生又是在某一特定的班级中学习、生活的,所以大学的班集体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从大学班集体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作用,班集体舆论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及班集体中其它因素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三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班集体与学生品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浅谈中专德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专德育教育,一要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品德需求,促进学生品德的自我发展。二要努力创建各种德育环境(或条件),加速学生品德内化。三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引导学生达到知、行、情统一,以形成个性化品德。四要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的个性化道德品质,以影响学生个性化道德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郑秋霞 《新天地》2011,(8):121-121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5.
郭威 《新天地》2011,(12):25-26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自由度比较大的活动,它不能依靠某一种模式实现它的全部功能,因此,我们常说教学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它应该是有规律可循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教学目标的综合生成性、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性,决定了教学模式的构建也必然是综合生成性的,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的组合运用。  相似文献   

6.
赵芳 《社区》2011,(12):13-13
自尊心是人的一种品德,儿童也不例外。儿童自尊心的形成,除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家庭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品德不良同违法犯罪行为有本质区别,但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品德不良往往是违法犯罪的前奏,违法犯罪又常常是品德不良发展的结果。针对大学生品德不良的教育建议是: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加强意志品质锻炼,增强抗诱惑能力;教师要进行道德情感上的心理矫正;培养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生活性、社会性和开放性是其主要特征。因此,在教学中科学而又娴熟地运用开放式教学策略,不仅能将课程和生活、课程和社会有效链接,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问题的生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和生命力,而且也提高了品德课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让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形成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一门课程。教师必须把《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要求"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落实到教学中,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  相似文献   

10.
教师职业品德心理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职业品德心理结构既符合品德心理结构的一般规律 ,又有其独具的蕴涵和形成规律。尽管教师职业品德的内容十分丰富 ,构成十分复杂 ,但就每一具体的职业品德的心理成分来说 ,都包含师德认识 (包括师德观念的形成、师德信念的确立和师德评价的发展 )、师德情感、师德意志 (包括师德动机、师德意志控制力、知行一致 )和师德行为 (包括师德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 )四种基本成份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个人道德品性养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德育目标中,教学活动更应该着力关注儿童现实生活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简单说,就是用最自然、最接近孩子心灵的方法,在<品德与社会>有限的教学实践中,为我们今天面对的一个个可爱的孩子,播下希望的种子,他们会成长为明日社会的健康公民.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的古典修辞学理论中,品德、逻辑与情感构成了修辞说服的三个要素。演说者可以通过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通过逻辑推理,通过调动自身或受众的情感因素,进行说服,达到预期的修辞目的。在古希腊、罗马的修辞学传统中,关于演说者品德形成方式及其功能的看法,既有唯心主义的观点,也有实用主义的观点,品德既可以是与生俱来、现实的,也可以是通过演说建构的。在中国先秦时期的修辞思想中,言说者的道德品质也被看做是影响说服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此问题上,儒家、道家、法家等的观点也存在许多差异。在本文中,作者对东西方古典时期的表达伦理传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对古希腊、罗马和中国先秦时期的表达伦理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概括了唯心主义与实用主义两种表达伦理思想,揭示了中西方修辞伦理观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帮助学生参与生活、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那么如何有效地育人呢?笔者认为要根据该课开放性特点,把握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超前准备,延续拓展,方能增强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孩子们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其中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我们应突破课时和教室这个狭小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为孩子们创造融入社会、接触社会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品德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大学生品德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寓德育于教学和科研、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第二课堂活动,反映了培养和形成大学生品德的基本途径、有效途径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试论品德的资本性及其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是否一种人力资本 ,这是目前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与难点问题。品德是一种具有经济功用的生产资本 ,是一种社会资本 ;品德及其形成过程的特征决定了它是一种绝对价值较高的资本 ;品德对人力资本具有增值作用 ,智力与体力决定人力资本的现实形态 ,而品德决定人力资本的可能形态 ;品德的资本性具有定性、定量与模糊三种变量形式 ,具备可测评的条件 ,测评的内容主要表现为耗费价值与使用价值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就是源于生活;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就需要教师的引领。  相似文献   

18.
要促使个体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应从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与个体的心理活动规律两方面出发加以探索。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分析个体心理与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系,从教育实践和个体道德人格的塑造两个角度提出促进个体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由于自身某些因素的缺失或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 ,有些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品德问题 ,严重的还会发展为品德不良。从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等两方面深入探析了学生品德不良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20.
幼儿虽受社会的影响,但与家庭和幼儿园比较起来,社会影响毕竟是次要的,可以说,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协调、配合,是培养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家园联系,让孩了们健康成长。一、注重家园联系培养幼儿文明的行为习惯幼儿时期是奠定人的个性和品德的重要时期。幼儿年龄小,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这个阶段养成的良好习惯、文明行为能受益终身。文明礼貌教育应当形成幼儿牢固的文明礼貌习惯,以逐步变为自觉的行为。例如:我们首先教幼儿学说礼貌用语并学会使用,如,早,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等。其次是文明礼貌行为训练,幼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