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带来一系列负面问题,如网络造谣的兴起并愈演愈烈,它不仅攻击特定个人,还攻击国家政府机关,给社会秩序带来了不利影响。针对当前的网络造谣行为,民法、行政法已不足以应对,需要通过刑法予以规制。而刑法所规制的传统网络犯罪只是应对关于计算机信息系统之类的犯罪,对于网络造谣不能有效解决。需要通过立法和司法解释的进一步完善来应对网络造谣问题,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网络实名制是各国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的技术举措与公共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草案)》或将正式确认我国的网络实名制,并将促进刑法在维护网络空间社会秩序、遏制网络暴力活动、构筑网络诚信体系方面发挥进一步作用。网络实名制是网络空间社会抵御网络匿名技术异化的社会身份认证体系,是网络安全刑事防控治理机制的技术支撑与政策起点,是构筑网络安全“零容忍”与“宽严相济”并重治理的社会政策与价值认同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秩序是人类延续、社会进化的基础。伴随网络社会的崛起,网络社会秩序的供给成为重要的研究命题。为探究网络社会秩序生成机制,论文首先阐明了社会秩序生成的传统分歧,指出以主体多元、协调互动为理念的治理理论成为研究社会秩序生成的新范式,治理与网络社会运行十分契合,从历时态看网络社会秩序的生成经历了一个从网民内生自治秩序、业界技术规范秩序到政府管制秩序的分层演化过程,就共时态而言这几种秩序同时并存、彼此耦合,共同构成了网络整体秩序;基于这一分析框架,论文深入分析了网络社会秩序生成的自组织机制、演化机制、管制机制和治理均衡机制,提出网络社会秩序的生成在于网民内部共识的达成、业界经济理性与技术理性的双重发挥、基于国情的自治与管制之间政府定位的恰如其分选择,以及多元治理主体间按照协商民主原则展开的持续耦合互动;论文最后提出网络社会是由网民、互联网企业、政府等行为主体耦合成的复杂大系统,协同治理是复杂系统管理集成方法,网络社会的协同治理策略就是建构起主体多元,手段多样,机制自律、他律和互律相耦合的系统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信息网络工程推动了新的网络社会崛起。在新的网络社会中,个人成长成为一种网络行动,原来的社会结构变成网络结构。信息流动的时空压缩、超文本链接的放大效应和网络行动者的身体不在场,使新的网络社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产生了一系列违背道德标准、影响甚至破坏社会生活的解组行为和越轨行为。面对诸多网络社会问题,信息网络工程创新本身具有全景式的治理作用,网络社会也有一定的共景式自我治理本能,而法治化则是维护网络社会安全和确立网络社会秩序的外部力量。  相似文献   

5.
儒学社会秩序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认为,在汉代形成的儒学社会秩序尊重了远古传统、运用了儒学理论、吸取了秦代经验与教训,也符合了时代要求。以仁爱原则为基础、以礼教和儒家法等伦理控制为手段、以维护家国同构的宗法秩序为目的是儒学社会秩序的基本构成。分析儒学社会秩序的特点与当代积淀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享有较高社会声望的士绅视地方风俗之培育、司法审判之公正、社会秩序之维护为自己众多职责的一部分。他们身体力行,或通过圣谕宣讲的劝说方式感化乡人,使他们遵循封建礼教;或结交官府、或直接调解地方纠纷以维护封建法律的公正公平;或由他们出面、或受官方委托组织地方团练,为维护清朝陕西地方的社会秩序,保护地方社会人民的安危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袁广林 《南都学坛》2006,26(4):115-118
传统观念认为,治安管理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政治权威在维护社会秩序工作中的体现,政府警察机构是承担这一职能的主体。然而,我国近年来和西方国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治安管理实践表明,治安管理主体呈现多元化,其他社会治安组织与政府警察机构合作、互动,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究其原因,不仅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而且政府失灵理论、治理理论也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论述了网络社会自由与秩序的冲突以及二者之间的价值关系 ,从而阐明在网络社会既要尊重个体的自由 ,也要建立必要的秩序 ,并提出建立和维持网络社会秩序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进人中世纪晚期,英国城市内部的贫困问题日益严重,为了维护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市政当局先于中央政府开始在本城范围内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贫困问题.这些社会救济措施尽管还不完善,但是却标志着城市政府统治理念逐步成熟,相对有效地稳定了社会秩序,并且为都铎时期中央政府的济贫制度提供了直接的政策来源.  相似文献   

10.
古代司法官员着眼于社会秩序的维护,重视减少纠纷,平息诉讼,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息讼经验.构建和谐社会,应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息讼文化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张松梅  王洪兵 《东方论坛》2010,(1):97-102,108
青苗会是近代华北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村庄组织形式,它产生于清代中后期,是乡村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不断变迁的产物。此外,青苗会组织的产生还与中国乡土社会的神灵信仰密切相关,其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反映了乡土文化的整体面貌,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广大农民神灵信仰的心路历程。到清末民初,青苗会由简单的看青组织逐渐演化为调整乡村与国家关系的重要力量。通过青苗会的研究,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清代华北乡村社会变迁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社会运行状态,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战略目标。而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之基、价值之本、精神之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着丰厚的和谐文化基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内在要求,和谐文化的建设能更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本身应该是法治社会,法治正义精神是和谐社会的基石。要奠定、稳固和谐社会的正义基石,非实现正义规则的司法权莫属。稳固的和谐社会需要树立司法权在纠纷处理机制中的至上权威。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管理学原理中的基本思想,从分析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出发,提出社会的良性运行、协调发展需要以有效的动力机制和矛盾制衡机制为保障,动力机制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矛盾制衡机制则确保社会系统各要素及各种关系之间的协调、稳定和平衡。同时,社会良性运行机制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有效发挥政府、市场以及社会三者的功能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的政治发展运行机制主要包含政治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政治发展的平衡机制。建立和健全适应和谐社会政治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应从建设强有力的执政党和政府(政治发展的牵引力)、建设充满活力的国家政治体系(政治发展的内驱力)、建设自主自治的公民社会(政治发展的推动力)等方面入手;建立和健全适应和谐社会政治发展的平衡机制,应该努力实现政治价值性平衡(公平正义)、政治制度性平衡(权力制衡)、政治过程性平衡(协调有序)。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秘密社会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就事论事的现象较为突出;对秘密社会突发性事件的研究过于集中。为了全面诠释秘密社会这一独特现象,针对当今秘密社会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采用视角的多维性和整体性以及层次的多样性研究方法,以期提高秘密社会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分析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中存在的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是造成我国当前社会公平问题的一个主要根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难题;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指出深刻理解收入差距不合理的根源和消极影响,切实把握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公平问题及其解决思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政治发展的运行机制主要包含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建立和健全适应和谐社会政治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应从建设强有力的执政党和政府(政治发展的牵引力)、建设充满活力的国家政治体系(政治发展的内驱力)、建设自主自治的公民社会(政治发展的推动力)等方面入手;建立和健全适应和谐社会政治发展的平衡机制,应该努力实现政治价值性平衡(公平正义)、政治制度性平衡(权力制衡)、政治过程性平衡(协调有序)。  相似文献   

19.
民间信仰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具有二重性。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全面的分析,简单的否定或肯定都是片面的、有害的。正确对待民间信仰的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大力批判其荒谬的思想观念,防止其对民众的毒害性,对社会的破坏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其文化价值的科学研究,正确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正面价值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