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伊志宏 《管理科学》2019,22(6):18-20
学术话语体系既涉及学科和学术的创新和发展, 又涉及学术的传播和交流, 还涉及学术支持体系的建设和规则机制的完善.管理学术话语体系的核心是管理理论的创新, 对理论创新的艰巨性和挑战性需要有充分客观的估计;中国管理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 要遵循学术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盛昭瀚  薛小龙  安实 《管理世界》2019,35(4):2-16,51
重大工程管理基础理论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工程管理界公认的一个原创性、前沿性学术问题。近年来,中国学者积极参与了这一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理论问题的自主性和原创性研究,体现了中国工程管理学界在学术研究道路上从"照着讲"到"接着讲"的重要转变。我国学者提炼出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基础性科学问题以及新的方法体系构成了理论体系完整的学理链,率先在国际工程管理界提出了关于重大工程管理基础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学术创新。  相似文献   

3.
吴晓波 《管理科学》2019,22(6):15-17
中国管理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需要注重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 这其中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如何兼顾“民族性”与“世界性”.同时, 发展管理学术话语体系不等于“造新词”, 需要考虑不同文化语言之间的“互文性”问题.建设学术话语权体系, 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大力发展扎根中国管理实践的质性研究;在学界形成理性批判的风气;通过大力发展“人文教育”培养中国管理学术精英人才.  相似文献   

4.
<正>2019年1月,《管理世界》编委会研究决定,开辟"管理科学与工程"栏目,重点关注我国重大工程、国之重器、大科学装置和高技术领域的管理学问题(附件一),着力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重大工程管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了配合本栏目组稿,帮助作者准确把握有关选题、内容、写作等要求,《管理世界》智库决定组织开展"我国重大工程管理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我们将统筹协调,组织开展选题、开题、调研、学术研讨、写作与成果发表等项活动。  相似文献   

5.
从范式思维高度理解,扎根中国实践既是我国管理学研究的基本属性,又是其优良品质,对于促进管理学术中国化和推动建构管理学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基于扎根中国实践开展管理学研究的主要抓手包括讲好中国管理故事、设定管理新议题、凝练标识性管理概念、拓展新的学术话语和实现学理链大循环等。同时,构建稳定宽松的学术生态环境和评价机制是推动管理学研究扎根实践的保障。通过这些努力,扎根中国实践的管理学研究能够不断发展,并为中国和全球管理学的健康、持续与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6.
《管理学报》2009,6(12):1563-1563
值此第2届“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之际,我们致以诚挚的祝贺!我国的管理科学正处于跟踪模仿走向自主创新的关键时期,在解决中国实际管理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管理理论是管理学界的历史性责任。“管理学在中国”系列学术会议正是我国管理学者的历史自觉。2008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的第1届“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上,我们亲眼见证了学者们的探索精神和深度思索。经过1年多的探索,学者们取得了更为丰富的成果,将在本届会议上展示交流。我们深信在第1届的基础上,本届会议定将取得更大的成就,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五四”运动以后,逐渐形成了一套现代学术体制。历经不同的时代,学术研究的风气、水平、成果等等,当然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但是现代学术有它根本的精神气质,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需要得到必要的尊重和细心的培育、呵护,当这种精神气质受到侵蚀、甚至被污染的时候,学术规范就无从谈起,现代学术体制的根基也将被严重动摇。  相似文献   

8.
刘奇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要始终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抓住关系全局的重大现实问题,主动贴近决策需求,加强战略性思维,开展前瞻性研究,提高服务决策的质量和水平,要积极构建让世界听得懂、能信服的理论和话语,增强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正>2019年1月,《管理世界》编委会研究决定,开辟"管理科学与工程"栏目,重点关注我国重大工程、国之重器、大科学装置和高技术领域的管理学问题(附件一),着力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重大工程管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了配合本栏目组稿,帮助作者准确把握有关选题、内容、写作等要求,《管理世界》智库决  相似文献   

10.
盛昭瀚 《管理科学》2019,22(5):1-11
问题是理论研究的起点.在人类管理理论时代性贡献与实践性关系上, 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 而是问题.真正有价值的实际问题既能使管理理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又能使管理理论保持与时俱进的鲜活度, 并且理论的学术价值与真理性最终只能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来证明.反之, 长久地脱离生动的管理问题, 忘记实践本身就是伟大的思想者, 或者一味生活在别人的思想栅栏和理论围城中, 终究会使我们自己的学术生命力慢慢衰落.问题导向原则要求我国管理理论研究不仅坚持实践化, 更从本国国情出发, 以解决我国现实问题和指导我国管理实践为主旨, 最终推动管理学术中国化的实现.当前需要认真弄清楚这一学理逻辑的基本形态与范式, 弄清楚如何在问题导向原则中保持这种形态的持久张力, 并使这种形态超越民族与地域的局限而融入人类管理学术整体文明之中.  相似文献   

11.
吕力 《管理学报》2011,8(1):28-36,41
"话语"是承载了一定的意识形态的"陈述",中国管理学界完全可以创建自己的学派,可是如果仍然采用主流的方法,虽然也可以称之为中国学派,但谈不上话语权问题。《试论中国管理研究的话语权问题》基于"话语能力"的所谓"策略"实际上是将"中国管理研究话语权策略"演变成"西方主流管理理论在中国进行扩散的策略"。当然,若将学术本土化演变成学术民族主义,将重点放在对西方主流的价值评判与道德批评上,同样无助于"管理的中国理论"话语权的取得——学术研究的话语权应在学术市场的竞争中取得——因此,其策略就只能是理解、宽容与构建学术竞争的公平市场。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国管理研究的话语权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平 《管理学报》2010,7(3):321-330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管理研究与实践经历了3个阶段,其话语权经历了从萌芽到催生到完全西化的演进过程.西方管理学在中国的话语权可以解构为:引领学术共同体的学者;先入为主成为管理理论的主流;自诩为普世的管理学理论;控制大量国际学术期刊;借力强势组织管理实践活动;扩散和推广其研究方法与范式;依托国际化的英语语言等.当前,需要统筹"中国管理的理论"与"中国的管理理论"2条研究路线,在争取话语权利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话语能力,并以国内话语权的建构为切入点,继而争取国际话语权.在此过程中,要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在学者个体话语权和中国管理研究集体话语权2个方面齐头并进,坚持问题导向的本土化研究思路,通过理论研究与组织管理实践的共同努力,最终重构中国管理研究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曹振杰  王学秀 《管理学报》2010,7(2):159-170,253
第2届“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的研讨内容可分为3个方面:①对“管理学在中国”研究的理论反思;②“管理学在中国”的实践探索,包括中国企业管理实践模式和战略管理实践等问题的研究;③“管理学在中国”的理论体系建构。本届研讨会的学术特色为:逐渐向解决中国实际管理问题聚焦;平等、热情与自信的学术对话;更加开放的学术视野。在研究的前瞻与期盼方面,要有研究中国实际问题的切实行动;进一步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采用那些适合于原创性知识形成的研究方法:加强“管理学在中国”的国际学术交流等。  相似文献   

14.
管理学的学科特点要求理论研究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的快速增长与管理实践的改革创新是分不开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学报》杂志致力于推动中国实践管理的研究工作,及时而且必要。从中国管理实践研究现状、学术和科学问题提炼、中国管理模式总结3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突出管理实践的学术研究,希望引发学术界对管理研究的思考,在提升研究规范性和研究能力的基础上,丰富和创新管理理论,增强国内学术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5.
孙继伟  巫景飞 《管理学报》2011,8(2):164-172
管理学研究方法迷失的问题有:①一流期刊论文虽然比三流期刊论文所用方法严谨得多,但外部效度都不高,或者说两者都迷失了外部效度;②实证研究狭隘化,量化建模法占统治地位,其他实证研究方法受排挤;③生搬硬套美国构念,僵硬翻译英文概念。方法迷失是由价值迷失导致的,方法迷失又加剧了客户迷失和实践迷失。要走出"四大迷失",需要确立管理学研究"八荣八耻"价值观、改革学术评价体系、纠正实证研究的狭隘化、扶持非主流研究方法、避免量化与质化研究方法失衡。如果学术环境短期内难以改变,只能靠管理学研究者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6.
刘文瑞 《管理学报》2011,8(8):1140-1145
《管理学报》近期的系列争鸣文章,提出了管理学发展的方向问题。西方管理学在学术研究和企业实践上存在双轨制,中国则演化为学术、咨询、实业的"三岔口"。如何使"三岔口"变为"铁三角",影响着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方向。圣吉作为非学术的咨询家,对其进行剖析可以更清楚地分析咨询和学术的关系。管理学的安身立命之地,在于学术本位,而学术本位的活力来源于面向实践和哲学思考。学术讨论和争鸣有利于推动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健全:管理学界应以中外学术争鸣为范例,继往开来,奠定管理学在中国发展的良好根基;《管理学报》这一平台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This essay argues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justify intellectually a separate subject of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management. Nevertheless, courses with titles like that abound and other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are centered on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at least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course, there are real differences in management activitie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that must be contended with. A comparison of European and U.S. managers' exposure to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uggests that there is a higher startup cost for U.S. managers to do so. Drawing an analogy between the management of operations and the solving of a huge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problem implies that there are few new variables introduced by going international, but that the weights on existing variables can change substantially. Therefore, even though difficult to justify intellectually, continuing to treat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management separately may provide us some short-term advantages. By helping us focus our attention on the important variables that change, it may provide us the insights to help reduce the startup cost for U.S. managers entering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相似文献   

18.
构建富有韧性的供应链已从企业层面关注的问题上升到行业、地区和国家层面战略,成为应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复杂局面和提升国家安全与竞争力水平的重要举措。本文在阐述了供应链是一个社会型多中心共享共治的复杂适应性系统基础上,指出供应链韧性是供应链系统行为与功能整体适应环境复杂性变动的一种能力标志;供应链韧性的复杂整体性属性特征需要通过复杂系统思维范式转移形成新的研究范式与方法论;供应链韧性理论的学术价值主要不是针对常规问题,而要看它应对供应链失稳、风险、应急、功能退化等韧性危机是否有效和效能如何;供应链韧性有着具体特定的真实世界;解释、分析和揭示供应链韧性复杂现象和客观规律需要充分关注供应链的独特性与话语语境,没有两个现实的供应链韧性机理是完全一样的;供应链韧性是当今供应链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大问题、难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前沿性、现实性与挑战性,应扎根在我国供应链管理的丰富实践土壤中,从基础性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夯实研究基础,而不宜过于被供应链韧性初始定义中的“断”与“不断”捆住手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