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近期在中国经济活动中频频出现的道德失范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力图阐明经济活动内在地包含道德尺度,经济行为需要道德自觉,因而经济主体在谋求现实利益的同时应当更加自觉地担当道德责任,从而在经济与伦理的内在契合中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经济和伦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具有内在关联立论.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和道德主体的统一、重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和道德精神的相容一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和道德进步的互动平衡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中效用最大化的实现 ,除需有市场机制的调节和政府的宏观调节外 ,还需要道德力量的调节。经济道德只有渗透到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 ,道德力量才能得以实现。为确保当前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 ,则要求经济主体对效益道德、竞争道德和利益道德有一种理性追求 ,对义利有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经济道德观视阈中的“囚徒困境”博弈论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经济研究领域热衷于"囚徒困境"博弈理论研究.实际上,把"囚徒困境"博弈理论应用于当今经济活动领域,尽管有一定的价值和应用空间,但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极具功利色彩的、信息极不对称的、非合作性的、处于"生人圈"背景中的经济竞争理论.因此,如果将其夸大为经济活动领域的普适性逻辑,用其来代表当今经济竞争和博弈行为的典型案例,不仅有违特殊不能代替一般的基本哲学逻辑,恐怕也极易陷入道德功利主义的陷阱之中.只有以集体理性代替功利计算的个人理性,坚持道德人与经济人的统一,在合作基础上展开理性竞争才是走出"囚徒困境"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5.
论经济行为主体的道德理性基础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个体道德素养 ,是市场经济主体行为选择的道德理性基础 ,是维持市场经济运行秩序必需的行为准则。如果整个社会不能确立一种与之相适应的道德理性来作为人们共同的“内在道德律令”和“外在行为准则”的基础 ,那么 ,市场经济就会失去主体行为的道德文化支撑 ,市场经济必要的运行秩序就难以建立 .因此在市场经济秩序建立过程中 ,培养和铸就经济行为主体的道德理性基础即经济人对经济活动应有道德素养的信仰和对自已行为自觉自律的思维方式是至关重要的。道德理性基础作为支撑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文化力 ,其作用形式主要表现为 :经济行为的导向力、经济个体的激发力、经济组织合作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6.
一、审美主体及其规定性审美主体指审美活动中的参与者,以具有审美经验,能够进行审美创造活动与从事经济活动或认识活动的主体区分开来。主体所进行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经济的、政治的、道德的、认识的、审美的等各种活动。除了审美活动之外,其他各种活动都与纯功利相结合,与实际需要相联系,它们“是通过自己对象性的关系,亦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经济和伦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具有内在关联立论。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和道德主体的统一、重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和道德精神的相容一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和道德进步的互动平衡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
经济活动:幸福最大化还是财富最大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 ,经济活动的目的是维护生命和追求幸福 ,而不是财富的极大化。经济活动的原则包括正义、效率、公平、自由和竞争、诚信、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创新。经济活动的规范手段有法律和道德伦理。  相似文献   

9.
道德作为经济基础反映的一种意识形态,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概念,而是历史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类型的道德,甚至同一阶级不同阶层,不同集团的道德观念,道德评价标准也不一致。这就是道德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所谓主体道德,就是在全社会诸多道德类型中占主体地位的道德类型。阶级对立社会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即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在经济、政治诸方面占统治地位,其道德在该社会存在的各种道德中也占统治地位,成为社会的主体道德。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工人阶级上升为领导阶级——特种意义上的统治阶级,其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0.
走向主体间性:和谐社会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红英 《学术论坛》2008,31(3):193-196
主体间性是当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与教育者一样平等的人,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通过主体间认同一致和相互理解,使交往双方获得思想政治道德发展和境界提升.在和谐社会视域下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大力倡导公平、正义、宽容与自主、对话、责任意识等主体间性和谐伦理理念;提倡与鼓励多向、发展、多层次、多维度交往,形成良好的道德关系,从而增强大学德育功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