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政策体系由三个层面构成,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基本的宗教政策;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注意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联系与区别,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中国特有的宗教政策;建立共产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不得信仰宗教,坚持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是有中国共产党党性特征的宗教政策。三个层次既紧密相关,又各有侧重,形成了完整的宗教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2.
红军长征时期党把宗教问题作为长征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待,及时纠正苏区时期过激的宗教政策,并制定和实践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宗教政策,保障了沿途地区包括宗教界人士在内的各界群众的基本利益,作为回报他们对红军长征给予了极大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红军顺利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为红军北上抗日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红军长征中的宗教政策对我国宗教工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宗教政策,是经过长期革命实践考验的科学的正确的政策,它吸取了我党各时期宗教工作的成功经验,其中,红军长征中党实行的宗教政策,内容极其丰富,对长征胜利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也为我党后来制定正确的宗教政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元代享国虽不足百年,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在这个疆域广阔、军事强大、政治统一的帝国里,多民族的融合带来了多种宗教的传播.为了政治稳定的统治需要,元代实行兼容并包的开放宗教政策,针对诸种宗教之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宗教管理体制,于佛教有宣政院,道教有集贤院,基督教有崇福司,伊斯兰教有回回掌教哈的司等,并对民间宗教实行严格的禁断措施.元代的宗教政策和管理体制,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不少失败之处,深刻地影响了元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当代宗教政策的制定和宗教管理制度的完善,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北洋政府实行的是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针对不同宗教,北洋政府的政策又有区别:对于传统的佛教、道教,在保证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北洋政府采取的是限制的政策;对于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以笼络为主;对于基督教比较宽容。总体而言,北洋政府的宗教政策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宗教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宗教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具体体现在:建立与宗教界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反帝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政策;遵循宗教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不能用行政命令和强制的方法去消灭宗教;研究宗教,做好信教群众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瓦窑堡会议”以前中国共产党对宗教问题进行了认真探索,这一时期的宗教工作为以后制定正确的宗教政策、做好宗教工作积累了经验并奠定了基础。文章对这一时期宗教政策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正>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正式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和领导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根据抗日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把商业贸易置于重要地位,制定和实行了正确的商业政策,促进了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商业的发展。 1938年5月,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了商业政策的原则。他说:“游击战争根据地的经济政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应对宗教复杂形势和制定宗教政策的基本原则。对于宗教观问题的认识和处理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民族关系、统一战线和国际关系。部分人混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当前国家宗教政策的区别,对于宗教可能带来的社会隐患认识不足。如何激发宗教爱国人士的爱国积极性,正确处理好宗教中若干重大关系,分类指导、凝练特色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民族宗教工作和统战干部队伍,是创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中国运用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国对待宗教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本文针对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的认识误区,从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和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方面,来分析中国的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审时度势,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国内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国热情高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的有利条件,制定了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及其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从而使中国革命力量转危为安,并迅猛发展,为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和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端正学风,站在理论高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统帅,对过去误译、误读、误解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进行重新阐释;总结国际共运历史经验教训和我党历史上的宗教政策;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术界关于宗教问题的讨论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军主要部队密切合作,积极抗日。中国共产党积极引导、团结东北军共同抗日,在东北军中秘密发展党的组织,并为营救张学良做出努力。在鲁南、晋西北、冀中等敌后战场上,八路军与东北军并肩作战,共同对敌。面对蒋介石发起的反共磨擦,东北军主要将领予以坚决抵制,部分官兵由此走上新的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14.
抗战前期国民政府对苏政策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前期,国民政府推行着联苏抗日的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抗战具有重要意义;国民政府的联苏抗日政策是其依靠英美解决中日问题的外交方针与英美远东政策矛盾的产物,它是国民政府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国民政府对苏政策中具有浓厚的“防共”情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联苏抗日政策的效能。  相似文献   

15.
二战时期,美国租借物资援华初旨意在自保,稳住中国坚持抗日,然而美国援华租借物资并没有完全用于抗日,有的被中饱私囊,有的被囤而不用或用以反共,有的则由于管理不善、抢运不及而丢失浪费了,这些行为其性质为“误国之罪远在汉奸、奸商之上。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宗教政策。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根据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时代特点 ,制定出适当的民族宗教政策 ,并将其付诸实践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宗教理论。不过 ,在处理民族宗教问题上 ,也有过重大的曲折和反复 ,这些宝贵的经验教训 ,使党能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坚持稳健、务实的民族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17.
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不仅受到本国的经济制度、行政结构、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制约,而且它也受到本国意识形态的影响。抗战时期,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美国为了更好地实现其国家利益,制定了不同的对华政策。先后采取了中立观望、援华制日、联合作战政策。中立观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日本的侵略行为;援华制日、联合作战政策增强了中国的抗战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国民政府对美国的依赖。  相似文献   

18.
张学良将军的一生是伟大的爱国者的一生,和平统一观是其一切爱国行动的指南。分析了东北易帜、武装调停中原大战、西安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发生的原因,总结了以“反对内战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敌入侵”为核心的张学良和平统一观的形成过程。阐述了张学良对停止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民族抗战做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9.
武汉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阶段转变的拐点。在空前团结、合作、民主、进步的气氛中,武汉成为全国抗战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毛泽东以全球反法西斯与全国抗战的全局视野密切关注武汉,通过文章、电文、信件指导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紧密合作,为"武汉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首先,他将与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主导集团进行合作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环节,促进国民党坚持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次,向国民党建议武汉会战实行的战略、战术;同时指挥八路军积极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运动战,策应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最后,组建新四军,策应武汉抗战,并为武汉沦陷后的华中抗战预留伏笔。  相似文献   

20.
中共冀中部队城市作战的特点,从作战的时间分布上看,呈不均衡状态;从作战规模上看,宏观的大规模城市作战与微观的中小规模战役战斗并存;从进攻对象看,日伪军实际战斗力的下降增大了中共军队夺取中小攻城作战的成功几率;从战法上看,仍沿续使用着过去的一些传统战法,并在实战中取得一定的发展。反攻阶段城市作战,使中共控制了冀中地区县城,取得了较为有利的战略态势,减少了后来与国民党军作战时的军事压力,同时也获得了正规战、阵地战、攻坚战的实战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