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红岩 《江淮论坛》2013,(3):124-128
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尺度的改变影响了人类表意甚至文化"。而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网络社会的形成,网络权力表达也日益活跃。文章在厘清网络权力发展的要义与旨趣的基础上,对权力网络与网络权力、空间权力与权力空间、权力秩序与秩序权力等问题进行了道义上的阐释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时代,网络成为全球第四大媒体.我国网络反腐从萌芽到发展再到趋于成熟,逐步发展成反腐败的新战场.但由于网络反腐本身的匿名性、民间性、隐蔽性等特点,使得网络反腐主体良莠不齐,加之法律法规不健全、某些权力部门认识存在偏颇,导致网络反腐存在若干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完善我国反腐败体制,实现网民、媒体、政府部门的良性互动,形成制度反腐与网络反腐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在我国发展迅速,并且越来越多的产业集群已经或正在融入全球价值链中。从信任的角度,从融入全球价值链中的产业集群对创新网络的作用、创新网络的结构及构建等方面,对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生物技术兴起及其在医药界的成功应用加速了生物医药产业传统的独立研发模式向开源式研发模式转型,合作研发成为全球药物创新发展的新模式。论文从合作动机、合作类型以及合作效应等方面阐释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网络形成和演变的内在机理,并以上海张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经研究发现:创新合作是生物医药创新网络演化的核心驱动力,生物医药产业经历了封闭式创新网络、开放式创新网络、集群化创新网络和全球化创新网络等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Internet网络招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素坤  王贵忱 《理论界》2009,(5):235-236
本文通过翔实的数据对全球和中国网络招聘产业的规模与潜力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网络招聘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进行了解读,中国网络招聘产业即将迎来其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参与其中的众多网络招聘企业可以借此大势,努力营造自身发展的契机.并且分析了新环境下网络招聘企业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并给出了理念与模式、策略两个层面的解决方案,特别是社会性网络在网络招聘领域的应用,并提出了人才网站新生态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城市作为次国家层面中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聚合体,成为全球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以及全球气候治理中不可忽视的行为体.城市在气候变化面前的脆弱性使其更加积极发挥自身的资源、信息和技术优势,并且,这种在地方层面对于气候挑战的共同应对推动了跨国城市气候网络的形成.这一新的网络性治理形式为增强城市间的交流合作以及聚积城市层面的全球影响力提供了一个建构平台.从纵向上看,跨国城市气候网络为全球气候治理增添了新的次国家互动层面;从横向上看,为全球气候治理吸纳了更多的地方行为者,扩大了环境政策的执行空间.跨国城市网络还扮演着技术创新活动家和规范扩散者的角色,并且通过与各种外部行为体的积极合作来进一步推进城市弹性网络的杠杆作用.  相似文献   

7.
网络学的逻辑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网络成为一种必然和普遍的社会基础时 ,网络现象的研究必然走向“网络学逻辑建构”的目标。本文从“网络学”逻辑建构的角度 ,分析了网络整塑现代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探索了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网络学”逻辑建构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网络学的逻辑建构既直接承接了技术逻辑、社会逻辑与人文逻辑的命题 ,继续对网络技术现象的合法性进行追问 ,又通过数字人文、社会技术、虚拟现实等范畴 ,对各种网络现象加以反思与综合。网络学的逻辑建构凸现出网络研究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8.
李静 《理论界》2009,(9):9-11
当前,互联网日渐深入地改变着我国的政治生态环境.在互联网这个舆论场里,网民通过新闻跟帖、网络论坛、博客和即时通讯群等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营造舆论、形成舆情;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对网络舆情高度重视、积极回应,互联网日益成为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治国理政的新平台.在善治视域中,公民必须具有足够的政治权力来参与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舆情与公民参与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这四个方面的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来论证加强网络舆情研究以及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对实现政府善治的意义,具有一定的边际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9.
基于产业共生网络的区域产业生态化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共生网络是产业生态学理论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文章在介绍产业共生网络概念、形成机制、特征的基础上,从产业共生网络与物质减量化和产业共生网络与经济产出增长两方面分析产业共生网络对实现区域产业生态化的路径导向作用,指出构建区域产业共生网络是区域产业生态化的路径选择,并对生态产业固共生网络和区域副产品循环共生网络两种具体形态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0.
山东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大省,也是民俗文化大省,有着广饶丰厚的旅游资源和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回顾山东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民俗文化的传播对山东旅游产业的双向效益增长产生了重要作用.在当今的网络化时代,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受到互联网的深刻影响,本文以网络传播为研究视角,对山东民俗旅游文化的发展现状予以分析,提出了网络传播趋势下山东民俗旅游文化产业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