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责任和历史使命。做好这项工作,要准确把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条件和要求,扎实推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选拔和培养,积极创新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引导和管理。只要我们把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方针全面系统地加以贯彻,完整准确地加以落实,工作就会取得应有成效。  相似文献   

2.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性、长期性、探索性的工作.研究探讨高等院校党外代表人士特点,把握存在的问题,对加强高等院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有关键的作用.高等院校党外代表人士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关心政治、崇尚竞争,参政议政能力强等特点.高等院校要在思想上提升认识高度,动真情,办实事,增强引导的实际效果等方面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3.
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好、代表性强、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数量充足、充分体现!党派特色的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推进统一战线和我国多党合作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一项具有战略性的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4.
高校是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源头。培养选拔高校党外干部,既是推进多党合作事业的需要,也是促进高校科学发展的需要。高校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要提高对培养选拔高校党外干部重要性的认识,高度重视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加强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对党外干部的教育培养,完善党外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努力做好高校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  相似文献   

5.
党外代表人士在我国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有效发挥党外代表人士的社会功能,贵 州省瓮安县的做法包括:大力发展队伍,积极储备后备力量;逐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思想引领,强化科学管理;注重 对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养;加强对党外干部的考察、选拔、任用力度等。当然,该县党外代表人士在发挥社会功能的 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缺乏正确的角色定位、群众代表性不突出、政治把握能力以及与执政党共事能力 有待提高等。为了在新的时期更为有效地发挥党外代表人士的社会功能,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一是提高党外代 表人士的职能意识,明确其定位与使命;二是有效发挥群众代表的广泛性作用;三是增强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把握能 力和党外合作能力;四是突出模范作用,加强自我教育;五是关注民生,聆听民意,亲近人民等。通过这些措施,激发 党外代表人士在新时期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需要的新型党外代表人士。  相似文献   

6.
党外代表人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发挥着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重要作用。党外代表人士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执政党的大力支持和自身的不断完善与努力。  相似文献   

7.
党外代表人物指中国共产党以外有水平和贡献的人物,是执政党永远依靠和团结的统战对象。没有执政党社会主义民主的发扬,就不可能真正建立党外代表人物队伍。历史经验和教训及现代化建设决定了执政党必须重视和加强党外代表人物队伍建设。在新世纪,我们应以党的“五号文件”为指导,加强党外代表人物队伍的思想理论建设和体制建设,努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营造良好的统战环境,发展中和统战文化,使党外代表人物在民主政治改革中发挥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等院校是国家在培养与选拔统一战线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源头和基地。高等院校统一战线工作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积极探索、创新改进高校统战工作模式,完善高校统战工作体系,对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十分重要。本文从理论角度出发,系统地提出了新形势下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总结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统战工作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引导问题始终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方面。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引导工作有利于发挥其教书育人和维护稳定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发挥其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宝贵人才资源作用,有利于发挥其在参政议政,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优势。但社会负面现象弱化了他们的政治信仰,国际环境变化和西方社会思潮淡化他们的政治认同,教育失效和改革失衡影响了他们的政治态度,加上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重专业素质,轻政治涵养修炼以及重理想实现,轻社会现实评估等原因,导致政治引导的难度。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三位一体方式解决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引导困境。  相似文献   

10.
高校统战工作历来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和传统阵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高校统一战线基础性工作。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汇集着党外各方面代表人物,又是培养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的源头。把这部份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必将对高校的改革、发展、稳定起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校党建在党的建设全局中地位十分突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阐述了高校党建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指出高校党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要树立"三个理念"、处理好"四个关系"、抓好"五个创新"。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环节,事关高校发展和学生成才,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与时俱进,只能加强,绝不能削弱。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而且是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核心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引导和推动高校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把学好用好科学发展观作为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为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在办学实践中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改革发展稳定之全局,将能否实现学校又快又好的发展当作检验和衡量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成效和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及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小的重要尺度,创造性地构建学校科学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一大法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党的建设的高度对党80年历史经验作了最新概括和科学的总结。不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项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且是党建的总纲 ,将对今后党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导高等学校党建工作的根本指针、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去认识和分析高等学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和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努力使高等学校党建工作上一个新台阶三个方面较深入地论述了高等学校党建工作的指导方针和指导思想 ,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以及党建工作的重点内容 ,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回答了高等学校党建工作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指针,它丰富了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内涵,更加明确党建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应当积极贯彻“三个代表”使高校党建工作获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从严治党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必然要求,党的建设科学化因而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新时期高校党支部建设必须贯穿从严治党要求,立足于高校党支部的本质属性和职责定位,在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结合上不断提升其科学化水平。新时期高校提高党支部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路径,应从高校党支部的本质属性和职责定位出发,以加强支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落实思想建党要求;以完善支部制度体系和增强制度执行力,落实制度治党要求;以加强支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保持和提升支部及其党员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7.
创新精神与高校学生党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建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龙头,具有指引方向的功效。随着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校党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等学校应积极应对新形势,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建工作,逐步形成与现代大学人才培养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原则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校党建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工作方式已不能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高校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创新工作途径,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推进党建工作。文章通过分析高校党建管理信息化的可行性,提出高校党建数字化管理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增强高等学校教工党支部工作实效性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党支部是学校党组织的基础,是校党委联系广大师生员工的桥梁和纽带,是学校实现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条件。加强教工党支部建设,是保证党对高等教育坚强领导的重要举措,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维护高等学校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保障。这就需要通过科学设置党支部、精选党支部书记、提供较为充足的经费、创新组织生活会模式、搭建党建工作平台、创造和谐党内环境、开展党内目标考核评估等手段,来增强高等学校教工党支部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结合起来,着力塑造思想新、党性强、作风优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是新时期高校促进高层次人才可持续发展、优化高校党员队伍结构、提升高校党员素质的必然要求。在此过程中,要注重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载体和内容创新增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效性,同时要构建相应的组织保障机制、约束与激励机制,增强高层次人才的归属感和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