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汉语“何……为”句式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何……为”句式为同形异构,是多种句式的混合体。分为“何+动+为”、“何以+动+为”、“何+以+名+为”、“何+以+为”、“何+名十之+为”五种句式。  相似文献   

2.
何休的“三世”说是其“三科九旨”的重要内容。董仲舒的“三世异辞”还不能说具有进步的或进化的观念,而何休的“三世”说则有着进步的观念。这种进步的观念不同于欧洲基于线性时间意识的进化论,也不是陈述实然的历史事实,而是“张法太平”,是公羊学家应然的王道理想的演进的逻辑;何休历史观的另一个观念是“复古”,复古与进化看似冲突,实则孔孟以降之“古”就不是一个客观的时间概念,而是一个投射了自己的道德理想的价值范畴,儒者据以“是古非今”,即以此为圭臬来批判现实,开辟未来;“三世”说进一步明确了所“复”的王道理想的实现阶次,两者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3.
一般的古汉语教材只注意到了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之…”结构,忽略了一种表示感叹的“何…之…”结构。本文则以充分的例子从结构形式、表义功能、“之”字分析及其与表示反问结构的区别四方面,对表示感叹的“何…之…”结构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作了比较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说“谁何”     
贾谊《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句,(以下简称陈利兵句)其中“谁何”两字,受到历代著名注家及训诂学家的注意。“谁何”这两个字,究竟如何解释,是两个单音词,还是一个双音词?是不是照字面解释是两个疑问代词?弄清这个词,对正确理解这一名篇中的这一句,是十分有意义的。先看历代著名注家对这个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先秦34种文献中“如何”、“如×何”等八种结构共1 003例,其中用作谓语的869例,状语、宾语、定语分别是107、19和8例.“如”借为“拿”义介词,在“如×何”中与“×”构成介宾状语,“何”作谓语中心语.“×”是代词“之”时常省去,形成非动宾结构“如何”及其变式“何如”,省去宾语“×”的“如”失去介词作用,“如何”、“何如”相当于“何”.“如”的另一词性是像似义动词,所构成的“如何”、“何如”为动宾结构,与非动宾结构同形异构.像似义动词“若”没有与“何”构成的动宾结构;“奈”无像似义,不存在动宾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6.
汉语的疑问代词体系涉及的内容多,其历史发展变化过程也相当复杂。从上古以“何”为代表的疑问代词,发展到中古,又产生出“等”“底”等端母系疑问词;到中古后期,又出现了“是物”、“甚”、“甚谟”、还有“没” 这些明母系疑问词。 我们这里先提出“底”来讨论。“底” 向来被作为口语的疑问代词受到特殊的重视,我们就来对端母系疑问代词系统作一番探讨吧。  相似文献   

7.
释<诗经>的"其"字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的“其”字句 ,即《诗经》中带“其”的句子。可分成三类 :第一类“其”字句中的“其”为指示代词 ,多数作定语 ,也有作主语、兼语的。第二类“其”字句中的“其”为语气词 ,如“雨雪其 雨方”、“静女其姝”中的“其” ,不是词头 ,而是语气词。第三类“其”字句中的“其” ,和疑问代词“谁”、“何”、“曷”或指示代词“彼”连用 ,以加强疑问语气或强调指称。  相似文献   

8.
疑问词语"何""云何""如何"从上古、中古一直沿用到近代汉语,它们的兴替演变尤为显著.在唐宋禅宗语录中,"云何"开始衰落,"如何"迅速崛起,成为"何"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疑问词语;"如何"的语义分布与前期相比,进一步扩张,开始用于事物询问;"如何"的句法功能也迅速扩张,不仅可以作谓语和状语,还可以作主语、宾语;"云何"的句法功能开始衰退,只能充当主语、谓语、状语.  相似文献   

9.
虚词“者”的一种常见用法,是用在疑问句、反问句或陈述句的句尾。这时“者”字属句尾语气词,它能与疑问代词相配合表示疑问、反问的语气;还能用在陈述句的句尾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这些用法都来源于能构成“者”字词组的“者”字,是结构助词“者”字进一步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关于壮语的第三人称代词te^1的来源,语言学界的关注不多。有学者认为借自汉语“他”。本文从一些语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多来源于其它词类的事实,比如,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他”来自指示代词“其他”的“他”,苗语、瑶语第三人称代词“他”,来源于名词“人”,讨论了壮语的第三人称代词te^1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1.
常德沧山话属西南官话,和普通话、方言比较,沧山话疑问代词的分布、用法都有其特点。沧山话疑问代词保留了较多古汉语成分,“何”系疑问代词分布最多,“么的”是常德方言也是沧山话特色词。沧山话疑问代词和常德市区话疑问代词有明显不同。沧山话疑问代词和湘语、赣语、吴语有不少共性,这与方言的互相影响和历史移民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世说新语》中的“阿堵”为远指代词,相当今天的“那个”、“那里”,它的源头是“何处”;作为远指代词,魏晋演变作“阿堵”,唐宋元时作“阿底”、“兀底”,今方言中作“兀搭”;作为疑问代词的一支,古书或作“何处”或作“阿堵”,今方言中作“阿搭”、“阿坨”等。“阿”是“何”的同音通假,意义发展或作疑问代词,或作远指代词,不是传统所说的语气词。“兀”作为“阿”的音变,是远指代词,也非语气词。  相似文献   

13.
"如何"是近代汉语中"何"系疑问代词主语功能的代表,尽管其使用频率很高,但却只能出现在"如何+是/关系代词+Y"结构中。唐宋时期,疑问代词作主语功能比较单一,疑问代词能否出现于主语位置与其指别性特征密切相关。高指别性的疑问代词能够增加疑问代词的话题性,因而可以作主语;而低指别性的疑问代词如果充当主语则会引起语言内部诸多层面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汉语的代词(疑问代词)、付词中都有“多、多么”两词,在数词(组成概数词的一种形式)、形容词中又有“多”一词。到底如何区分这些词的词性?它们之间有何不同?不同点又表现在哪儿?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类问题,如果区分不清,在分析句子和翻译句子时,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现对他们之间的关系,试作如下分析: 疑问代词“多、多么”  相似文献   

15.
人称代词在语法分类中是一类实词,其词汇意义非常简单,就是指代人称,不同的人称代词,指代不同的人称。然而人称代词的语用意义却较为丰富,在语境中能够产生不同的语用变异。本文选择“你”与“您”这一对同一“人称”领域的代词进行对比,解析其不同语境中的语用意义及其变异。  相似文献   

16.
在上古汉语里,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何、曷、奚、胡、谁、孰、岂”等后面及指示代词“此、是、彼、夫”等后面常跟着一个“其”字,它们一块儿出现的频率很高,而且后世仿造的句子也不少,但要说清这个“其”字的作用是什么,它跟前面的疑问词和指示代词是什么关系,却是件困难的事。原因在于“其”是个虚词,意义本来就不实,当它出现在上面那些词之后时更显得似有若无,难以捉摸。从汉代起学者们就已开始注意这个“其”字了,但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一个一致的看法。我们在仔细审读大量例句的基础上(幺由)绎出“疑问词和指示代词 其”的使用条例,兹阐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较翔实的语言材料说明:"何役之不会"的"何"是疑问代词,作定语,修饰"役";"辱、羞、耻"都有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它们在这方面的用法没有什么差别;"尔欲吴王我乎"这类句子处理为使动用法更合适.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的“之类”句式 ,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就已形成 ,是人们用来强调同类事物或同属性事物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之类”是由指示代词“之” +名词而构成的一种固定形式。唐以后 ,随着“者”字改用“这”字 ,“这”就有了指示代词的用法。于是 ,在现代汉语中 ,“之类”就分化出“这类”、“这一类”和“一类”等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9.
“何……为”句中的“为”是句尾语气词,还是其他别的什么词?这历来是有争议的。吕叔湘先生在《笔记文选读》一书中注释“何以车为?”②一句时说:“‘何为’等于‘做什么’,照文言的习惯,拆在两处。同样的句法如‘何以家为?’、‘丈夫死耳,何以泣为?”王力先生在分析这件句子结构时,则说得更为清楚,他认为:“这件句子实际上是动词‘为’的疑问代同,宾语‘何’放在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前面了,意思是‘用……做什么’。……在‘何以……为’这个格式里,“何’字可以用别的疑问问如”奚’、‘恶’、‘安’等来替换。”“最近,朱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元所……”、“有所……”、“何所……”三种句式的结构形式提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看法“无所”相当于“无”,“有所”相当于“有”,“何所”相当于“何”。“有所”、“无所”既可作动词使用,也可作副词使用。“何所”作疑问代词或副词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