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泛自然主义与历史神学──斯宾格勒与汤因比历史观念之比较刘莘作为现代西方有影响的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与汤因比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汤因比本人的一再确认之中,也表现在基本观念上的某种一致。这种情况使一些研究者常常忽略联系的性质而将他们的名...  相似文献   

2.
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卡尔·波普尔把他所批判的历史决定论析分为反自然主义与泛自然主义两种形式,并把汤因比及其《历史研究》看作是泛自然主义的重要代表,认为他也主张用研究动物物种生命周期的方法来研究文明的生命周期律,并力图从这种研究中寻求社会进化的规律,以确立大规模历史预言的可能性.用泛自然主义来概括汤因比的历史哲学,不能说十分准确,因为它显然忽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汤因比思想的明显变化.但是,对汤因比来说,对历史规律的探寻,的确是为了建立历史预言的根据.这也是《历史研究》发表以米汤因比不断受到批评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些批评大都集中在历史规律是否存在、历史预言是否可能的抽象讨论上,而对这种预言本身的内容和性质则较少涉及.就前者言,由于论争各方站在不同的理论立场,具有不同的思想逻辑,论争常常不会有结果.在这一意义上,对后者的考察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它不仅反映了历史学家所遵循的思想原则,也展现着他基于这一原则的历史陈述.这种陈述无疑更能反映历史学家历史思考的性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3.
历史哲学有三个可能的意义:它可能指一种构筑历史的历史方法论;或指对历史意义进行解释的历史形而上学;或指对历史发展规律进行阐述的历史逻辑。汤因比的历史哲学有两个主要的内容:一是历史研究的单位,二是文明的起源、生长衰落和解体,及其贯穿于其中的历史法则。本文试图对汤因比历史哲学可能意义的一个方面即支配文明和历史发展法则,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4.
一、从汤因比的文化交流公式谈起 汤因比的《历史哲学》认为,某一文明在向外扩散或发射光辉的时候,外族文化首先受到它的经济因素的影响,其次是政治因素,第三才是文化因素(见《历史哲学》下卷第462页)。在这里,素以注重实证著称的汤因比却给我们虚构了一个近乎“天方夜谭”式的公式。我们并不否认历史哲学需要从全部文化交流史中引出一般结论,也不排斥存在着外在于一般结论的少数历史特例,但一般的历史哲学结论应该在  相似文献   

5.
(一)罗宾·乔治·柯林武德,(Robin George Colling Wooq1889—1943)学养广博。他的历史哲学观念影响着整整一代学者,构成了当代西方历史哲学承上启下的一个扭结。十九世纪前,人类的思想曾先后注重过数学、神学和自然科学,由此激发了哲学对这些领域的反思。而当代思想的一大显著特征,就是历史思维日渐重要。于是,哲学反思的重点从自然科学转向了历史学。基于这种反思而形成的历史哲学会象前几个世纪的自然科学那样,对当代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①。在柯林武德  相似文献   

6.
历史解释模式与社会历史理论、史学范式、史学理论等概念意义相近又不完全相同;既紧密联系又有细微差别.所谓"历史解释模式"是指最一般的对历史的理解范式和解释框架,主要包括历史观和方法论.从哲学视角看,历史解释模式总体上可分为"宏观历史解释模式"、"微观历史解释模式"和文化哲学的历史解释模式.所谓宏观历史解释模式是指从社会历史宏观领域着眼,注重历史的"大结构、大过程、大比较",从人类活动的宏观领域去把握和解释历史,一般围绕历史的性质、有无规律、决定因素-动力系统、进步路线图等领域展开.  相似文献   

7.
不管马克思及后代学人如何看待马克思的学说,马克思的学说具有思辨哲学的品质是毋庸置疑的。在马克思的学说中,存在着三个基本的解释框架:社会构成框架;阶级分层框架;历史解释框架。理解马克思的思想需要在他的叙述中去考察其概念使用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哪个框架下进行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对马克思不同解释框架的思想和论述作出具体分析,才能发展和重建马克思学说,从而进一步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海登·怀特以诗性预构为核心建构的历史解释模式,实现了西方历史哲学的文化转向。诗性预构的提出,揭示了历史解释之中的文化精神的内涵及其对于历史解释具有的重要意义。而以诗性预构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解释模式则表明具体的历史解释的过程中各种不同的文化精神之间的内在张力,正是这种张力才使历史著作始终保持着内在的统一性。这种文化精神的内在张力,在他自己的历史哲学体系中就表现为浓厚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人们对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理性的狡计""逻辑与历史统一"等命题耳熟能详,但对其内涵及更深层次的理论根源缺少挖掘,这源于学界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核心"目的论思想"重视不够.分析黑格尔历史哲学和他的哲学史中关于目的论思想的重要论述,梳理出他的目的论思想梗概,阐明其历史哲学目的论思想中的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普遍目的与特殊目的的关系"和"普遍目的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中的进展",以期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目的论思想有个总体性地把握.  相似文献   

10.
潘娜娜 《晋阳学刊》2005,(2):98-102
通常,历史哲学指的是两个截然不同但又不可割裂的分支,一个分支是试图在事件的进程中,或在历史进程的一般性质中发现某些意义或重要性,另一个分支是对历史研究进行哲学分析,即对历史学家所从事的工作进行逻辑的、概念的和认识论的概括.在当代文献中,这两个分支分别被称为"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或批判)的历史哲学".对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进行分析,可以探讨出思辨历史哲学和分析历史哲学在解释历史方面的区别,说明解释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性质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思想史上,历史哲学以维科的《新科学》为其“独立宣言”,至今已经走过了二百多年的历史行程。本文试图探讨历史哲学的对象的性质,并对历史哲学的基本派别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12.
黄明举  吕佳 《天府新论》2005,(Z1):148-149
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占有统治地位,法律哲学也为教会及其教义所支配,成为神学的一个科目.早期基督教著作家中最重要的首推奥古斯丁,他建立了以神权政治论为核心的法律思想体系.中世纪天主教的神学和哲学在阿奎那的思想体系中达到了顶峰.他的思想体系是基督教圣经教义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一种巧妙结合.阿奎那将法律划分为四种类型永恒法、自然法、神法和人法,但仍然保留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正义观.这些法律思想对现代西方法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督教神学思想的一些见解,有其启示作用,不可一概否定.  相似文献   

13.
李庆霞 《北方论丛》2004,23(1):96-98
文明是历史哲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斯宾格勒提出了八种文明,汤因比概括了二十一个文明,雅斯贝尔斯则从文化形态的角度对人类历史进行了探索,他把人类历史总结为史前、古代文明、轴心期和科技时代.轴心期以前为第一个间歇期,科技时代是第二个间歇期.因为我们正身处其中并亲身感受着科技时代,而对它的分析与评价又关系到人类的将来.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方法论的反思表明,其研究现状尚未从根本上超出前科学形态;当前的迫切任务是颠覆原有的"神学叙事"范式,构建"科学历史"的范式,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科学化即由"前科学"向"科学"的飞跃.但是,"历史科学"的一般性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特殊本质,又要求我们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科学化的过程中不能重蹈西方科学主义的覆辙,而必须在"本文(马克思哲学)"与"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与"叙事(意识形态)"、"逻辑(内史)"与"历史(外史)"、"同一(建构)"与"差异(解构)"之间既保持必要的张力,又坚持具体历史的统一,以期超越科学主义与历史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在成为"科学的"历史的同时成为真正"历史的"科学.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研究历史表明,对马克思思想中的科学与伦理(人道)关系的不同解释是同人们对马克思哲学总体性质的不同理解直接相关的。只有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做出合理的判断,才能合理地解释马克思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同人道主义的关系,也才能合理地解释马克思思想中的科学尺度同伦理尺度的关系。唯物主义与人道、科学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不同于西方传统的旧唯物主义,同样,马克思哲学中的人道思想也不同于西方传统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6.
与宗教神学的斗争是西方近代历史发展的深刻而持久的前提。16世纪的宗教改革、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教会制度并摧毁了其赖以生存的封建基础。但在思想领域内从信仰、观念上实现与宗教神学的彻底分离是由近代科学和哲学完成的。科学的发展打破了宗教神学的神话;哲学的进步改变了世界观的认识论基础从而使宗教神学失去了存在的理由。科学、哲学对宗教的胜利是西方近代最严肃、最广泛的思想启蒙,同时也是理性与科学最深刻、最广泛的胜利。近代西方科学、哲学与宗教分离而获得彻底独立为19世纪到20世纪西方现代历史发展准备了必要的进步的前提,并同时构成了西方现代思想发展的背景和参照。  相似文献   

17.
作为西方政治哲学、法哲学与宗教哲学的历史上具有关键转折意义的思想家,奥卡姆以其唯名论哲学铸造的奥卡姆剃刀,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要神学概念予以根本的破除,凌厉地解除了教会及其思想与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从而开放出作为启蒙思想理论前提之自然状态学说的主要意涵——具有自由意志的原子式个人,他也因此成为近代革命性变革的思想先驱而被誉为第一个现代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方法论的反思表明,其研究现状尚未从根本上超出前科学形态;当前的迫切任务是颠覆原有的“神学叙事”范式,构建“科学历史”的范式,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科学化即由“前科学”向“科学”的飞跃。但是,“历史科学”的一般性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特殊本质,又要求我们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科学化的过程中不能重蹈西方科学主义的覆辙,而必须在“本文(马克思哲学)”与“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与“叙事(意识形态)”、“逻辑(内史)”与“历史(外史)”、“同一(建构)”与“差异(解构)”之间既保持必要的张力,又坚持具体历史的统一,以期超越科学主义与历史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在成为“科学的”历史的同时成为真正“历史的”科学。  相似文献   

19.
李腾 《江海学刊》2023,(3):197-205+256
历史思想的演变反映了时代特性,中心与边缘的交替融合也体现了社会思潮变化。历史分期模式是把握历史思想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探究当时人对历史整体理解的核心要素。在中世纪盛期,12世纪文艺复兴和政教之争的发展推动了历史意识的新觉醒。在古代晚期以帝国为中心的历史分期框架逐渐为神学化的“三位一体”模式所取代。在继承《圣经》与奥古斯丁历史观的基础上,若干神学史家重新划分了人类历史的分期,体现了独特的史学观念和历史思想的嬗变,并对此后西欧的历史书写和史学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奥克肖特评析了历史哲学的类型,拒斥了史学研究的实证主义,坚持历史知识是由史学家的判断、推论以及重构事件型塑的观念世界,展示为一种独特的经验模式。他认为,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之上的"历史的过去",而非迎合利益集团需要的"实践的过去";两者既不属于相同的话语系统,又对历史真实性秉持相异的态度。至于叙述与解释的关系,他考察了历史解释的类型,倡导一种"叙述即解释"的历史叙事观,这一观点触及了"叙述形式"的论题,呼应了叙事主义的历史哲学的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